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会史》:历史是祂的故事(小柒)2020.12.28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専栏2020.12.28

小柒

 

《约书亚记》的一头一尾——第4章和最后一章(24章),都记载了一件特别的事情,就是“立石为证”。约书亚对百姓说:“看哪,这石头可以向我们作见证……”,意思是这些石头就像一本无字的史书,提醒人们要记住上帝是谁,我们是谁。

2020,势必是会被加载史册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全球疫情以及各种撕裂信仰、社会的事件。或许我们现在会放大那些绝望和负面的经历,甚至感觉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前所未有的不幸和动荡。

作为基督徒,我们可能也会对上帝失去信心。但前进的道路通常意味着我们需要回顾过去。正如布鲁斯·L·雪莱在《基督教会史》的前言中提醒我们:“今天,许多基督徒都患有历史健忘症。使徒时代与今日之间的时光一片空白。神在心智中几乎没有一点踪迹”。

借由历史,你会发现,当下的经历并不是最糟糕的;基督教信仰也远比我们所认为的更为丰富;而且,历史中与今日相似的场景,教导我们如何在当下面向这位永恒的上帝。

来吧,亲爱的弟兄姐妹,在这个岁末,让我们一起读读《基督教会史》。

 

一、生动活泼、流畅清晰之作

《基督教会史》的作者布鲁斯·L·雪莱(Bruce Leon Shelley,1927-2010年)于2010年2月22日去世。斯人已逝,书香长存。该书是他所有著述中影响力最大的一本。此书初版于1982年,1995年再版,2008年第三版,至今已经印刷20次,发行275,000册之多。

雪莱先后毕业于美国的富勒神学院和爱荷华大学,自1957年始在美国丹佛神学院工作,直至去世。他曾为该校教会史和历史神学高级教授,同时担任《基督教历史和遗产》杂志的编辑顾问、董事会成员。这些经历使雪莱对教会史和历史神学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且见解独到。

《基督教会史》将两千年凝固在故纸堆中的故事,生动活泼地展现了出来,历史在雪莱的笔下宛若小说,跌宕起伏,流畅且清晰。“清晰性”是这本差不多500页的著作的特点。作者说,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出脉络清晰是学习的首要法则。

作者将教会史分为八个“时代”:耶稣和使徒时代(公元前6-公元70年);大公基督教时代(70-312年);基督教罗马帝国时代(312-590年);基督教中世纪时代(590-1517年);宗教改革时代(1517-1648年);理性与复兴时代(1648-1789年);进步时代(1789-1914年);意识形态时代(1914年-)。

令人遗憾的是,在“意识形态时代”篇章中,作者在第三版增补的第49章,出于多种原因,在中国的新译本没有将之增补进来。

 

二、历史是复活基督的胜利

读历史,也许会激发我们心中的盼望,但也可能让我们陷入无限的虚无。一本好的历史书,除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外,对于基督徒来说,还需要从书中看到上帝的伟大,进而对上帝产生更深的盼望和敬畏——这也是我读完此书的第一感受。

第一章的第一句,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说:“基督教是唯一将其神的蒙羞作为核心事件的主要宗教。”这话虽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但道破了基督教的伟大和独特,也表明历史(History)的确是上帝祂的故事(His story)。

在雪莱划分的八个时代中,我们不仅仅看到有血有肉的历史,更看见在其后有一位不断彰显主权的上帝。无论在信仰处于边缘之时(耶稣和使徒时代),还是被残酷的镇压之时(大公基督教时代),或是从江湖走向庙堂、从乡野走向整个罗马帝国之时(基督教罗马帝国时代),又或是重新被边缘化、排挤之时(今天的情形),身处一个具体时代的个体,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也都在活出自己的信仰。

作为活在时间中的人,我们无比渺小。比如在经历了残酷的镇压后,罗马帝国领导权的交替到底对教会意味着什么,当时的基督徒几乎不可能知晓其中的奥妙;又比如,在历史的长河里,信仰好像被曲解、被利用,但又在某些情境下,被清晰地点亮。

