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丁路德对因信称义的理解(方镇明)

方镇明

本文原刊于《举目》35期

编按:本刊在32期中曾刊出康来昌牧师《天主教与因信称义》一文。为明白这个教义的来龙去脉,本刊特别邀请方镇明牧师为我们回顾这段宗教改革的历史。

        在后中古时期,欧洲最畅销的书籍是有关“如何避免地狱”这主题(注1)。对这可怕的地狱,信徒们的心灵常存惧怕,却又盼望得着解救。他们心路的历程常徘徊在 惧怕与盼望之间,对一些良知较敏锐的信徒,这样的徘徊使心灵受尽折磨。惟一的解脱之道,是向教会购买赎罪券,希望获取先圣的恩泽或功德,弥补自己的不足。

        事实上,自从11世纪十字军第一次东征以来,罗马教廷已经开始向信徒售卖赎罪券,扬言赎罪券能弥补信徒在道德或宗教上的错误,减少忏悔的工夫与教会对信徒的 惩罚,藉以建立一个桥梁,使犯错的人可以再次回到圣洁的上帝那里。最后,教皇利欧十世(Leo X,1475-1521)为了要筹款兴建宏伟的圣彼得大教堂,宣称这一次印出的赎罪券,不但拥有以往的功效,更能使信徒免去炼狱的痛苦。

        改教先锋马丁路德对当日教会的做法,心里极其厌恶。作为神学院的老师,他在1517年10月31日,把95条指责罗马天主教有关售卖赎罪券的教义,贴在威丁堡大教堂的门前,希望引发校园里的学生与有关学者的注意,对这问题作出辩论,借此施加压力,改变天主教的弊端。

        然而,这个原本是学术讨论的课题,却引起当时人文主义者(Humanists)(注2),如以拉斯母(Erasmus,注3)热烈的回应与支持。其实,他们 与路德一样,一直以来深深厌恶天主教售卖赎罪券与其它的陋习,且希望能改革教会。借着人文主义者的帮助与宣传,在短短一个月内,售卖赎罪券的合理性,便成 为德国每个阶层都广泛讨论的热门题目,基督教改革在德国这地方,遂成锐不可挡之势。在这点上,人文主义者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其后,路德与人文主义者的关系破裂。被称为人文学皇子的以拉斯母,指责路德的人观过分灰暗(注4)。在上帝拯救世人的计划中,不容许人的“自由意志”的参与(注5)。

        这一场辩论反映出人文主义者所追寻的,是改革教会的体制,以及其它“外在”的因素,而路德却要改革教会“外在”与“内在”的弊端——后者乃是指罗马天主教曲解圣经有关救恩与人观的教导。

        路德指出,人文主义者与罗马天主教所提倡的,都是“向上的宗教”(Up-Religion),上帝就像一位严厉的法官,他要按著世人的功德报答他们,按著罪 人的罪行惩罚他们。然而这看法疏忽了圣经有关对人类罪恶的教导,误以为亚当以后的人,在理性或意志上不受罪的影响,故人仍然能够依靠“人类本能的力量” (human natural ability)所做的善德而得救。

         然而,路德指出,圣经教导我们,亚当以后的人在每一个范畴都被罪恶影 响,活在罪恶之下(《罗》3:9),以致人所做的善工都不足以为自己制造多余的功德去弥补其它的罪行(注6),人需要的是完全的改造,否则在上帝的眼里, “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10) “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的善工)能在上帝面前称义。”(《罗》3:20)换句话说,人无力拯救自己,不能靠自己所作的获取神的义,只有透过 信心才能称义。

         路德解释信心是启动称义和成圣的钥匙,通过信心,神的义归算在我们里面。虽然我们的信心是软弱和不完全,而罪仍然在我们里 面影响我们,但是神仍然透过信心把神的义归在我们身上。路德说:“这(神的义)是透过信心借着归算(imputation)而得以成就的,按此,我开始紧 紧抓住基督;基于基督的缘故,神把不全的义看为完全的义,把罪看为不是罪,纵使罪确实是罪。”(注7)

        路德辩称天主教完全不明白神的义的 真正意思,因而诋毁了福音的真相。事实上,基督教是一个“向下的宗教”(Down-Religion),一位全能,却是满有慈悲的上帝,愿意俯就卑微,他 知道罪人的苦困,无法依靠任何形式的自力方法(human natural ability)拯救自己。面对人的败坏境况,上帝就愿意主动恩泽世人,向罪人施下“神的义”(《罗》1:17)〔不是人的义〕这份礼物,叫一切依靠道成 肉身的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恩典的人,都能够获得“神的义”,以致得救,这就是福音的真相(信心的义)(《罗》3:23-24)。换句话说,路德认 为救恩(或称义)这份礼物乃是主权的上帝透过圣灵的工作而引发的,人是没有能力凭著所作的善行去控制、引发或赚取的;人所能作的乃是谦卑在爱他们的上帝面 前,单单依靠耶稣基督为他们所成就的义(《弗》2:8-10),以致生发悔改的行径,“做成你们得救的功夫”(《腓》2:12)。

