吕沛渊
本文原刊于《举目》44期
基督教会中的禁欲灵修,是以“修道主义Monasticism”的型式出现。“修道”是指:为了专心灵修亲近神,禁欲抵挡世界的诱惑,而长期退隐,与世隔绝或脱离世俗活动。
埃及的安东尼
此运动的成形,最早是起源于东方教会。从主后第三世纪中期起,罗马帝国变本加厉地逼迫教会,因此一些信徒隐居旷野避难。到了第四世纪,政教结合使得教会有世 俗化的危险,更多信徒放下世俗财物,离群索居。埃及的安东尼是起始者。他生于251年,18岁时决志将财物分给穷人,潜心修道。几年之后,进入西部沙漠; 过著完全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约20年。
安东尼的独居榜样,激励了许多人跟随效法。这些修道的人,都是独自的修士 (anchorites),安东尼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其名言是:“离开修道处所的修士,正如鱼离了水一般”。安东尼生平后期,也关注教会的光景,他强烈支 持《尼西亚信经》,赢得亚历山大主教亚他拿修的仰慕与友谊。安东尼过著俭朴且禁欲的生活,身体健康活到105岁。亚氏被皇帝放逐在罗马时,将自己的著作 《安东尼生平》以拉丁文出版,将修道主义介绍到西方教会。
团体修道
不久之后,修道主 义从“独自修道”发展成“团体修道”。埃及的帕科密尔(Pachomius)是群居修士(coenobites)的创始者。他与安东尼大约是同时期之人, 原是军人出身,退伍之后开始独自修道,后来召聚其他隐士同来,在尼罗河畔建立团体的修院。他定下严格的团规守则,成为后来各修道会法规之前身。他的姊妹跟 随他的榜样,建立了第一间修女院。
修道主义在埃及的旷野兴旺起来,在第四世纪传播至巴勒斯坦与赛浦路斯,而后到了叙利亚。叙利亚兴起“高 柱修士”(stylites)运动,修士住在高柱之上,在高处默想,并可向下面的群众讲道。其中以西面(Simeon,390-459)最出名,他不断加 高其柱子,直到72英尺。
巴西流
东方教会的修道运动,最重要的领袖是加帕多家的巴西 流(Basil of Cappadocia)。他是“加帕多家三杰”之首,对正统尼西亚信仰有显著的贡献。他仔细研究埃及的修道运动,将其改良应用在加帕多家的处境中。巴西流 鼓励修道团体在各地成立,严守团体生活的法规,追求有益身心的活动(祷告研经,农业园艺)。这与“高柱修道”显然不同。
巴西流与其友贵格 力(Gregory of Nazianzus)在风景优美的河边一起修道,开垦果菜花园,共读属灵书籍;吸引许多有志之士,加入他们。后来当巴西流出任加帕多家的该撒利亚主教时, 他在当地建立大型疗养院,差派其修士们来服事病人。他所制订的修道法规,成为东方教会的基本修道指南,直到今日。希腊东正教会历代以来,只有一个“巴西流 修道会”。
耶柔米与独身主义
当亚他拿修被放逐罗马时,将埃及的修道运动介绍给西方, 吸引了一些信徒献身修道。其中著名的是耶柔米(Jerome),他鼓励大家学习作修士,并于373年赴叙利亚隐居4年,操练悔罪与研读圣经。后来回到罗马 作主教的秘书,之后带领一批罗马贵族妇女来到巴勒斯坦,定居伯利恒。
耶柔米在伯利恒修道院,度其余生,继续翻译拉丁文圣经。他与西方教会的领袖与信徒,保持书信联络。他在书信中多次高举独身禁欲理念,带来很大影响。早期教会中的信徒,越来越认为独身比结婚清高,但是圣经并无任何根据。虽然 保罗是独身,然而彼得与其他使徒和主的兄弟,都是结婚的并带着妻子一同往来(《林前》9:5)。
结婚与生儿育女,在圣经中是被肯定的与蒙 福的。教牧书信明说:监督(长老)与执事都必须是“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好好管理儿女和自己的家”(《提前》3:2,12)。然而,因这外邦社会的道德低 落,再加上修道主义的兴起,使得教会在第四世纪时,似乎已经形成一惯例:圣职人员在按立之后,不应结婚。
所以,在325年的尼西亚大会, 有人提议:圣职人员在按立后,应与妻子分开。此提议立刻遭到一位埃及的主教帕福努提(Paphnutius)的反对。由于他是备受尊敬的独身修士,又在大 逼迫时受刑成残障,所以大家听从其义正辞严的声明:婚姻是神圣的,要求圣职人员与妻子分开是不当的要求,对妻子更是不公。因此,大会只是确认原有的惯例 “按立圣职之后不应结婚”。
