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尊恩
本文原刊于《举目》27期
神感动圣经的作者,用叙述文学记录救赎历史的同时,也借着诠释历史的机会传达不同的神学信息。耶稣履海的故事,在马太生动的铺陈之下,勾勒出一幅基督再来的景象。
在过去〈从解经范例学解经〉的系列专文,我们从《士师记》14:1-20与《以西结书》7:1-27两篇解经范例,向各位读者介绍了许多正统解经的精神,包 括重视上下文的一体性、追溯救赎历史的进程、三明治结构的解经技巧、圣经中的修辞与文学意象等等。这一篇专文我们将以《马太福音》14:22-33为例, 说明如何从圣经叙述文学(biblical narrative)读出圣经作者的神学。
福音书的记载为何不同?
耶稣履海,是基督徒耳熟能详的故事,《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及《约翰福音》都有记载,但细节有所出入,甚至表面看起来是矛盾的。例如,耶稣上了船之后, 马太说,门徒们都敬拜祂,说“你真是神的儿子”;马可却说门徒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约翰讲的细节很少,只说“船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 方”。
不信神的人会说,这证明了圣经是矛盾的,因此这不是历史事实。但我们的看法正好相反,三个来源不同的文献,同时报导一个重大事件, 在细节上有些微差异是很正常的,正好证明这不是“串供”的结果。更何况,这些细节的差异,并非不可能调和。在护教的时候,我们可以如此回答不信的人。
但是解经的时候,最好不要太执著去“调和”书卷间的差异,应当先从每一卷书卷直接的上下文明白经文的意思。我参加过许多查经聚会,弟兄姊妹们总喜欢参照四福 音的记载,先综合归纳出假想的“历史原貌”,拼凑出“第五本福音书”,才从其中思想圣经的教训。这样的解经方法,不但不能真正调和经文中的差异,反而使读 经的人忽略了每一书卷本身独特的信息。
我们知道,马太、马可、约翰的记载不同,不是一场“美丽的错误”,而是神的美意,因为神可以“多次 多方”地将真理晓谕我们(《来》1:1)。在漫长伟大的救赎历史里,神对每一个不同的世代、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安慰、警告与训勉。神感动圣经的作者,用 叙述文学记录救赎历史的同时,也借着诠释历史的机会传达不同的神学信息。
在旧约里,《出埃及记》与《申命记》的律例有一些差异,《列王纪》与《历代志》的历史也有出入;照样,新约的四福音书内容也不是完全一致的。这些书卷虽然讲述同一个历史,却有不同的侧重点与表达方式,好对不同的群体传达不同的神学信息。
我们读经的时候,需要细细咀嚼每卷书本身的上下文,敏感地去发觉每卷书个别、独特的神学信息,明白作者的用意,才是真正地在“聆听”圣经。以下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尝,马太记录耶稣履海的历史时,细心嵌入的神学信息。
以马内利的主,何竟与门徒分离?
耶稣履海的故事在《马太福音》,是从“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22节)开始的。那天傍晚,耶稣在旷野里用五饼二鱼喂饱了五千人,天色渐黑,他们并没有留在旷 野,因为耶稣催促门徒上船,有勉强他们离开的意思,表示门徒不是很情愿在晚上渡海。耶稣吩咐门徒,“先渡到另外一边去,等他叫众人散开”(22节)。门徒 料想耶稣在众人散开之后,很快就会上别的船到对岸与他们会合。
但耶稣待众人散去之后,并没有搭船与门徒会合,反而独自上山祷告去了(23 节)。就在此时,门徒在海上的旅行并不顺利。他们遇到逆风,船在海中摇撼。他们既不能到对岸休息,也不能停止摇橹。陪伴他们的,只有浪中的颠簸、深夜的黑 寂、满身的疲惫,与等不到耶稣回来的焦虑愁烦。
耶稣的迟迟不归,在《马太福音》中是很值得注意的事件。因为,《马太福音》一开头介绍耶稣 基督,称祂为“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太1:23)。《马太福音》的结尾,耶稣应许门徒,“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 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根据上下文一体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出,基督的同在是马太极为关心的课题。但故事来到14:22-33,也是整本《马太福音》的中心位置,马太第一次记载耶稣与门徒分离(22节)。马太抛给读者一个问题:以马内利的主,何竟与门徒分离?
