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地到高山 ──戴绍曾牧师克绍箕裘(张陈一萍  )

张陈一萍  

本文原刊于《举目》39期

        身为戴德生的第四代,戴绍曾牧师(James Hudson Taylor Ⅲ, 1929.8.12-2009.3.20)的去世,留给后人无限的思念;而回顾他的一生,若以“克绍箕裘”四字形容,可谓再恰当不过。本文就戴牧师与三位 先祖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精神上的一脉相承与扩大。

一、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 1832-1905)

        戴德生,1832年出生于英格兰邦士立(Barnsley),1854年来华,1865年创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被当代宣教学泰斗温特(Ralph D. Winter, 1925 -2009.5.20)(注1),称为基督教宣教史上划时代的第二人(注2),将克理威廉(William Carrey, 1761-1834)所开启的基督教宣教“沿海时期”(Coastland Era)向前推进到“内地时期”(Inland Era)。

        戴德生的内地宣教理念,来自德籍宣教士郭实猎(Karl Frederich August Gutzlaff, 1803-1851)的“褔汉会”──专门以训练华人深入内地布道为目标。戴德生于1849年得救、蒙召,自1850年起,全心准备来华;正值郭实猎访欧期间(1849-1851),受他影响是很自然的。然而,直到郭实猎1851年8月在香港去世,戴德生不曾见过他、也不曾直接从他受教;甚至,当“褔汉 会”的中国传道员欺骗事件传到欧洲,许多人大失所望,戴德生仍意志坚定,不加论断,只求自己能具备使徒的热忱、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向什么人作什么人的心 志,好合乎神所用。可见,他虽称郭实猎为“内地会之祖”,但真正引导他的是神自己,神才是他一生注目的焦点。

1. 不是中国,乃是基督──更高的爱

       戴德生于1854年3月1日抵达上海,1856年10月迁居宁波,展开在华第一期的六年事奉。

       那时,中国因鸦片战争被迫开启通商五口,民心仇外;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与清军对峙;他在战火与贫寒交迫中、在文化与言语双压下,坚心依靠神。他剃发、蓄辫、穿 华服,带着基督的爱深入民间;宁波的中国人相继接受耶稣,日后成为他得力的助手。1858年初,他与玛莉亚(Maria Jane Dyer, 1837-1870)结婚,二人同心同行,事工大得进展。但他的健康却消磨殆尽,1860年2月14日他在病榻上写信给新婚的大妹与妹夫(Amelia & Benjamin Broomhall),说:

       “亲爱的弟妹,来吧……请过来帮助我们。假使我有千镑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使我有千条性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不,不是中国,乃是基督。这样的救主,我们为他所作,会嫌太多吗?”

       原来,戴德生对中国的爱,来自他对基督委身的爱;是更高、更深,也更彻底的爱。

2. 从柏莱顿到兰茂密尔──创立中国内地会

       戴德生于1860年7月离华,返英休养近六年,关键时刻发生于1865年6月25日柏莱顿海滩。为了千万中国人的灵魂,他与神摔跤,祈求神差遣24位甘心而能干的工人,和他一同到中国内地去。两天后,他以十镑英金存入银行,中国内地会于焉成立。

       神果然应允了他的祷告,除了已差出的8位(称“兰茂密尔先驱团队”pre-Lammermuiur team),又赐给他16位同工,合为24位;而这16位连同戴德生、玛莉亚(共18位成人),及戴家4个孩子,共22人,于1866年5月26日搭兰茂 密尔号启程来华,史称“兰茂密尔团体”(Lammermuiur Party)。

        他们所秉持的“内地会精神”,在宣教史上成为新的里程 碑:(1) 内地原则:以从未听闻福音的内地为第一优先;(2) 本色化原则:传福音认同中国人(剃发、蓄辫、穿华服、住中国式的房子);工作以训练中国同工,自立、自养、自传为目标;总部设于中国本土;(3) 信心原则:不劝募、不举债,整体凭信心仰望神;(4) 合一原则:不分宗派、不分国籍,强调合作的伙伴关系;(5) 同工原则:不在学历或头衔,乃在属灵生命,并启用单身妇女与带职基督徒。

