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太人的放逐与回归(下)(陈庆真)

陈庆真
(续上期)
本文原刊于《举目》31期

四、又一大国崛起

波斯玛代背景

          波斯和玛代同属印欧民族。印欧民族于2,700-2,200 BC之间,开始活跃于伊朗高原。但“玛代”、“波斯”二词首次出现,则是在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的战绩石碑中。根据希罗多德 (Herodotus,484-425 BC)的记载,玛代在基亚克沙里斯王(Cyaxares,625-585 BC)统治期间强盛起来。玛代最后一个国王阿斯提亚格斯(Astyages,585-550 BC)的女儿嫁给波斯王冈比西斯一世(Cambyses I),生下了著名的古列王(居鲁士二世,Cyrus II),开始两国的臣属关系。

波斯王古列

           古列王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他于533 BC 攻占了玛代,驱走了他的外祖父玛代国王,并吞了玛代,因而对当时的巴比伦王伯沙撒造成了威胁。虽然如此,伯沙撒王觉得他的城门高大坚实,护城河既宽且深, 因此大剌剌地与群臣饮酒,歌舞升平。就在此时,古列王已巧妙地将幼发拉底河水,由护城河引开,然后大摇大摆地走过河床,进入巴比伦城。在整个攻城过程,没 有断垣残壁,城中也没有升起求救烟讯,神庙一个也没有烧坏,房屋未遭掠劫,百姓也未遭戮杀。

           攻城的经过,记载在一个长约23公分的小圆柱 上(图四)。这个1879年在巴比伦的马尔杜克(Marduk)出土的泥塑“古列王圆柱”(Cyrus Cylinder),现存在大英博物馆内。圆柱上密密麻麻地刻了45行字。笔者夫妇前往参观时,伸长脖子把鼻子贴在玻璃盒上,仍觉得字刻得太小。圆柱上的 阿卡德文是这样写的:

          “我和平地进入巴比伦城,设行辕于王宫,百姓欢天喜地,夹道欢迎。万物之神马尔杜克,温暖了巴比伦人的心,军队在巴比伦城和平地来往……我关心巴比伦各城的政务;我免除他们不应有的奴役;我为他们修房屋……”人们夹道欢迎,必然是早闻古列王的德政,也厌倦了伯沙撒的残暴。

           波斯对征服国的治理和亚述及巴比伦不同。除了例行的征税,波斯王采取怀柔政策。他将原来亚述及巴比伦治理的地方分为多个总督行政区。开发道路、加强地方自 治,并且积极鼓励被掳者回到自己的国家,以健全的行政体系及宗教力量来维持大帝国的安定与强盛。这种深谋远虑的统治法,不得不称其为“英明”。

五、犹太人的回归与重整

         “论古列说,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悦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发命立稳圣殿的根基。”“我耶和华所膏的古列,我搀扶他的右手,使列国降伏在他面前。我也 要放松列王的腰带,使城门在他面前敞开,不得关闭。我对他如此说:‘……因我仆人雅各,我所拣选以色列的缘故,我就提名召你……”(《赛》 44:28,45:1-4)以赛亚(740-700 BC)早在古列王(559-530 BC)前200年,即已提到古列的名字,并预言他对犹太人的拯救。因耶和华没有忘记他的百姓,大卫王朝也因此得以延续下去。

           犹太人在巴比 伦的日子虽然过得不错,但也不至于完全地“乐不思蜀”。如但以理一日三次心向耶路撒冷遥望者,也大有人在。“我们是奴仆,然而在受辖制之中,我们的神仍没 有丢弃我们,在波斯王眼前向我们施恩,叫我们复兴,能重建我们神的殿,修其毁坏之处,使我们在犹大和耶路撒冷有墙垣。”(《拉》9:9)波斯王于古列元年 (538 BC)下诏全国:“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拉》1:2)

          虽然这是圣经上的记载,但其内容、精意与“古列圆柱”所刻的诏令是相符的(注6)。身为一外邦君王,古列王指的“神”,当是巴比伦的马尔杜克,而准许回归 的,也不限于犹太俘虏。所有寄居者,均可回国重整家园。又从古列王主动地“派库官米提利达,将(圣殿)器皿拿出来,按数交给犹大的首领设巴萨”的诚意看来 (《拉》1:8-11),我们相信,古列王对犹太人的回归建殿,不仅是批准,而且是鼓励。

           公元前537年,一支庞大的队伍,终于踏上了返 乡的路途。会众共有42,360名(参《拉》2:64-67)。当然,不是所有被掳的人都回去了。过了50年的俘虏生活,成家立业,现在要踏上艰难的归 途,回到那惨遭凌辱,已成废墟的故土,前途充满了未知。尽管如此,当年被俘的人数充其量一万,现在回来的超过四万。这个数字,尼希米曾多次提到(《尼》 7:66),应当就是经过人口统计,犹大省归顺波斯辖地的官方数字吧。

