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雁
本文原刊于《举目》26期
“终身学习”,在现代的社会中,绝非只是一个观念或口号而已。知识爆炸,各种新知不断涌现,停顿不前便立即落伍。笔者也在毕业整整30年后,飞往美国就学──听起来真像现代的天方夜谭。
学校不大,黑白黄种老师都有,年纪都不小了,头脑却都很灵光,满能带给学生启发。那位白人老师高龄八十好几,原是某著名私立大学神学院的教务长,退休之后又来到这个原本在华人界素负盛名,现却极度缩编了的学校任教。
他们夫妻俩,精神体力较年轻人不差。当笔者与他们多一些接触时,发现他们的工作量惊人:除了在本校教书外,也在韩国人开办的神学院教书,并且,替因故无法上课的教授代课。
此外,他们还为收养了13个孩子的儿媳,每周固定送食物,也为我们及其他人送食物。他们先到那些食品供应商的店,免费拿快要到期的食物,再一一分送。他们乐 此不疲,有时一天要开一百多哩路,简直是不可思议。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堆花花草草要照顾,学校的也罢,自家的也罢,总是爱若亲人,谈起来如数家珍。
其实,他们大可以在家享福,不必为了这些“身外之事”,把自己弄得既辛苦又穷苦。但是,他们这种看似不打紧的服事,成就了不少“伟业”﹕
──所罗门,一个30年前来美就读的尼日利亚学生,现在在非洲西海岸的广播节目中,无人不知,没人不晓。当年,就是由老师、师母送衣送食的。
──文森夫妇在尼日利亚开办学校,教导圣经及其它知识。当年,也是老师夫妇以极低的租金供他们住,并送他们食物。直到如今,还在为他们筹资募款……
这些学生,都称他们为“我的美国父母”。
春假中,也是由他们带路,我和孩子去了大熊湖赏雪。这是我的孩子们,第一次亲眼看、亲手摸雪花,兴奋之情,不在话下。
在公园里看见一个石碑,上面刻着:为纪念某某某女士而献上这公园,供大众游乐。下面落款是她的儿女、她的孙儿女以及她的曾孙儿女。原来,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富有与贫穷,不在于拥有多少,乃在于给出了多少。
作者来自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现住美国洛杉矶。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