3. 他必兴旺,我必衰微──培植中国同工

       中国内地会于1866年11月搬入杭州市新街巷一号,成立杭州总部,传道之外兼设诊所,信主的人越来越多。1867年5月举行第一次洗礼,7月按立王来全 (注3)为牧师。1868年6月,团队继续向未得之地前进;杭州教会由麦卡悌(John McCarthy)夫妇与王来全负责。1870年,信主一年的苏州青年任柽园(1852-1929)来到杭州学道,日后成为王来全女婿,1877年按牧, 协助牧会;王来全则成为浙江北部众教会的监督。戴德生说:

       “我看我们外国宣教士,就如建屋时所搭的鹰架,房子建好,鹰架愈早拆掉愈好,或者愈早迁移愈好;这样就可以在别处再作同样的工作。我们的工作作到足以迁移,甚至不再需要我们,愈对福音未到之地有好处。”(注4)

        果然,当年建在新街巷基础上的杭州教会,如今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华人教堂──杭州崇一堂。(注5)

4. 继续前进,直到内地──一生的异象

       离开杭州之后,戴德生在扬州与镇江时期(1868-1874),虽历经了教案、舆论压力与亲人的生离死别;然而,靠着爱他的主,他都得胜有余、继续前行。

        内地会第二个十年,戴德生来到武昌,以之为进入内地九省的根据地;同工们或徒步、或舟车,向西、向南、向北,走出了风起云涌的一部内地开拓史。

        第三个十年,由于剑桥七杰的投身(1885)、一百新兵的差派(1887)、千位宣教士的征召(1890-1895)、伙伴差会的加入,与内地会第二代的兴起,更多基督精兵在戴德生带领下向内地前进。

        第四个十年,戴德生因健康崩溃而退休、庚子教难夺去79位宝贵同工的生命;内地会在何斯德(D. E. Hoste, 1861-1946)的带领下继续前进。

       1905年6月1日,戴德生来到“反教大本营”的湖南省会长沙,6月3日在他心所系的“最后之内地”去世。他亲眼见到福音在祷告了30年的土地上生根,满心安慰;当时,宣教士人数已由当年的24位增至828位。

        戴德生曾说:“我们需要的并非伟大的信心,而是信靠一位伟大的神……按照神的方式作神的工作,断然不会缺乏神的供应。”(注6)这话正是他一生的最佳诠释。

        戴绍曾虽从未见过曾祖父,却对曾祖父的故事耳熟能详;并选择于1955年5月26日“兰茂密尔团体”启程来华的日子,踏上台湾的土地,开始他一生的服事,象征着他对曾祖父的精神遗产之传承。他说:“曾祖父的生命影响了我一生,愿意以高尚的爱付予别人。”(注7)

二、戴存仁(Herbert Hudson Taylor, 1861-1950)

         1861年4月出生于英国的戴存仁,系戴德生与玛莉亚的长子(注8);1866年5月兰茂密尔团体启程来华,他与姊姊和两个弟弟在其中。六岁,姐姐去世;七岁,发 生扬州教案,饱受惊吓;九岁,返英求学,母亲与新生的小弟去世于镇江;13岁,多年来照顾他们的家庭教师因病去世。(注9)

        童年的戴存仁已经历不少生离死别,他爱主的心却从未减少。20岁,应父亲邀请,放下伦敦医学院(London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未完成的学业,回到中国,拜谒母亲墓地后,来到烟台,任教于芝罘学校(Chefoo School),从此展开在华长达50年的事奉(1881-1932)。

        1886年与葛玉莲(Jeanie Gray, 1864-1937)结婚后,夫妻同心传道于江西大沽塘(1886-1888)、河南社旗店(1888-1897)、安徽广德(1898-1915)、浙 江莫干山(1915-1925)、江苏镇江(1926-1931)等地。退休(1932)后,回到最初服事的芝罘学校;七七事变前,妻子去世 (1937.1.15);珍珠港事变(1941.12.8)后,形单影只的他,与四个孙辈一起被关入日本集中营(1942-1945),先在烟台、后在潍 坊,与长孙戴绍曾同住。他每日固定早起、洗冷水澡、读经祷告、高唱诗歌,他那一生敬畏神、顺服神,忠心事奉神的榜样,深深影响着戴绍曾;有一首祖父常唱的 短诗,终戴绍曾一生不能忘记,只要有机会他也必唱:

