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儿童/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一个儿童心理学家的看法(2之1)(叶吴庆宜)2021.07.23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1.07.23

叶吴庆宜

儿童是父母的希望,是国家、社会的前途,是未来的栋梁。当他们轻看生命,产生自杀的意念,甚至出现自杀行为时,我们在感到震惊,遗憾与疼惜之余,不能不警觉自省!

 

为何自杀?

为什么儿童/青少年会自杀?关于自杀行为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人们都同意,自杀的缘由是错综复杂的,关乎当事人心里的状态、生理的情况、家庭的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等,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导致,自杀也不例外。

一、个人心理因素

  1. 每个新生婴儿都有独特的性情(temperament):有的好动,有的安静;有的好睡,有的睡一下就醒;有的反应强烈,有的迟纯等等。一个好睡、喜气、安静、随和的婴儿,要比一个好哭、苦脸、好动、不易适应的婴儿,自然更讨人喜欢,在这发展的起点,他(她)已经占了一点优势,因此,将来与人的互动会比较容易,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少;相反,后一种婴儿的养育,多半对父母会是一种挑战,婴儿自己留下不愉快经验的机率也会比较大。
  2. 对大脑神经系统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人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记忆,即我们平常意识到的记忆,另一种是隐性的记忆,是在我们意识以外的,或是在下意识里的。研究人员发现,从小孩生出来开始,一切的经验都会存在记忆里,在小孩有意识以前(大约3岁前)的经验,会存在隐性的记忆里,即孩子长大不记得的经验,对他的成长仍然是有影响的。所以,虽然儿童不记得幼年时期的创伤,例如被虐待、忽视、失母等,但那些经验仍然会对他(她)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打击,并影响到他们将来应付压力的能力。
  3. 婴儿与母亲之间自然形成的依附关系(attachment),母子(女)之间紧密的连结(bonding)是正常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这种亲密的关系,在幼儿时被破坏或终断,长大后抑郁症、焦虑、或行为失常都是可能的后果。
  4. 抑郁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一直被认为是与自杀相关最强的风险因素,根据不同的调查数据,自杀成功的人当中,有70%-90%的人罹患忧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5. 自我形象的影响。一个认为自己不可爱、没有价值、不被接受、没有用、什么都不行的孩子,很容易会想到“我不如死了算了!”就像中国西安自杀的9岁女孩,她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注)
  6. 性情冲动而又不擅长解决问题的孩子,到压力太大或认为自己走途无路时,自杀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生理的因素

  1. 身体有疾病、疼痛的孩子比较容易抑郁;
  2. 体型不寻常(太胖或是太瘦)、失智、残障、同性恋、或精神上不正常的孩童,常被歧视,因此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3. 青少年因为身体和生理的变化,容易造成情绪上的敏感、波动、或失调,使他们比较不容易应付各种外在压力。

三、家庭因素

  1. 家属中有自杀案例的比没有案例的人,会呈现稍高的自杀行为倾向;
  2. 破碎的家庭。尤其是年幼时与母亲或亲密的照顾者分离的孩童,因为与母亲情感的依附关系没有建立,而造成脆弱的心理基础;
  3. 有家暴和儿童虐待的家庭。被虐待的孩子在心灵上受到创伤,比较容易有轻生的意念;
  4. 有抑郁症或常年抑郁不欢、悲观厌世的父母,对子女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5. 与人隔离、不喜欢与人交往、又対孩子管教严厉苛刻的父母,可能养育出孤独严肃,不容易适应环境的变迁或压力,而且容易走极端的孩子;
  6. 管教孩子的方式不良的家庭。儿童在3岁开始发展自我的观念,形成自我人格,他们从家庭对他们的反应里,逐渐建立自我的形象。即他们在爱中学会自爱,在被珍惜中学会自我珍惜,在暴力中学会暴力与憎恨,在被怜悯中学会怜悯人,在被饶恕中学会饶恕。

四、学校因素

  1. 在学校被同学暴力、凌辱与儿童/青少年自杀有直接的关系;
  2. 老师的体罚,凌辱、凶恶的怒吼,会使孩子失去自尊、产生深度的自卑与羞耻感;
  3. 学校方面对家庭和孩子的情况不够了解,而造成双方敌对或彼此批评的状况,会让孩子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引发罪恶感。
  4. 为了学业的竞争和升学的打拼,学校不顾学生的社会活动、体能的健康和心理的卫生,实施不合理的课业要求和竞赛,使学生不能应付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根据“教育蓝皮书”的报导,在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有75%与学业压力有关。
  5. 缺乏非学术性、能使学生自由发挥、发泄情绪的活动,例如运动、舞蹈、画画、唱歌等。