           巴比伦与耶路撒冷遥隔1,500公里(大致是洛杉矶到西雅图的距 离),一路走来,漫天尘土。过了哈兰,就是他们老祖先亚伯拉罕在1,400年前,离开本乡本土,前往应许之地的道路。那原本流奶与蜜的地方,如今竟是荒无 人烟,一片废墟。但这支风尘仆仆的队伍,却关系到整个世界的未来。犹太人若不回归,就没有犹太民族,也就没有犹太教,没有基督教,没有西方文化,更没有耶 稣基督的救恩。

重建圣殿

          经过了四个月的跋涉(《拉》7:9),回归的队伍一抵达耶 路撒冷,立即以最大的热诚,投入建殿的奠基工作。但是“安息”了70年的土地,既贫又瘠,房屋倒塌,无处栖身。此时,在当地已颇有根基的撒玛利亚人,也兴 致勃勃地想来参与,共襄盛举。他们被犹太人拒绝后,反过来百般地阻挠、破坏。犹太人回来后居无定所,基本民生问题尚待解决,现又因安全受到威胁,原本的建 殿热忱,渐渐被实际生活所取代。这也就是先知哈该对他们的责备:“你们盼望多得,所得的却少;你们收到家中,我就吹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殿荒凉,你 们各人却顾自己的房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该》1:9)。

          从这段时期考古出土的遗物看来,第一批回国的犹太人,日子过得确实清苦。这种情况一直到大利乌一世(大流士,Darius I)即位以后,建殿的工作才重新开始。离开当初的奠基工作,一隔竟是20年。大利乌除了派约雅敬的孙子所罗巴伯,以省长的名义回归领导建殿以外,又派祭司 约书亚,并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回来。同时,耶和华神更在耶路撒冷本地兴起先知哈该、撒迦利亚、鼓舞士气。于是在大利乌王六年(516 BC),建殿完成。

          这位促使建殿完成的大利乌王,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的遗迹。其中在考古学上最具价值的,当属出现在卡拉姆珊(Keramushan)东方32公里处的比斯登碑 文(Behiston Inscription)(图五)。此处是当年由米索不达米亚通往波斯高原必经之地。石彫刻在高70公尺的悬崖上,以防敌人的破坏。彫刻长18公尺,高7 公尺,石壁上所刻的是大利乌的功绩。浮彫中,由左算来第三位高1.73公尺者为大利乌王,面对着一群曾挑战他王位合法性的俘虏。

           为了昭示全天下,碑文是以古波斯文,古以拦文及古阿卡德文写的。因为无人认识这种古老文字,加上二千多年风雨的侵蚀,长久以来,这浮彫一直被认为是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碑文的解码,直等到19世纪末才揭晓。

           解码功臣是一位在中东担任阿拉伯军队顾问、且熟悉多国语文的英国人罗林生爵士(H. C. Rawllinson)(注7)。他读了希罗多德(Heredotus)历史书中对大利乌王生动的描述,决定要解开这个字谜。经过他和几位当时钻研古文著 名学者的努力,终于在1857年将它们翻译出来。比斯登碑文在语文上的重要性,媲美埃及的罗西塔石(Rosetta Stone)。至此,古阿卡德文与其它古文间的关系,才渐渐地明朗化。

修筑圣城

          圣殿建好了,但是那令尼希米“坐下哭泣,悲哀几日”,被火焚烧的的耶路撒冷城又怎么办呢?在亚哈随鲁王(486-465 BC)及其子亚达薛西王一世(465-424 BC)年间,圣殿一切周边设施已经修好,却只剩破损的城墙。这些年间,修城一直遭遇到各方的阻挠与威胁。邻近各族的居民反对修建城墙,认为城墙一旦建立起 来,就意味着一种特别优势的存在,以及关系的隔阂。因此修城工作一再拖延,一个世纪过去了,直等到文士以斯拉从巴比伦回来。

           以斯拉是亚伦 后代,思想缜密,通晓摩西所颁的律法书,很快就成了犹太人心目中的属灵领袖。14年后(445 BC),亚达薛西王又派军长、马兵、护送带了诏书的省长尼希米回国修城。尼希米是杰出的行政领袖。在他和以斯拉的领导之下,修城工作终告完成,历时仅52 天(《尼》6:15)

          从最近的考古証据看来,尼希米所修城墙包围的面积与当年所罗门所建的相当,但仅是希西家为防亚述西拿基立王所建的四 分之一。工程大部是修补而非重建。工作进行在既非友善又极度险恶的环境之下,同时还得防御撒玛利亚人的破坏。犹太人是战战兢兢地,日夜赶工。“修造城墙 的,扛抬材料的,都一手作工,一手拿兵器。”(《尼》4:17)