“奋起吧弟兄们!别失脚
路纵幽暗似夜深沉
自有星光照引谦柔人
你要信靠上帝行得正
要行得正,行得正
信靠上帝行得正。”(注10)

       戴存仁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到英国,以89高龄返回天家。他的名声虽不如父亲和弟弟戴存义(Howard Frederick Taylor,1862-1946),但他却具有极宝贵的生命特质──忠心、敬虔。戴绍曾论到他的祖父时,说:

       “我祖父一生追随基督,有一本书叫作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注11),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可以形容我祖父的一生,他长期顺服主的带领,走同一个方向。”(注12)

三、戴永冕(James Hudson Taylor Ⅱ, 1894-1978)

       在戴存仁存活的五子三女中,戴永冕排行第三,次子(注13);1894年2月当父母返英述职期间,他与孪生妹妹出生于苏格兰;八个月大,随父母来到中国。 1900年,进入芝罘学校(Chefoo School)就读。1910年,他通过芝罘学校的毕业考,本可直接进入牛津或剑桥就读,他却选择在上海药局学习;此时期,神借着来自日本维克牧师 (Alpheus Paget Wilkes, 1871-1934) 的讲道,使他重生得救。

       1917年,他加入内地会,在开封福音医 院作药剂师。因为渴望被圣灵充满、过得胜生活,他受开封循理会会长谢可法牧师(E. P. Ashcraft)(注14)引导而有所经历。在几经挣扎、三次反复(注15)后,于1921年离开内地会(注16),赴美就读于美国循理会(Free Methodist Church)学院(Greenville College),并于1923年加入循理会。叔叔戴存义对此事甚不谅解。

       1924 年,他与戴永和(Alice Elisabeth Hayes, 1898-1987)结婚,1925年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26年受循理会差派,返回开封服事,从事两项工作:(1) 开荒布道─曾与伯特利布道团合作,远至边疆传福音;(2) 神学教育──担任开封圣经学院(Free Methodist Kaifeng Bible School)院长之职。

        1938年6月,日军进入开封宋门关,他们成功地保护了当地1,000名妇女;却无法在开封继续事奉。于是,来 到烟台与家人团聚,并买好船票,准备回到美国。就在这时,大后方的呼声临到,他们决定退去船票,进入更深的内地,与中国百姓共患难、传福音给他们。 1940年,他们转往陕西凤翔;1941年2月,与内地会合作,创立西北圣经学院(Northwest Bible Institute),担任院长;1943年4月,参与副院长马可(1909-2008)(注17)发起的“中国基督徒遍传福音团”(Chinese Back to Jerusalem Evangelistic Band)。(注18)

        戴永冕夫妇为他们的决定,付出不小的代价;他们 直到五年半之后,才和四名分散的子女再团聚(注19)。戴绍曾日后回忆说:“我还记得1940年2月的那一天,我站在码头上看着父母亲上船,我们跟他们说 再见,当时我们以为再过一年就会相见,想不到五年半以后我们才见到他们。”又说:“1941年12月8日,日本轰炸珍珠港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我母亲一生最 痛苦的日子。那天早晨他们看报纸,得知日本人轰炸了珍珠港……她从院子里那些老师站的地方走进她的卧房,跪在那边就哭了,哭了很久。她想到两个女儿,想到 南京大屠杀,想‘我的孩子怎么办?’……神提醒她说:‘如果你照顾神看为宝贵的,神也必看顾你所宝贵的’(注20)”(注21)

        1945年8月17日潍县集中营重获自由,1945年9月11日(戴家的9.11),四个孩子经一天的飞机、火车、骡车,至此早已不耐骡车走得慢,纷纷跳下,一路往家门狂奔;夜晚,当他们全家团聚在“西北圣经学院”,神的信实就在此向他们显明了。(注22)