修道主义在西方
西方的修道运动方兴未艾,米兰主教安伯若 修(Ambrose)是独身的修士。他带领奥古斯丁归主,奥古斯丁回到北非过修道生活,也创立修道院。后来出任希坡的主教,对北非的修道运动影响颇大。当 时有些修士闲懒不作工,靠人救济过活;奥古斯丁写作《论修士的工作》以驳斥此错误。
西欧最初名的修道领袖,是图尔斯的马丁(Martin of Tours,约316-397)。马丁原承袭父亲而从军,退役之后,跟随希勒瑞主教(Hilary of Poitiers)学习灵修。后来回家乡,带领母亲信主;经过一些退隐生活,他于360年回到希勒瑞身边,在邻近创立了修道院。其修道法规与帕科密尔的方 法相似,劳动服务较少。10年之后,马丁的声名远播,传遍了高卢(法国)地区。
马丁的生平传记,记载他传道、医病赶鬼事蹟,颇受人们爱戴。他于371年被群众拥立为图尔斯的主教。他在图尔斯又建立新的修道院,以此为基地向高卢地区的异教徒传福音,多人归主,教区不断扩大。他的名声传遍西欧与英伦三岛,成为西方修道运动的鼻祖。
卡西安的影响
马丁之后的西方修道领袖,是卡西安(John Cassian,约360-435)。他原是东方的修士,在巴勒斯坦与埃及长期修道;后来因神学立场被亚历山大主教驱逐,投奔康士坦丁堡主教屈梭多模。卡 西安在屈氏下台后,转赴罗马,于415年来到高卢的马赛,他在此建立了圣维克多修道院。以巴西流的修道法规,建立修道院与修女院。
卡西安 的“半伯拉纠主义”遭到批评,令人质疑其信仰的正统与否。然而他对西方修道运动是颇具影响的。他来到西方,正逢关键时刻。西方的信徒受到《安东尼生平》的 鼓舞,马丁的小说式传记流行西欧,书中记载言过其实的医病赶鬼的神蹟,目的是要显示:高卢所产生的圣徒,比埃及修士更胜一筹。
卡西安并不 欣赏追求神蹟式的修道,认为这并非修道主义的真正精神。他教导修士认识修道的真义:单纯的祷告来自清洁的心灵。卡西安的中庸与严谨,使得当时西欧的修道运 动归回正途,不致陷入追求神蹟奇事的狂热。他依据巴西流的法规,在第五世纪建立修道院制度,奠定后来发展的基础。
圣本笃的法规
百年之后,卡西诺的本笃(Benedict of Cassino,约480-547),依循卡西安的教导,制订了完备的修道法规,以意大利的卡西诺山为中心,发展成制度化的修道系统。此后,团体修道成为 正轨,个人隐居逐渐式微。“本笃法规”成为中世纪修道运动的基础。本笃修道会一直存留至今。
圣本笃建立的修道会,基本理念是“简单与自 律”,他所招募的并非圣职人员,乃是一般大众,意大利农民与哥特族乡民。修士们需要学习认字读书,作为灵修阅读之用,并非训练学者;他们也要每日作工,以 维持团体生活所需。修道院是家庭,院长是众人之父,均平照顾院内修士。修士不可更换修院,要完全顺服院长。
本笃规定修士们每日必须认真工作,包括抄写古卷,这使得本笃会的修士教育与研究方面,在中世纪大放异彩。这是本笃始料未及的,他只是希望修士们勤勉工作,以免懒惰。他的目标是:修士们能活在神面前,最终安抵天家。
修道运动的腐化与中兴
修道主义从早期开始,就非常注重生活的敬虔与意志的磨练。为了帮助修道士不致于经不起试探的诱惑,避免其半途而废,就发展出“誓愿”制度。修士进入修道院, 在正式成为修士之前,必须立下终身修道的誓愿。此誓愿包含三项:绝对贫穷,绝对贞洁,绝对顺服。“绝对贫穷”指不得拥有任何私人财物,撇下一切跟随主; “绝对贞洁”是必须全然禁欲,过圣洁生活,后来发展成必须独身;“绝对顺服”是必须遵守修道团规,绝对顺服修道院长的领导,尊其为父。
然而,由于金权政治介入中世纪的西方教会,属灵风气低落,道德日渐腐化,情势每况愈下。修道院因拥有大片地产,世俗权力斗争介入,而失去其原有的清静纯洁。 有志之士不断发出彻底改革的呼声。修道团体中率先从事内部改革的,是第10世纪在法国的克吕尼(Cluny)的修道院。在历任院长的敬虔领导之下,严格执 行“修道三誓愿”,禁止世俗势力介入修道院的行政管理。“克吕尼革新运动”成为11世纪教会复兴的主流,也培育出一系列的改革派教皇,中兴已经式微的教皇 制。
到了12世纪,又有“熙笃修道会”(Cistercian Order)兴起。在圣伯纳的领导下大放异彩,重振“本笃修道会”之严格修道精神。到了13世纪,又有两个著名的“托钵修道会”(修士以行乞为生)兴起: “方济会”与“道明会”。方济会士周游四方救济贫困者;道明会士进入民间讲明道理。这些修道会直到今日,仍是天主教的主流修道团体。