犹太人的道德重整

          一 千年前,当以色列人进入迦南时,他们拒绝了“神权”,向撒母耳要求“君权”,为的是要“像列国一样。”(《撒上》8:20)结果,他们的君王带领他们行了 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像列国一样”祭拜偶像。经历了70年亡国奴刻骨铭心的羞辱,由被掳地回归的犹太人,痛定思痛,在重建圣殿和重修圣城后,从此不再 祭拜偶像。圣经在犹太人回归建殿修城以后,就保持了400年的沉默。幸好“石头”继续说话,使我们后世得以了解,在这400年间,犹太人如何演变为一个不 再羡慕“列国”,拥抱律法,团结合群,闭关自守的民族。

          首先是犹太人对“君权”的彻底失望。现在他们充分地认识到“君权”的不可靠,也对以往随从列国祭拜假神悔恨不已。还是回到耶和华的“神权”治理,专心研讨摩西律法,才能在这个变化多端的诡谲世界中生存下来。

          其次是波斯王对征服地的安抚政策:犹太人的属灵领袖以斯拉是带着波斯王亚达薛西的谕令回来的:“以斯拉啊,要照着你神赐你的智慧,将所有明白你神律法的人立 为士师、审判官,治理河西的百姓,使他们教训一切不明白神律法的人。”(《拉》7:25)因此,波斯当局已经批准,耶和华神的“律法”就是以色列人在波斯 治理下的“法律”。

           根据希伯来大学考古教授史登(Ephraim Stern)的研究资料显示(注8):以色列地在波斯时代,可明显地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区。一个是犹大山地、连同约旦河东区,另一个是加利利及滨临地 中海区。前者是延续了亚述、巴比伦及埃及的文化;后者是希腊及腓尼基的文化。波斯在犹大省虽没有留下什么文化遗迹,但是在行政上却是大大地加强了犹大省的 地方自治,以及与波斯中央的友善关系。犹大省与波斯的配合,由回国的尼希米省长开始。尼希米发挥了他的行政长才,借着波斯王金钱的资助,回国建造城墙,巩 固了犹大省民生的安定与安全。

          尼希米继而改善货币制度(《尼》5)。由考古挖掘出来的地方官员印章証明,上面的刻字,逐渐由波斯文改为亚 兰文。连硬币上,省长的名字也是以亚兰文刻的。图六为刻有张翅猎鹰的波斯硬币,并以亚兰文刻着“犹大”字样。足见在波斯期间,犹大省已到了可以独立发行硬 币的地步。尼希米又鼓励百姓迁入耶路撒冷城(《尼》11),保障圣殿事奉者的权益(《尼》13:10-14)。根据考古証据显示,在波斯时代后期,耶路撒 冷城已由巴比伦时代的荒凉,渐渐繁荣起来,人口增加了四倍,仅耶路撒冷就达到17,000人。

           文士兼祭司以斯拉在圣殿圣城修建完毕后,在 众百姓首领及祭司的见証下,宣布摩西律法正式成为以色列民的宪法(《拉》9,《尼》8-10)。为了彻底断绝偶像祭拜,以斯拉与尼希米通力合作,长痛不如 短痛,严格执行禁止与外邦人通婚的法令,并由里到外推行道德重整及灵命复兴运动。

          “七月初一日,祭司以斯拉将律法书带到听了能明白的男女 会众面前。在水门前的宽阔处,从清早到晌午,在众男女一切听了能明白的人面前,读这律法书。众民侧耳而听……以斯拉站在众民以上,在众民眼前展开这书。他 一展开,众民就都站起来。以斯拉称颂耶和华至大的神。众民都举手应声说:‘阿们!阿们!’就低头,面伏于地,敬拜耶和华。”(《尼》8:2-6)

         “省长尼希米和作祭司的文士以斯拉,并教训百姓的利未人,对众民说:‘今日是耶和华你们神的圣日,不要悲哀哭泣。’这是因为众民听见律法书上的话都哭了。”(《尼》8:9)

           波斯国灭亡后,巴勒斯坦的新霸主希腊及罗马王,原则上是“萧规曹随”地,沿袭对犹太人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政策,准许他们在会堂聚会,在圣殿献祭。

           犹太人长期在外族统治之下,原就埋伏了抗外的暗流与民族内敛性,自波斯以来又享有在行政、法律、经济上的半独立权,再因信仰迥异,与其他民族断绝社交及婚姻血缘关系,年复一年,就自然演变为一个乖僻自是、孤芳自赏、惜身自保的民族。

           圣经学者相信,就在以斯拉和尼希米治理期间,希伯来圣经正典(Canon)渐有雏形。收集历史及先知书虽然在100年前就开始,但借着波斯时代社会的安定,一些小规模研经中心,就在耶路撒冷城附近成立。它们成为以后犹太民族中的敬虔人士,如哈西典人及法利赛人的发祥地。