       中国政权转移后,1953年戴永冕夫妇来台服事,定居于高雄,二人身教言教,以除罪为中心,活出敬虔、圣洁的榜样,又常相偕外出探访布道,深获人 心;1955年9月成立“圣光圣经学院”,由戴永冕担任首任院长。牧师谦谦君子,教学、証道一丝不苟,对罪尤不妥协,实乃基督的“谦和勇士”;师母则具各 项才能,尤具山地拓荒恩赐,开创了鲁凯族与排湾族的福音事工。1967年,他俩服事满50周年,退休返美,台湾循理会的基础已十分稳固。(注23)

四、戴绍曾(James Hudson Taylor Ⅲ, 1929-2009)

       1929年8月12日,戴绍曾出生于黄河南岸美丽的古城——河南开封宋门关;在父母存活的二女三子中,排行长子。

        1936-1945 年,戴绍曾就读于芝罘学校,1946年随着全家返美深造,1949年毕业于密西根州Spring Arbor Junior College;1951年毕业于伊利诺州Greenville College;1951年9月5日,与戴赖恩(Leone Tjepkema)女士结婚;1954年毕业于肯达基州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随后在肯州一乡间循理会牧会一年;1955年6月踏上台湾宝岛,成为中华循理会宣教士,与父母同工。此后的54年──台湾25年 (1955-1980)、新加坡11年(1980-1991)、香港18年(1991-2009),全献给了华人。

1. 高瞻远瞩育英才──台湾时期

       戴绍曾初到台湾时,国民政府迁台不到六年,百事待兴,而福音的传播与事奉人才的培养,更是急迫。他们夫妇加入圣光圣经学院的教学行列,一待15年,年轻的岁 月献给学生,有些学生比他们年纪还大;周末则率领学生,上山下乡拓荒布道,建立教会;此外,积极栽培学生,成为教会与学院领袖。

       1967 年,“圣光”升格为神学院;1970年他更受公推,担任华人第一所专收大学以上毕业生的《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而今,华神已有1,400位校友在各处华 人中事奉神,都因他高瞻远瞩的眼光,与持久恒忍的毅力所成。而他教学之严格、认真,课后之平易、可亲,与生活之关爱、辅导;迄今仍为他桃李满天下的学生所 津津乐道,而院长的称呼,也直随到今日。

       今日台湾教会的事奉人才辈出,与50年代的景况大不相同;戴绍曾功不可没。

2. 克绍箕裘续脚踪──新加坡时期

        1980年,戴绍曾把华神的棒子交给林道亮,带着神的应証(注24),接受了海外基督使团(前身为内地会)的托付,继任为第七任总主任。这是继戴德生之后,戴家出任此职位的第一人,也是继戴永冕之后,将戴家带回内地会的关键。

       他在新加坡的11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门户重启之际;如同戴德生进入中国,在中国门户开启之后,戴绍曾也将已离开中国30年的“内地会──海外基督使团” 又带回中国,协助中国推行四个现代化。此时期,使团各个工场都增长巩固,特别显著的包括日本、菲律宾和香港新市镇事工、文字事工和台湾劳工阶层的布道事 工;所本的精神,仍是戴德生的“内地精神”与“本色化精神”。而戴绍曾任内特重亚洲宣教士的接纳与培训,也是戴德生精神的延续。

3. 道成肉身上高山──香港时期

        1991 年,戴绍曾交棒给毕大卫(David Pickard),与师母移居香港。虽届退休年龄,却因舅舅海恒博医生(A. J. Broomhall, 1911-1994)(注25)的影响,他对那生活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中国最贫困之一的凉山彝族充满了爱。1993年,他与曾振锚医生、陈鸰弟兄 联手,得到燕京大学校友会作桥梁,与四川省卫生厅和华西医学大学合作,共同创办“国际医疗服务机构”(Medical Service International,简称MSI);1994年5月签署合作同意书,戴绍曾即刻告知病中的舅舅,次日(5月11日)海恒博医生安然去世。

       初创之时,困难重重,他以无比的毅力一一克服;服务范围由医疗卫生,扩大到农业、畜牧业、工商管理、会计、英语教学、社区发展等项目,于是改名为“国际专业 服务机构”(MSI Professional Services),服务地区也扩大,包括在成都、雅安、乐山、凉山等贫困地区。迄今,已有1,000多位短期、和100多位长期投入的宣教士,参加此行 列。