        路德对以上的了解,内心有非常的体验,他曾将高雅的衣服送给别人,自己进入修道院苦修,与世隔绝,并借着极度的禁食和儆醒不眠,盼望自己能获取神的义。然而,这 途径带给路德的不是心灵的平安,乃是日后身体受着严重的创伤。目睹自义的方式不能赚取神的义,路德惟有到罗马朝拜先圣的偶像与遗物,他更用膝盖攀爬通往彼 拉多审判院的梯级(这是从耶路撒冷搬到罗马的),亲吻每一梯级,当到达顶级时,路德站立起来,犹豫所做的真能赦罪吗?(注8)路德对自己尝试依靠善工赚取 神的义的亲身体验,是这样描述的:

        “虽然我的修士生活是毫无指责的,但是在神的面前我的良知感到很不安,觉得我是一个罪人,并且,我不能 够相信我的工作能够使神高兴……我是一个良善的修士,严格地遵守规则,如果修士能够凭遵守修士的规律而进入天堂的,我就是这位修士。在修道院内所有我的朋 友可以给我作証……然而,我的良知并不能给我这种肯定,我经常怀疑,说:‘我还是做得不好,我的悔悟还是不足够。’(注9)”

        对于路德以上的见解与体验,罗马天主教与人文主义者认为路德是否定了善行在基督教的地位,引致道德沦亡。然而,路德本人非常透彻地探讨与教导圣洁生活在基督徒生命的 重要性,他甚至用最强的语气去陈明,人的称义是不能与在信心里所作的善行分开的。(注10)因此,他强调要向所有的信徒教导十诫,并要他们遵守十诫。(注 11)他更说明那些遵守十诫的人必蒙上帝悦纳,并且他们的信心必得着坚固。(注12)

        由此可见,路德并非否定善行在信徒生活的重要,他只是强调善行是得救者必然流露出来的果子,却非引致得救之不可缺乏的原素。因为亚当以后的人所做的一切善行,在上帝眼中都不足以赚取救恩,因为上帝的标准和 要求很高,一切人(无论是得救与未得救的人)所作的善行,若非上帝的恩典,都不能称为“善”;相反,凡是相信耶稣的人,他所作的无论是救人生命的大事,以 致于日常的琐事,例如︰替婴孩换尿片、红灯前停车、为儿女家人预备饭食等,只要凭著信心,知道所作的必蒙上帝悦纳,那么这些微小且“属世”的工作,在神面 前都即变成善工,必蒙神的赞赏与祝福。由此可见,基督徒的得救与生活,全是“本于信,以致于信;”(《罗》1:17;《加》3:7)我们是凭著信心领受救 恩,也是凭著信心,不靠行律法自以为义地去过在世的基督徒生活。

        为什么信徒的得救与生活都必须凭著信心呢?路德解释当人因信被称义以后, 有两个不可分隔的效果发生。第一,神的义会加诸于人,人的罪或过错因而得着上帝的赦免;第二,人将会成为新造的人,与上帝破裂的关系将会和好,由不信转化 为信,由不顺服转化为顺服,由无知变为对上帝有正确的认识。以上两个称义的果效都是凭相信基督耶稣而引发的,所以世人未曾因信称义以前,他的“善工”绝不 被上帝视为美善。

       很可惜,差不多五百年后的今日,罗马天主教仍然未能对路德所提出的指责,加以检讨;依然守着中古时期的传统,误以为若要得着上帝的义,人必须依靠神的恩典,然后再加上人的善行。这观点与圣经所说的福音(单靠神的恩典而得救)大相迳庭。

       另外,天主教所谓“相信”而称义,是指相信自己的善工必为自己成就救恩,与圣经所教导单相信耶稣而称义乃截然不同。保罗在《加拉太书》指责天主教的看法,他 说︰“义若是借着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无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已经活画在你们眼前,谁又迷惑了你们呢?”(加 2:21-3:1)”。

