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峰
本文原刊于《举目》25期
1807年9月7日,一艘高桅的商船缓缓驶入澳门。一位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所迈出的这一小步,竟开启了基督教(新教)二百年在华事工的一大步。
早在唐太宗贞观9年(635年),基督教已开始由波斯进入中国。经过元朝也里可温教,和元朝天主教,并明末清初天主教这三波的宣教浪潮,基督教来华的宣教事 工虽已开花结果,但并未生根建造。直到马礼逊之后二百年来,中国教会面对了各时期的挑战与回应,经历了上帝的拆毁与重建的大工;许多披荆斩棘的传教士及中 国信徒薪火相传,华人教会终于普及神州大地及海外各地。
为了纪念马礼逊来华二百周年,本文特别描述中国教会中20件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一、1807年 马礼逊来华
十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及十七、十八世纪欧美的属灵复兴,引发了海外宣教的热潮,马礼逊是新教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他编写《中文法程》(1812-15)、 《华英字典》(1814-23)及福音小册,翻译圣经(1814年新约,1819年旧约,1823年全本圣经),出版中国第一份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1818年与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中国第一所培养本地人才的洋学堂英华书院。
马礼逊的预备工作,为二百年来新教来华宣教事工奠立了根基。
二、1823年 《神天圣书》出版
马礼逊与米怜合译的新旧约全书《神天圣书》共21卷,1823年由大英圣书公会出版,展开了近代中文圣经翻译的事工。
此后有不同的圣经译本出版,对中国教会在真理上的建造,有很大的贡献。例如:麦都思、郭实腊译本(1837),代表译本(1853),北京委员会译本(1866),和合译本(1919)。
三、1842年 五口通商并允许传教
中英鸦片战争后,1842年(道光22年)所订的南京条约中,言明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个通商口岸,且可建教堂及传教。
此传教保护条款开放了清廷禁教约达百年的限制,欧美各差会纷纷来华设立宣教中心及教堂,成为后来内地宣教的基地。
四、1860年 北京条约并内地自由传教
1858年(咸丰8年)四国天津条约中,清廷被迫开放内地传教权。1860年的北京条约又规定传教士有权购地、置产、建教堂。
传教工作正式受到条约保护后,各差会可以自由到中国各地传教。这是西方来华宣教事工的转折点,但也成为许多教案和国人对洋教仇视的起因。
五、1865年 中国内地会成立
1865年6月25日,戴德生在英国成立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立志将福音从沿海传到中国内地各省。内地会是西方来华宣教差会中,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也成为西方信心差会的榜样。
六、1874年 万国公报创办
1868 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 1836-1907年)创办《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藉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收布道之果效,是清末发行的刊物中,为时最久,影响力最大 的刊物。《万国公报》及其所属的出版社广学会,对于中西文化交流、介绍新知、促进中国现代化,有极大的贡献。
七、1877年 第一次西方来华传教士会议
1877年在上海举行第一次来华传教士会议,讨论在中国宣教的现况及策略。类似的会议1890年及1907年也在上海举行。在这几次宣教会议中,对于中文圣经翻译、协助中国教会自立自传、遍传全中国宣教计划、禁烟赈灾事工等,都有深入的研讨。
八、1882年 登州文会馆
1882年,美国长老会的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在山东登州设立登州文会馆,成为齐鲁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大学。
总计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共设立13所大学,天主教有3所,成为中国造就现代化人才很重要的高级学堂。例如:苏州东吴大学(1901年)、上海圣约翰大学 (1905年)、南京金陵大学(1911年)和金陵女大(1914年)、北京燕京大学(1916年)、广州岭南大学(1916年)等
九、1895年 天足会
来华女传教士对中国妇女的教育及权利,一向极为重视。早在1842年五口通商后,英国阿德西女士(Miss Aldersey),就在宁波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此后几乎每一个来华的宣教团体都设有女校。
1895年,10位西国妇女在上海发起天足会,针对妇女裹小脚的习俗进行调查,商议对策,奔走宣传,终于促成中国妇女不再遭受缠足之苦。