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上帝却永远不变,圣灵也保守属祂的儿女们持守真正的福音。因此,基督信仰永远不是人暂时的胜利和失败,而是复活基督的胜利。也因此,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精准地预判未来,但基督徒的盼望在于不论现在和将来如何,上帝都是那一位掌权的上帝。

今天,或许我们在某些逼迫下会丧胆;或许我们听到人们对基督教更多的负面评价……不要为这些大惊小怪,也不要对教会持悲观失望的心态,教会在历史上曾经有比现在更糟糕的时期,这个世界也不是在完全失控的状态下走向堕落。全能的上帝正在推动历史,向祂自己预定的目标发展,祂最终会把教会洗净,使之毫无瑕疵,将她完完全全地带入自己的荣耀中。

当我们如此思想时,我们对未来便会充满希望,我们也会被激励去主动参与社会各个领域,来完成上帝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托付。

 

三、持守纯正的福音并忠心活出福音

这本书引发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基督教的信仰究竟是什么?——持守基督纯正的福音,并在每个时代忠心地活出福音,即使要付上生命的代价。这是本书给出的答案。

早期教会主要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逼迫。从主后33年到主后64年,主要逼迫来自于犹太人。从主后65年到主后312年,主要逼迫来自于罗马政府。关于这一段历史,雪莱写道:“早期基督徒越是严肃地对待其信仰,他们就越是容易遭到大众的反对。因此,只要按照基督的教诲去生活,基督徒就成了对异教生活方式无声的谴责。这不是说基督徒四处批判、谴责和反对,也不是说他们有意标榜自己为义人和高人一等。而仅仅是说,基督教的伦理自身就是对异教生活的批判。”

“罗马社会仇恨早期基督徒,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独特。我们有这样的名声,”德尔图良在《辩护辞》中说,“就是不随从大众。”(《基督教会史》(第三版) P39)

当基督崇拜和凯撒崇拜迎头相撞了时,“对于罗马人来说,基督徒十足的狭隘,极端的顽固不化;更加糟糕的是,他自己承认自己是不忠诚的公民。如果基督徒愿意烧一炷香,正正规规地说:‘凯撒是主’,他们可以继续随心所欲地崇拜基督;但是,基督徒不愿意妥协”。(《基督教会史》(第三版) P45)

公元312年之前,基督教被宣布为非法,受到种种迫害。但312年后,突然之间,基督教受人青睐和宠爱。君士坦丁将基督教强行推入公共生活。其结果是,教会在世上面临着完全崭新的使命。但我们看到的,信仰仍是持守纯正的福音并在那个时代忠心活出福音。

雪莱对这一段历史评论道:对于教会来说,这里的有利因素是实实在在的,但也要为此付出一些代价。君士坦丁像统治其市政公务员一样统治著基督教主教,命令他们无条件地服从官方的各项决定……在君士坦丁归信之前,教会由信仰坚定的信徒组成。现在许多带有政治野心,对宗教毫无兴趣,一只脚踩在异教中的人都进入教会。这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危险:既会带来信仰的肤浅和异教迷信在教会中的弥漫,也会导致将宗教世俗化或滥用于政治目的。

在其后的年代中,较早反对大公教会俗世化的声音,来自意大利北部布雷西亚城的修道院长阿诺德。“他督促教会放弃财产和对国家的世俗统治,回到贫穷、朴素的早期教会。他说,真正的教会及其传道人应当避开财富,因为财富和权力对拯救毫无作用。”阿诺德谴责的代价是被流放五年。

我们看到,不同的时期,挑战似乎不一样。那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又该如何在我们的时代,持守纯正的福音并忠心活出福音,即使付上生命的代价?