        2007年4月4昭觉县政府赠予他“荣誉市民”証书,他在致词中说道:“我是很平凡、很普通的人……(62年前)当我离开集中营时, 曾有人问我以后会做什么,我说不知道,心底里却告诉自己,离开了中国不会再回来。当时16岁的我,是很自我中心的。后来去到安徽亳州,参加父亲主领的一个 营会,看到很多中国青年认罪悔改,我受感动也接受了耶稣;从此,生命有了180度的改变,不再为自己而活。我生在中国、成长在中国,也预备死在中国。” (注26)

4. 润物细无声──一生尽是爱

       2004年底,他将“国际医疗服务机构”交给年轻的许锦煌医生,2005年初发现肝癌;2006-2008年,我何其有幸受邀与他合撰《台约尔传》,亲炙他那润物细无声、默默舍己的爱。

       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他两度悄然抱病去到灾区,其中一次直往北川,亲自讲述自己在集中营里的经历,鼓励百废待兴、前途茫茫的灾民。

       2009 年3月4日,我与编辑吴望华姐妹前去探望肝癌复发的院长;极度虚弱的他,眼中满了泪、心中满了爱,头靠沙发,双目紧闭,声音微弱,竟然和我们谈了两小时。 3月13日,院长因吃药无法吞咽,送往香港灵实医院(Haven of Hope Hospital);16日,许锦煌医生夫妇前往探望,院长已完全不能言语,却张开双臂,师母解说:“他想拥抱你们。”

       拥别四天后,院长离开了他所深耕的这片土地、他所深爱的中国人。

(编按:限于篇幅,本文注解将刊载于本社网站,请读者上网查阅。)