十、1900年 庚子教案
1900年的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许多传教士及中国信徒被杀,教堂被焚,是中国教会史上最大的教案。
经过此一教案的惨痛教训,中国教会去芜存菁,更为坚强。传教士悟知必须扶助中国教会自立,渐将主导权交出,许多中国人的自立教会及宣教团体开始成立。
十一、1919年 和合本圣经出版
1890年,第二次来华传教士会议中,决定由三个圣经公会合作,共译各教派通用的圣经译本。1904年出版了浅文理新约,1906年出版文理新约,1907年出国语新约,1919年出版文理及白话文新旧约全书。其中白话文的新旧约和合本,成为今日最通用的中文圣经。
十二、1922年 非基督教运动
1919 年的“五四运动”及巴黎和会,引发了知识份子的批判精神及民族主义情绪,1922年4月,因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在清华大学召开,掀起了北京大学及许多学校 学生的抗议风潮,发起“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称基督教为资本主义先锋,是西方文化侵略,是反科学、束缚思想。
此运动影响了中国知识份子对基督教的态度既深且久,成为此后中国学人接受基督教信仰最主要的拦阻。此运动也促成当时中国教会对“本色化”的重视。
十三、1927-1937年 十年大复兴
1927-37年是中国教会十年大复兴时期。许多布道团在中国各地点燃了福音燎原之火(如伯特利布道团、中华国内布道会等);许多传道人被神重用(如计志文、宋尚节、石美玉、丁立美、王载等);许多自立教会兴起(如:耶稣家庭、基督徒会堂等)。
十四、1927年 伯特利布道团
十年大复兴时期,神藉许多布道团广传福音,由伯特利会(Bethel Mission)在1927年成立的伯特利布道团,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个。计志文任团长,宋尚节等几位同工按恩赐负责讲道、财务、领唱、翻译等。 1931-33这3年内,此布道团足迹达13省,听道人数约40万人,决志信主约1万8千人。
十五、1929年 中华国外布道团
中国人第一个向国外宣教的差会,是1929年9月在广西梧州成立的,主要宣教地区在南洋。这是中国教会向国外宣教的里程碑。
十六、1943年 遍传福音团及1949年西北灵工团
1941年陕西西安附近凤翔县,成立了西北圣经学院,目的是向回教地区宣教。1943年5月,该校师生成立了“遍传福音团”,宗旨是先从西北7省开始,走向西北7国,沿丝路将福音传回耶路撒冷。这是中国基督徒有计划、有组织的向西北回教国家宣教的先锋。
另一个有同样使命的宣教团体来自山东潍县的灵修院。1946年起他们分6批往新疆出发,1949年在哈密定名“哈密基督教西北灵工团”,在新疆设立教会差派同工到西北地区传福音。
1950年因新疆政权改变,这两个宣教团体的事工被迫停顿,但他们的异象已激发了许多海内外华人教会,及西方教会要承接回教地区宣教的使命。
十七、1945年 学联会
抗战时期的西南后方,大学生福音工作极其兴旺,1945年7月在重庆南山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各大学基督徒的夏令灵修会,并成立“中国各大学基督徒学生联合会”。
1947年7月学联会在南京举办第二届联合夏令会。
学联会的事工,带动许多大学生的灵命复兴,在一百多所大学院校有福音工作,并远至内地边疆布道。这些大学生后来成为国内家庭教会的中流砥柱,和海外华人教会的领袖。
十八、1949年 海外华人教会兴起
1949年中国政权改变后,许多中国传道人、信徒和西方传教士移居台、港、东南亚、欧美及世界各地。他们与海外原有的华人教会融合会聚,带来福音、宣教、植堂的大 丰收。许多新兴的教会和事工团体在海外设立,目前海外总共约有一万所华人教会,二百所以上神学院和圣经学院,一千个福音机构。
1949年以后的中国教会虽经历不少风浪,却仍往下扎根,向上结果。据海外福音机构的估计,国内基督徒的人数在五千万至七千万之间,农村及都市的教会、聚会点、培训站及宣教事工均不断增长。
十九、1976年 华福会成立
海外华人教会遍布世界各地,彼此间的联系、合作、交流,极其重要,1976年10月在香港成立的“世界华人事工联络中心”,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联会。
华福会每五年举办一次世界华人福音会议(2006年7月在澳门举行了第七届),致力推动华人教会广传福音至各族各民,并常举办专类事工的研讨会。“华福会精神”也促成许多国家举办地区性的事工合作会议。
二十、1989年 学人事工兴起
1989年是学人事工的转折点,海外及国内均掀起“基督教热”,许多学生、学者对福音极其渴慕,大批中国学人归主并委身事奉。在海外,中国学人逐渐成为华人教会新会友及同工的主要成员。在国内,公元二千年之后,以城市知识份子为主体的教会开始兴起并蓬勃增长。
回顾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未有一个时期像过去二十年,有这么多的知识份子同时接受福音、加入教会、参与事工。这是二百年来上帝亲手预备的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感念西方宣教士“福音进中国”的贡献之后,也应洞察“福音在中国”的现况,更应承传“福音出中国”的时代使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