 

四、上帝护理祂的教义

阅读本书我的第三个感受是神在教义上护理的奇妙。教会历史帮助我们明白,教会是如何设定正统神学教义的边界的。大公教会认信的三一论、基督论、因信称义、圣经正典等教义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似乎简单,但这些教义形成的过程却充满曲折、甚至满了人的“权谋”,上帝却最终使用这些工具来造就属祂的百姓。

比如,早期教会为了抵制来自犹太教和诺斯底教派等异端的入侵,必须要澄清自己的信仰。当时,马吉安试图自己编篡一本新约圣经,其中只包含保罗的十封书信和《路加福音》的一部分。这些因素促使正统教会思考并着手编辑新约正典,以拨乱反正。

再比如,正统的三一论经历了与亚流主义不断拉锯的几十年,不同皇帝上台带来不同的神学倾向和政治上的打压,但亚他拿修不屈不挠地捍卫著尼西亚正统教义,他一生经历了五次被驱逐,发表了著名的反抗檄文《亚他拿修对抗世界》,直到他死,都没有放弃过尼西亚正统信仰。

 

五、如云彩般的见证人

我阅读本书的第四个感受是,上帝在历史中兴起云彩一般的见证人环绕我们,以此持续地激励着我们。这些见证人是在刀剑下的上帝的百姓,是在权力面前的铮铮铁骨,是教会的种子之殉道者的血。

雪莱写道:在一般人心中,早期教会首先是一支高贵的殉道士军队……执政当局将这位德高望重的牧者带到人群拥挤的斗兽场,准备将他推向狮子。“就以凯撒的名义发誓吧,”总督乞求到。

“我是基督徒,”波利卡普说。

“如果你想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给我一天的时间,听我讲道。”

“去说服民众吧,”总督回答。

波利卡普说:“我要向你解释清楚,而不是向他们。”

“那么,我要把你扔给野兽。”

“将你的野兽带来吧,”波利卡普说。

“如果你不在乎野兽,我就烧死你。”

“你想用烧不到一个时辰就会熄灭的火刑来威吓我,但是你忘了地狱不灭的永火。” ……波利卡普被绑在柱子上焚烧,他祈祷他的死成为神悦纳的祭物。这个场景是真实的。它就是这么发生的。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说:“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再没有比这更具有戏剧化的了——不多的几个基督徒,被几代帝王蔑视和压迫,以极度的坚忍承受各种试炼,悄无声息地倍增着数目,恢复敌人破坏的秩序,以言辞和刀剑相搏,用希望来对抗残暴,最终击败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凯撒和基督狭路相逢,基督得胜。”(基督教历史(一) (第二版)弗兰克·詹姆斯博士  P7)

在整个历史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1475年7月6日,对胡斯施火刑的日子来临了。他祈祷说,“哦,最神圣的基督,软弱如我,求你引领我跟随你,因为你若不引领,我们万不能跟随你。使我刚强壮胆,这是我心所愿。如果肉体软弱,求你的恩典临到我们,引领我们,与我们同在,因为如果没有你,我们根本不能为了你的名面对残酷的死亡。求你赐给我一颗无畏的心,赐给我纯正的信、坚定的望与完美的爱,这样我就能为你的名忍耐而喜乐地交出自己的生命。阿们!” (《基督教会史》(第三版) P235)

他到达刑场,即人们熟知的“魔鬼之地”,便跪下祷告。在最后时刻,帝国的执行官问他是否愿意放弃他的观点,挽回自己的生命。胡斯说:“神是我的证人,指控我的证据是虚假的。我的所有思想,所有讲道,只有一个目的,即竭尽所能救人脱离罪恶。真理的福音,我已传扬,今天我将高兴地去赴死。”

 

六、结语

伟大的事件不会像不知名的彗星在空中那般倏然而过。在每一个时代,我们都能捕捉到过去的残余和未来的雏形。时间是一种转变和检验人类成就的方式,也是让我们谦卑学习仰望上帝的工具。

当然,任何一本史书都无法完整、准确地呈现所有的历史,但这仍不妨碍我们来读一读此书。

用雪莱自己的话作为结尾再合适不过:惟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但基督徒永远不会丧失希望,因为信仰永远超越世上的环境……当人们藐视耶稣基督,把祂当作过往历史的沉渣时,教会史是无言的见证:耶稣基督不会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人们对祂的称谓虽会改变,但祂的真理将永远长存。

 

参考书目

1、《基督教会史》(第三版),美布鲁斯·L ·雪莱,上海人民出版社

2、基督教历史(一) (第二版)弗兰克·詹姆斯博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