对修道主义的评估
修道运动由原本单纯的个人灵修运动,发展成颇具规模组织的修道团体,人事管理与金权的企业化,成为中世纪强大的修道会,大权在握影响教会与国家,这是修士们 始料未及的。修道主义的原先目标,是脱离世俗环境,恪守三誓愿,每日灵修,追求圣洁。修道院中的工作,原先是侷限于手工劳动,再来就是抄写圣经与教父著 作,保存古卷。后来成为发展农艺工艺,音乐,学院教育,学术研究的所在。修道院保存了古代文明,承载了中世纪文明的发展。
修道院培育了一 些敬虔的教会领袖与主教,道德操守较佳的主教或教皇,多半是修士出身。修道院也成为训练差遣宣教士的基地,早期与中世纪教会的宣教运动,是与修道院结合 的。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大师们,也多半是修道会的神学教授。这些都是修道主义带来的成果。修道院与修士们的存在,不断提醒在乱世中的凡夫俗子:“追求灵修, 默想来生”的重要。
追本溯源,修道主义的“离俗追求圣洁”观念,来自圣经旧约“拿细耳人”誓愿(《民》6)。拿细耳的字根意义,是分别为 圣归主。圣约子民可志愿选择一段时期,许愿过离俗归主的生活:不吃喝任何与葡萄有关的食物,不用剃刀剃头,不挨近死尸。在新约中,使徒保罗有时也守类似拿 细耳人的条例(《徒》18:18)。神的子民若有需要,可以志愿在某一期间“离俗归主为圣”。这是敬虔的操练,讨主喜悦。
然而,若是将 “修道”当作是以人为本的苦修积功德,以离群索居为清高,认为独身禁欲是高人一等的属灵,则导致“有敬虔的外貌,却违背了敬虔的实意”,陷入“不可拿,不 可尝,不可摸”等类规条的捆绑之中。教会历史从古至今,修士们暗地放纵情欲之事,屡见不爽。近年来,天主教神父性虐待青少年儿童,同性恋的丑闻不断曝光, 显示“禁欲修道”并非适合大众,不应鼓励。
结论:真实的敬虔
每一基督徒都应靠主恩 典,追求真实的敬虔圣洁。真实的灵修,乃是在任何景况中,天天背起十字架,舍己跟从主(《路》9:23-24)。“修道主义”教人“舍弃世界”,然而,离 俗避世并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舍了自己”。“修道三誓愿”若是以“人本思想”挂帅,则造成“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的后果。
我们可将“三誓愿”去芜存菁,归正为“以基督为中心的门徒生活”的三守则,作为众人皆可操练的敬虔指南:
(1) “简朴”代替“贫穷”:不可事奉“玛门(钱财)”,劳力做工就可有余,分给有需要的人。
(2) “委身”胜于“独身”:独身或结婚,都是为天国的缘故;一切都是“先求神的国和他的义”。
(3) “心服”取代“盲从”:以敬畏基督的心,来学习彼此顺服;在不违背圣经真理的前提下,年幼的要学习顺服年长的;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孝敬父母。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从“修士”悔改归正为“牧师”。他曾写作“论修道誓愿”,指出修道主义的缺失。后来,他救助许多修女还俗,并为她们安排婚嫁;并且与 曾为修女的凯撒琳结婚,活出基督化家庭的美好见证,传为佳话。路德与加尔文等改教领袖,都根据圣经写出基督徒灵修著作,皆是以主基督为中心的经典之作。
“宗教改革”以“唯独圣经,神恩独作,唯独因信称义,唯独基督是中心,唯独神得荣耀”的真理,修正了“修道主义”的“跟随榜样,神人合作,藉苦修积功德, 人本独善其身,修道换取尊荣”弊端。殷鉴不远,今日基督徒身为“宗教改革”的子孙,我们必须归回真实的敬虔,不再靠自己委身修道,乃是舍己委身基督。因为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 2:20)
作者为美国西敏神学院历史与神学博士。现在北加州湾区圣经归正教会( http://www.biblerc.org/ )牧会,并在基督工人神学院兼课。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