 

五、社会因素

  1. 华人社会有一个习惯,这习惯会造成一个我称之为“家庭自愿破碎”现象。即父母为了自己的前途,或好的生活,或孩子的教育,而与孩子分开。这个做法直接会影响或破坏亲子之间的依附关系,和亲情的连结。例如有个小朋友,父母因为忙着事业,1岁半时被送到住在国外的祖父母家,他原本是一个聪明又活泼的孩子,但到祖父母家以后,就变了一个人,整天哭泣,对所有事情都失去兴趣,祖父母也无能为力。3岁时被父母接回来,但对父母已感到陌生了。后来长大,成绩虽优异,却沉默寡言,高二时,升大学的压力使他感到无法应对,得了抑郁症。经过心理辅导后,他考进了名校,不幸的是,1年后病情复发,被迫辍学!后三次企图自杀,幸被拦阻。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笔者帮助过约400个有问题的孩子及其家庭,其中约有70%的孩子有与父母分隔的经验,而在这70%的孩子中,20%的孩子有过自杀的念头。

  2. 社会价值观(1)精神生活被疏忽

    中国近30年经济实力提升,然而30年对文化资产的摧毁,和对精神生活的忽视,造成人们心灵的空虚。物质主义、金钱主义——人生的目的是赚更多的钱,生命的价值是拥有多少资产是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下,生命失去了高尚的目的,人们常感到生活无味、厌倦、无聊、没有意义,轻生的念头不免会浮现。

    (2)英雄主义和极端思想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他(她)的价值,都需要被重视,被肯定。但一个社会如果只重视“英雄”或者精英,那多半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一个孩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他(她)怎能怀着希望好好地活下去?此外,崇尚“英雄主义”的社会还有一个危险,就是有的人努力想成为英雄,而不去考虑自己的能力和现实环境,抱着“不成功就成仁”的心态,试想,当他(她)不能承受失败的结果时,他(她)可能会做什么?另一方面,当一些人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英雄,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躺平族”。

    (3)羞耻(面子问题)与光宗耀祖

    中国父母习惯用激将法来刺激孩子努力用功,例如,父母会说:“你这样下去不会有出息的,你连那个扫垃圾的都不如!”也习惯拿孩子比较,例如:“你看张家的女儿成绩多好!你呢?”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引起孩子的羞耻心,他(她)会为自己成绩不好甚至自己本身感到羞耻。

    另外一方面,孩子常常被家长鼓励要为家庭和国家带来名声,甚至要光宗耀祖。这两种管教孩子的方法看似有效,一负一正,可以激励孩子努力向上。可是也有危险。当孩子失败时,他(她)想到可能会使父母失面子,带给他们失望和家庭的羞辱,此时,他(她)会选择什么道路呢?

    最近有一个研究(Joyce Chu,2014,2021) 显示,在一个重视家庭关系的民族(例如中国,西班牙)当中,除了霸凌以外,家庭冲突、拒绝和羞耻是预测青少年自杀最强的风险因素,比绝望和抑郁更强!

    此外,羞耻会令人产生愤怒,所谓恼羞成怒。愤怒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之一,愤怒也可能导致报复,报复使他感觉到羞耻的人,或者是伤害父母最宝贝的自己,以达至报复。

  3. 媒体的影响黑暗、消极、悲观厌世、或呈现自杀案例的影片,对自杀有暗示的不良效果。据报导,在网上有鼓励年轻人自杀的游戏,这也是当下年轻人自杀人数上升的因素之一。
  4. 自杀的传染性一个自杀的案件,有时会触发其他自杀案件的发生,例如在美国,一个高中在短时间内,连续有4起自杀事件。
  5. 自杀方法的方便性在美国,手枪比较容易拿到,所以人们自杀用手枪比例高,甚至有一个11岁的男孩举枪自尽。在中国,高楼没有栏杆的屋顶,成为许多年轻人自杀的地方。
  6. 酗酒和吸毒在美国青少年自杀案件中,酒与毒品的滥用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注:https://www.sohu.com/a/397148615_120703724。

 

作者是美国布朗大学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30多年心理辅导经验,现已退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