六、皇后以斯帖

           从古列王昭令犹太人回国建殿到尼希米回国修城,近一个世纪之间,圣经对波斯国记载不多。但藉一卷《以斯帖记》,及考古証据,我们不仅得以窥探波斯全盛时期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更了解留在波斯的犹太人几遭灭族的命运。

          话说大利乌征讨希腊失利归来,抑郁寡欢,于486 BC 病逝。其子亚哈随鲁王(又称薛西斯王,Xerxes)登基。对波斯国王来说,希腊的逐渐强盛,实如芒刺在背。亚哈随鲁王继承父志一再征讨,以斯帖的故事, 就发生在两次征讨之间(《帖》1:3,2:16)的书珊城。考古家在书珊城旧址发掘了许多华丽的宝物。波斯当时正值国富兵强,版图达到历代帝国之最广。图 七所示,为一个高约4英寸的金质角形酒杯,质地光滑,彫琢精美,很可能就是亚哈随鲁王在征讨希腊前,为振作士气,大宴文武百官所用的酒杯吧!

          《以斯帖记》中提到了14位朝廷大臣及太监的波斯玛代名字。这些名字也先后出现在波斯的古文献中,証实了《以斯帖记》必然着笔于波斯帝国时代。从上述尼普尔的文献记载,在465到405 BC 期间,书珊城有不少显赫富裕的犹太人,其中不乏在朝廷居要职者。

          由巴比伦城附近出土的一块巴尔西帕楔形文字泥版(Borsippa Cuneiform)中,记载在亚哈随鲁王执政的早朝,书珊城有一位名叫“末底改”的文士,在宫中任要职。许多圣经学者认为,这可能就是《以斯帖记》中的“末底改”(注9)。

           亚哈随鲁王因皇后瓦实提的不够“顺服”而废后,继而在479 BC 立了末底改的侄女以斯帖为皇后。当然,以斯帖也是经过一番挑选,压倒群芳获得皇后位分的。根据犹太拉比著作“米吉拉”(Megillah)的说法:以斯 帖,连同撒拉,亚比该,及喇合,被誉为犹太历史上的四大美女。犹太历史家约瑟夫则进一步赞赏以斯帖是众美之冠,那就是犹太历史上的第一美女。可惜考古家尚 未找到她的彫像,反倒是有亚哈随鲁王年轻时,站在父王大利乌背后的俊美侧面图(图八)。

          此时朝廷中的首位大臣哈曼,财大气粗。众臣宰见到 他都要下拜。唯独末底改因信仰不同,拒绝向他屈膝。哈曼因而嫁恨犹太人,欲将其赶尽杀绝。为此他自愿捐10,000他连得入国库。这个价码相当于当时波斯 年税收的三分之二,王听了自然动心。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末底改求助于以斯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了这句千古名言:“……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 为现今的机会么?”(《帖》4:14)。

           莫以为当年波斯皇后见皇帝,和美国总统夫人见总统一样,几可随心所欲。亚哈随鲁王纵然爱以斯帖, 但也整整一个月未再宠幸她。波斯后宫佳丽千百,个个已在后宫等待,且经过了一年的香料洁净身体,按照排名,随传随到。王的四周有手执巨斧的侍卫(见图 八),不得国王批准,亲朋好友均不得擅自闯入,违者斩首。以斯帖为了民族的存亡,吁请全书珊城的犹太人为此禁食祷告,“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 罢!”(《帖》4:16)以斯帖慨然就义,终于救了全书珊城犹太人的性命。

          以斯帖的故事见証耶和华神对犹太民族的奇妙带领。西元前465 年亚哈随鲁王病死,其子亚达薛西王即位。废后瓦实提复出,以母后身分垂帘听政,直到424 BC 去世,享年75岁。所幸当年以斯帖在短暂的得宠期间,智勇兼具地救了犹大民族。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被救者,就是在亚达薛西王20年(445 BC)的书珊城,站在王身边,愁容满面的酒政尼希米!

           中国人说:“女人是祸水”,那么美女更是祸中之最。这可能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妲己、杨贵妃、陈圆圆等倾国佳丽吧!在犹太历史上,耶和华神借着喇合、路得、以斯帖等女人,延续了大卫王室的后裔,完成他救赎全世界的计划!

参考资料:
6. Ancient Near East, vol. 1, pp. 204;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vol. 2, pp 306.
7. A. T. Olmstead, Darius and His Behistun Inscrip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vol. 55, No. 4 (Oct., 1938), pp. 392-416.
8. E. Stern, Material Culture; “The Archaeology of Persian Palestine,” in Center for Jewish History, vol. 1, pp. 70-88.
9. D. J. A. Clines, In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Mordecai, Vetus Testamentum, vol. 41, Apr., 1991, pp. 129-136.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