        然而,有些人却是听不明白保罗在《加拉太书》的教导,也忘记了路德对“因信称义”的正确诠释,路德认为这教义是神 的教会的“唯一坚固的磐石”(注13),“若这教义保持纯正,基督教世界将会在这美丽的和谐中保持纯正,并没有任何分裂;然而,若这教义不能保持纯正,我 们便不可能逐退任何错误或异端之风”(注14)。路德此言实在真确,盼今日的基督徒在一片教会合一的运动声中(注15),仍能明白“因信称义”之理念,并 坚守福音之真相。

注:
1. Roland H. Bainton, The Reformation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Boston:Beacon Press,1985), p.26.
2. 有关16世纪“人文主义”的正确定义是繁复的,它与今日我们所了解的“人文主义”定义不同。Timothy T. Wengent指出16世纪人文主义的特征,是一种注重文献(text)与艺术的运动,它强调历史、修辞学与古典语文的研究,例如希伯来文、希腊文。 Alister McGrath认为16世纪的人文主义是一种文化与教育的运动,主要是关心怎样有效地通过传讲及书写去阐明或说服别人的观点。Timothy T. Wengent, Philip Melanchthon’s Annotations on Johannen in Relation to its Predecessors and Contemporaries (Geneve: Libraivie Droz S.A., 1987), p.121. Alister McGrath,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Reformation (Oxford:Basil Backwell, 1987), p 33.
3. 从哲学的观点而论,16世纪的人文主义可分为两种︰北欧与南欧的人文主义。后者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它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泉源,它是属世的。最杰 出的佛罗伦斯代表人物包括Marsilio Ficino, Pico della Mirandola and Leone Ebreo。G. Boas认为以上人物都是备受新伯拉图哲学所影响。Feldmeth解释,南欧的人文主义对人的理智能力与文化上的成就充满信心。Michael Rogress认为16世纪的人文主义属于一种生命哲学,它过度荣耀人性的美善,例如人理会的能力及自由意志。另一方面,北欧的人文主义传布于阿尔卑斯山 以北的国家,N. Abbagnano认为,虽然北欧的人文主义对人性的看法与南欧类同,但前者较倾向以神为中心,引发出中世纪后期的神秘主义与敬虔主义的思想,它的代表人 物为以拉斯母。Michael Rogness, Philip Melanchthon: Reformer without Honor (Minneapolis: Augsburg, 1969), p.2. N. P. Feedmeth, “Humanism,” in New Dictionary of Theology, eds., S. B. Fergrson & D. F. Wright (Ill: IVP), p.322. N. Abbagnano, “Humanism,” in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d. Paul Edward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1976).
4. Luther Works 31:259-291; Luther Works 31.171
5. Erasmus, Luther & Erasmus: Free Will and Salvation, ed. Gordon Rupp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1972), pp.44-45.
6. Roland Bainton, op. cit., p.29.
7. “This is accomplished by imputation on account of faith by which I begin to take hold of Christ; and on His account God reckons imperfect righteousness as perfect righteousness and sin not sin, even though it is really sin.” Luther Works 26.232 (Commentary on Galatians, 1535).
8. Roland Bainton, op. cit., p.30.
9. “Although I lived a blameless life as a monk, I felt that I was a sinner with an uneasy conscience before God. I also could not believe that I had pleased him with my works…I was a good monk, and kept my order so strictly that if ever a monk could get to heaven by monastic discipline, I was that monk . All my companions in the monastery would confirm this…Yet my conscience would not give me certainty but I always doubted and said, `you didn’t do that right. You weren’t contrite enough.” Cited in Alister E. McGrath, Reformation Thought, An Introduction (Oxford and New York, 1988), 73.
10. Luther Works 27.30
11. Luther Works 47.114; 40.280; 44.44&63
12. Luther Works 44.63
13. Luther Works 27.145
14. Formula of Concord, Solid Declaration, 3.6; in The Book of Concord, 540.
15. 今日的世界信义会联合会(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世界卫理公会协进会(World Methodist Council)及罗马天主教于2006年7月23日在韩国汉城签署了《因信称义联合声明》文件。此声明被誉为具有历史性的“合一的新标志”。罗马天主教 主管合一事务的枢机主教Walter Kasper认为这签署是“合一对话的重要成就”,并引用教宗本笃十六世的话,认为这是“信仰里完全可目睹的联合”(full visible unity in faith)。世界信义会联合会总干事Ishmael Noko指出:“这声明为日后合一关系打开了大门。”然而,《因信称义联合声明》的重点只表示各方面在理解上达成协议,但并非在”因信称义”的教义上彼此 接纳。 http://www.gospelherald.com/template/view.htm?code=gen&id=912

作者是海外神学院系统神学及伦理学教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