在逆风中等待的愁烦
与上一次耶稣平静风浪的故事相比,会发现马太在细节上要展现不同的旨趣。上一次,门徒在海上遇见暴风,耶稣在船上平静了风浪(《太》8:23-27)。这一 次,门徒在海上遇见的是逆风。马太要我们注意,暴风的苦与逆风的苦不同。暴风的威胁可能使门徒丧命(8:25),虽然狂暴,却也短暂。逆风的压力使门徒疲 劳丧志,虽然整夜摇橹,却不能渡到海的对岸(14:24)。逆风的苦是一种“慢性的疲劳”,既不能停止工作,也看不见主的同在。
与逆风搏 斗了一夜,门徒们在颠簸的海上已经精疲力竭。直到夜里四更天(天快亮的时候),马太说,耶稣在海上行走,往门徒那里去。门徒没有见过耶稣在海上行走,以为 是海上的鬼怪,都害怕惊叫起来(26节)。但耶稣听见他们惊叫的声音,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27节)。彼得说,“主,如果是你, 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28节)
注意上下文的进程,我们可以判断彼得的请求,不是要试验这位是不是耶稣,因为彼得已经认出祂就 是耶稣,称祂为主。第28、29节各强调一次,彼得的行动是为了“要到耶稣那里去”。彼得的意思是,既然(原文“如果”也可以翻译成“既然”)主从海上回 到我们这里,好不好,让我也走到你那里去迎接你。整夜的焦虑等候,在彼得认出耶稣的那一刻,都化做了迎接主来的雀跃与欣喜。
谁能在海上(罪恶的世界)行走呢?
彼得勇敢地走在水面上,要到耶稣那里迎接他归来。但彼得在水面上只走了几步,看见风势甚大,信心突然软弱,就要沉下去。马太运用了四个连续的动作,生动地描写彼得信心的转变。
首先,他因“见”风甚大,见了之后就“怕”,怕了之后就“沉”,沉了之后就“喊”。彼得原本定睛看着耶稣,欢喜地迎接他,但当他一旦转眼去看海上的风,就害 怕沉了下去。幸好,彼得沉下去的时候喊了出来:“主阿!救我!”他虽然信心小,还是会伸出手来,被主大能的膀臂拉起来。
马太在用字遣词上 也有深意。马太说,耶稣是在“海上”行走。论到彼得,却说他是在“水面上”走。在圣经的文学传统中,海是混乱、腐败与罪恶世界的象征(参《赛》 57:20;《诗》65:7)。神藉摩西的手,不过使红海分开,领百姓走旱地过海,但耶稣直接走在海上,是祂完全战胜混乱与罪恶的象征,与耶和华神的荣耀 相等。
当彼得在水中下沉,大喊“主啊!救我!”的时候,马太特别说,耶稣“伸手”拯救他(31节),这也对应旧约中,耶和华“伸出大能的膀臂”拯救祂的百姓。因此,当耶稣从海上走回船上时,门徒都敬拜祂说,“你真是神的儿子了。”(33节,参《诗篇》77:19与144:7)
马太在描写耶稣履海的故事时,希望充分表达耶稣的神性,不愿意使人误会,以为彼得也有什么神奇之处,所以特别注明耶稣是在“海上”行走,彼得是在“水面上”行走。
海上的逆风,迎接主的再来
另外,在马太的笔下,逆风扮演了一个积极的角色。逆风出现的时机绝非偶然;因为这逆风从耶稣上山祷告的时候开始(24节,“那时”),在耶稣与彼得相遇的时 候达到高潮(30节,“风甚大”),在耶稣上船的时候却止息了(32节)。这逆风,似乎刻意地将门徒的船留在海上,好等候耶稣从海上向他们走去。若是没有 逆风,门徒早已渡到海的对岸安舒沉睡,也就不可能见证耶稣履海的伟大神蹟,最后敬拜祂是神的儿子了。
这逆风,仿佛神的使者(参《诗》104:4),在基督面前预备道路,伴随着耶稣在海上行进的威荣,是为迎接祂再来那壮丽的交响乐。
在圣经文学的传统中,风经常与神一同显现(参《亚》9:14;《伯》38:1)。马太诠释这段历史,认定这逆风是神的儿子显现的记号,直接与门徒敬拜耶稣的 结局有关。因此第32、33节说,“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在船上的人都拜祂,说:你真是神的儿子了。”这段记载,也是《马太福音》第一次提到门徒对耶稣 的敬拜。风止住了,因为神的儿子已经到来,受苦的日子将不再有。
马太的文学暗喻
这样,耶稣履海的故事,在马太生动的铺陈之下,勾勒出一幅基督再来的景象。《马太福音》中的海,暗喻著这个世界。门徒被差遣进到海上,对应门徒被差遣进入这 个世界;基督独自上山祷告,对应祂的复活升天,永远为我们代求。基督似乎是暂时地离开我们,但祂已经胜过大海的权势,快要回到我们的船上。海上的逆风,是 马太对苦难的暗喻。
马太教导我们,那平静风浪的主,同时也是命定逆风的主。神赐下逆风,不是要叫我们痛苦,而是要叫我们学会盼望基督、等候祂的再来。
我们不要忘记,是基督亲自吩咐我们进到海上,渡到海的另一边,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逆风,与海上颠簸摇橹的辛苦,也是神美好旨意的一部份,要预备我们迎接基督再来时的荣耀。
《马太福音》中的船,又暗喻著教会;我们虽然在海中,却浮在海面之上。门徒的船在海上颠簸,对应着教会在苦难中挣扎;天将明的时候,基督朝着门徒走来,对应着即将来到的末日。我们等待基督,用信心迎接祂的再来。
彼得凭信心走到水面上迎接基督,对应着教会借着信心胜过这个世界。我们若定睛仰望那位再来的的基督,我们也能像彼得一样,在水面上向着基督走去。我们若信心 软弱,将要沉入海中,祂也必因着我们的呼喊,用大能的手救拔我们。一切的熬练都是暂时的。风终必停息,分离也将不再有,因为基督将要回到我们的船上。到那 日,我们要向祂献上完全的敬拜,永永远远与祂同在!
