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9.09.21
慕容
当神指派人类任务时,祂呼召属祂的百姓在关爱和照顾祂所创造的其他部分里,做祂的工,这就是神如何作工的方式。路德称我们为“神的面具”,因为神站在我们后面去照顾祂所创造的世界。——柯乐伯(注1)
一、不可少的一件事
“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接祂到自己家里。她有一个妹子,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祂的道。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路》10:38-42)
在耶稣的心目中,什么是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呢?当时,“耶稣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路》9:51)在死亡即将来临时,耶稣所谈论的必然是很重要的事,祂也说马利亚选择了那上好的福分,那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指什么呢?
《约翰福音》12章记载,在逾越节前6日,耶稣再次来到这个叫伯大尼的村庄。那位曾在耶稣脚前听道的马利亚就拿着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抹耶稣的脚。门徒们并不理解,甚至质疑,耶稣却回答说:“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看来只有马利亚晓得接下来要发生的事。
我们知道,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和从死里复活是福音的核心部分。正如保罗所说:“并且你们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就必因这福音得救。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林前》15:2-4)
由此可见,耶稣在伯大尼所传讲的,非常可能就是祂即将受死并复活的福音,而马利亚之所以被耶稣称赞,在于她专注于福音,专注到甚至不顾待客之道,甚至没有帮忙安排饭菜。
既然耶稣称福音乃是“不可少的一件”,这意味着福音在人的生命和生活中是首要、必要的事情。而相比之下,人生命中其他的事情,诸如良好的教育、温暖的家庭、高收入的工作等,虽然很好,但都不能与福音相提并论。
笔者以为,在肢体的彼此关顾中,我们不可遗漏这不可少的福音。上帝在祂的福音中行动,借着福音的宣讲、分享,上帝一次次抚慰忧伤的心灵,拥抱哭泣的孩子。不管时世多么艰难,环境怎样恶劣,上帝要信徒相信,祂最终掌管着一切,祂爱我们。
二、教会=社工机构?
教会的肢体,或多或少正遭遇着不同的难处,比如失业、失恋、夫妻失和、失去健康、失去亲人等。在彼此服事的过程中,我们要按照个人不同的需求去给予帮助。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人实际的需要而忽略了那“上好的福分”,仿佛福音不切实际一样。即使我们可以在生活、工作、家庭、财务等方面帮助到一个人,但是如果忘记引导他(她)仰望基督,那么对他(她)的关顾仍然是不完全的。
有人质疑基于福音的彼此关顾是否有价值,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工机构不断出现,比如心理治疗机构、社会互助组织、各种NGO等,这些机构或组织的确能在某些阶段,对人们起到帮助、治疗、辅导等作用。就功能而言,它们与教会有类似之处。但本质上,它们和教会完全不一样。
教会作为独特又古老的组织,基于福音的彼此关顾,仍然是、也将永远是任何社会机构无法取代的,因为上帝和祂的福音不可替代。
三、圣灵的触摸
信徒作为基督的肢体,我们有一个特权,就是成为圣灵工作的器皿和管道。因为“圣三一的第三位格,承载了神赦免和在创造的道,却没有人的样式,也没有自己的肉身。如果圣灵要完成祂工作的话,就必须借由我们的嘴唇和双手、我们的声音和爱的触摸。信徒称为圣灵在这个世界工作的器皿。”(注2)
上帝借着基督徒彼此服事,关顾,来表达祂的爱。当基督徒组成属灵的团契进行查经、祷告等活动时,圣灵就在其中工作。基督徒互相为肢体,也互相施行着上帝的工作。
就此而言,上帝的作为与人类的想法产生了极大的冲突。基督徒常常期待的,往往是上帝直接的、“雷霆万钧”般地介入他们的生活,但是,上帝却偏偏选择了人类的血肉之躯,使之成为承载圣灵大能的器皿,作祂拯救、改变的工具,正如上帝选择借着人类的语言(讲道)、水(洗礼)、饼和葡萄汁(圣餐)来宣告救恩一样。故此,基督徒不必妄自菲薄,误以为自己对其他肢体的关爱是毫无用处、可有可无的。在我们毫无觉察、看不到的时候,圣灵借着我们已经在行动了。
其次,在肢体彼此关顾的实践中,祷告也起著一个重要的作用。很多基督徒喜欢说“我为你祷告”,但这一句话常成了借口,借此逃避行动上的作为。笔者以为,应该有实际行动的时候,就应该行动,比如该捐款时就要捐款,该探访时就去探访,该付上时间陪伴就要去陪伴。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仍然要为关顾的对象认真祷告,因为离开了祷告,我们实际能够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在我们教会,有一位罹患严重抑郁症的肢体,不少热情的弟兄姐妹都尝试去帮助她,也常常借着经文、心理学的知识等去开导她,但都收效甚微,甚至有时双方会产生激烈的言语争论,最终不欢而散。正当我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位肢体在圣灵的带领下,花了1年的时间,坚持天天上门带领她全家一起祷告。渐渐地,那位姊妹的抑郁症逐步得到缓解,如今已经能够正常地生活和养育孩子了。
四、超越眼见的信心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爱心的关怀都会像关怀这位姐妹一样,取得良好的果效。基督徒的信心必须超越眼见,在肢体关顾中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的关怀和祷告会有立刻、正面的反馈,但另外一些情况下,我们可能收到的是滞后的,甚至是负面的反馈。
保罗说:“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著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林后》5:7)毫无果效的时候,我们倚靠的乃是超过环境的信心。
“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祂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哈》3:17-19)对哈巴谷先知而言,“眼见”的是巴比伦大军将来必然要入侵犹大,并且烧杀掳掠,自己和亲人们都有可能在战争中死亡,但是,先知的信心却带领他继续倚靠神,无论环境如何,他宣告都要以神为喜乐和力量。
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有些基督徒有错误的期待,以为有了一次不寻常的经历之后,属灵生命会突飞猛进,猛然跨入更高深的境界。但其实,神带领祂儿女生命成长的过程,往往是以“常规”的方式。这“常规”包括圣道的宣讲、圣礼的施行、弟兄姊妹在圣灵带领中的彼此关顾等等。借由这些方式,上帝在我们自以为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成就拯救、更新的大事。
记得差不多10年前,我和一群单身的弟兄一起合租,偌大的城市中,在一片屋檐下组成了一个“弟兄之家”。我们一起读经、祷告、分享、讨论。因着房租不断上涨,弟兄之家的地点不断变迁,其中居住的人员也不断更替(或有人离开,或有人结婚等),我们的生命似乎并未明显改变或提升,但是,我们共同面对生活、工作、信仰,一同欢喜、流泪,扶持,属灵生命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成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由此走向婚姻,进入工作,成为父母,成为教会的重要同工……
我还记得有一天,下午的阳光斜著照在弟兄之家的书桌上,窗户敞开着,外面传来孩子们玩耍的笑声,夏天温暖的风吹拂着白色的床帘,阳光照在窗外的树叶上,一晃一晃的,美丽极了……那一刻,我想起《诗篇》上说:“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诗》133:1),没有任何时候能和此刻相比,让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诗。
注:
- 柯乐伯,《基督教信仰要义》,台湾:中华信义神学院出版社,2014年,第473页。
- 同上,第347页。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