注:
1. 较戴绍曾牧师晚二个月过世。
2. Ralph Winter, “Four Men, Three Eras”, Copyright 1996 by William Carey Library
3. 王来全(Wang Lae-Djun)宁波人,约1858年受戴德生带领信主。1860-1864年,陪伴戴德生一家返回英国休养,协助翻译“宁波语新约圣经”;1864年 返国,在宁波教会服事;1867受按为牧师,服事于杭州教会;日后成为浙江北部众教会的监督,终身事主不渝。王来全之名见China’s Millions(英国版), CIM, 1923, p.181.
4. A.J.Broomhall, Hudson Taylor & China’s Open Century, 《戴德生传》 Bk.5 p.373
5. 详见 http://www.chineseprotestantchurch.or … d/2008/529/085291141.html
6. 戴德生于1887年5月26日在“兰茂密尔团体”来华21周年纪念会上所说。
7. 戴绍曾于2007年4月4日在四川昭觉县颁“荣誉市民”会中分享。
8. 戴存仁的同胞手足为:姊戴存恩(Grace Dyer Taylor, 1859-1867)、大弟戴存义(Howard Frederick Taylor, 1862-1946)、二弟戴存礼(Samuel Dyer Taylor, 1864-1870)、妹戴存爱(Maria Hudson Taylor, 1867-1897)、三弟戴存智(Charles Edward Taylor, 1868-1938)、小弟Noel(1870 b&d)。
9. 白爱妹(Emily Blatchley, 1845-1874),“兰茂密尔团体”一员,自杭州时期即作孩子们的家教,1870年带着较大的三个孩子返英;玛莉亚在镇江过世时,她准备为玛莉亚出版传记,因病未完成,四年后她也过世。
10. 2009年4月4日戴绍曾牧师安息礼拜,诗班特献此诗纪念他;练习期间,蒙戴赖恩师母亲自指挥。全诗原文如下:
(1). Courage brother, do not stumble, tho’ the path be dark as night.
There’s a star to guide the humble. Trust in God, and do the right.
(2). Let the road be rough and dreary, and its end far out of sight.
Foot it bravely, strong or weary. Trust in God, and do the right.
(3). Simple rule and safest guiding, inward peace and inward might.
Star upon our path abiding. Trust in God, and do the right.
(Chorus) Do the right! (Do the right!)
Do the right! (Do the right!)
Trust in God, and do the right!
11. Eugene H. Peterson, 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 1980 1st edition, by Inter Varsity Press; 2000, 2nd edition by author.
12. 戴绍曾,“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讲于2005年11月20日香港圣经教会。
13. 戴永冕的同胞手足为:兄Howard Benjamin Taylor(1887-1940)、姊Evangeline Hudson Taylor(1890-1975)、大妹Isabella Taylor(1894-1942)、大弟Clement Gray Taylor(1896-1965)、二妹Dorothy Muriel Taylor(1899-1930)、二弟戴天祥(Herbert Dyer Taylor, 1903-1980)、三弟戴永生(Alfred Ernest Taylor, 1906-1990)。另一位姐姐出生不久即夭折─Grace Hudson Taylor(1889).
14. M.E. Sharpe, Christianity in China: A Scholar’s Guide to Resources in Libraries and Arch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p.128, 列有Free Methodist Church of North America宣教士E. P. Ashcraft与妻子Harriet Ashcraft自1904-1952年的日记、书信、地图、杂志、照片等史料珍藏处。
15. 详见戴永冕书信,戴家珍藏
16. 根据CIM Register 记录:JHTII with CIM accepted in China Dec 1, 1917 and resigned June 30, 1921. Reason: further study with a view to joining another mission.
17. 马可牧师河南人,受戴永冕夫妇带领信主,1937年就读《开封圣经学院》,1940年随戴永冕牧师前往凤翔筹办《西北圣经学院》,1941年成为师资,深 富讲道、教导恩赐,喜爱祷告;1942年11月见异象;1943年4月复活节外出服事,而学院师生在戴牧师主领的朝阳崇拜中多人献身新疆传道,两相印 証,5月23日《中国基督徒遍传福音团》遂告成立;2008年月马可牧师去世于重庆,戴绍曾牧师参加了他的追思礼拜。
18. 详见王瑞珍《神国侠侣─西域宣教传奇》,2003年,校园出版社。
19. 戴永冕夫妇育有四女三男──Alice Geraldine (1925-1926)、戴爱玉(Jeannie Amelia, 1926-1929)、戴爱莲(Kathleen Grace, 1928-1952)、戴绍曾、戴爱美(Mary Evelyn, 1932-)、戴绍仁(John Hayes,1934-)与戴绍义(Herbert Hudson,1940-);被关在集中营的四位为:爱莲、绍曾、爱美、绍仁。
20. 戴永和年轻时的牧师(Pa Ferguson)用自己的话,翻译《马太福音》6章33节“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21. 同注11。
22. 详见戴继宗,《活出改变的生命──戴绍曾(1929-2009)》,《戴绍曾牧师安息礼拜程序》,页15。
23. 详见林淑清,《戴家在台湾》,2004年,华神神学硕士论文。
24. 戴绍曾的独子戴继宗(James H. Taylor IV)说:“从台湾到新加坡这个变迁,对父母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不单单是要离开服事多年的台湾,也是决定是否回到前身是戴德生创办的内地会的海外基督使 团。究竟回去是因为自己是戴德生的曾孙呢,还是的确神亲自呼召他们回去呢?正当寻求时,神清楚地带领了他们。那时他们仍在新加坡,一日在海边散步,看到一 个小瓶子,父亲捡起那瓶子,想起保罗《林后》4:7的话:‘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于是,他真正清楚了 神是亲自呼召他去新加坡。”
25. 海恒博医生(Alfred James Broomhall, 1911-1994)系戴德生妹妹戴贺美和妹夫海班明(Amelia & Benjamin Broomhall)的孙子,自19岁(1930)起,他便立志向孤立的大凉山彝族人传讲耶稣。1938年加入内地会,因中日战争,迟至1943年始抵昭 觉,巡回医疗、与他们作朋友;不久被迫离开,直到1947-1951年,终于得以定居在他们中间医疗传道。他的爱赢得了他们对他极大的爱。四年后,中国政 府迫使他们再度离开。一别37年,直到1988年,他获准重返,虽已半身不遂,但内心对彝族之爱依然炽热,而彝族人对他也始终念念不忘。1991年,戴绍 曾推着他的轮椅重回昭觉,他带着价值20,000美金的医疗器材赠与他们,最后带着一把泥土,含着泪离去。三年后在英国去世。
26. 同注7。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