马太的末世神学
我们知道《马太福音》的原初读者,很可能是一群从犹太教归正的基督徒,或是原来深受犹太教影响的外邦信徒。他们在第一世纪初受到最严厉的逼迫(参《徒》8:1),在古典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信仰冲突中挣扎,财产与生命同时受到迫害。马太也许是这一群人的牧者,借着传讲耶稣履海的历史,激励他们在苦难中等候基督再来的盼望。也 就是说,马太不仅仅是单纯陈述一个历史,也同时将他对此历史的体会,转
化成牧养教会的神学信息。反观《约翰福音》就没有像《马太福音》那样重视这个故事;而《马可福音》从这一段历史所体会的神学信息,并不是基督再来的盼望,而是作门徒的代价。
事实上,末世与基督的再来,是整本《马太福音》关切的主题。马太笔下的耶稣,是那位摩西所预言,要成就末世天国的先知与君王。马太所记载的登山宝训,与天国降临的主题紧密连结,本身就是预备迎接天国降临的伦理观。
《马太福音》也记载了耶稣著名的橄榄山讲道,预言圣殿被毁与主的第二次降临。14:22-33论到门徒在海上忍受着逆风等候耶稣的回来,与24:13“惟有忍耐到底的,终必得救”遥遥相望。整本《马太福音》的信息,就是在教导教会如何用信心、忍耐与盼望等候基督的再来。
从神的救赎历史认识神的启示
马太所传讲的末世神学,在新约各书卷随处可见。当我们从马太的叙述文学读出他的末世神学,就可以进一步思想他的末世神学与其它新约书卷之间在神学上的联系。
例如《约翰福音》记载耶稣分离前的安慰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约》14:1-3)“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
《约翰福音》虽然没有像《马太福音》那样深刻描写耶稣履海的神蹟,但《约翰福音》与《马太福音》一样强调基督再来的应许,与教会等候基督时应有的盼望,两者的神学是互相参照、互相肯定的。
所以,我们读四福音书的时候,不需要太快地去参考“四福音合参”,而应当先从直接的上下文理解各卷书的信息。等我们明白了每卷书卷本身的信息,才慢慢地将不同书卷的信息,有层次地串连起来,然后循序建立我们的新约神学、旧约神学、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
圣经好像一棵树,书卷好像枝子,段落篇章好像叶子。叶子与叶子之间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茎脉。枝子与枝子之间也不相同,各有各的样式。但每一片叶子都靠着枝子 相连,每一个枝子也都靠着树干相连(见图一)。整本圣经都是神的启示,是在救赎历史的进程中,多次多方地渐渐赐下的,好像一株植物渐渐长大,用一种有机的 方式连结在一起。懂得解经的人,会爱惜枝与叶之间自然的联系方式,而不会移花接木,做出勉强的串连与调和。读经的最后目的,是明白神的整个救赎计画,从而 认识基督,神的儿子。
作者为美国费城韦敏斯特神学院道学硕士,现任中华基督教长老教会台北信友堂传道。
相关文章:
BH25 参孙的谜语有何奥秘?──从解经范例学解经(四之一)
BH26 结局何时来到?──从解经范例学解经(四之二)
BH28 白马是马吗?──从解经范例学解经(四之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