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时让悲伤终结——导聆《约翰受难曲》(王星然)2022.04.11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2.04.11

王星然

 

老师:你想从音乐中寻求什么呢?

学生:我寻求悲伤和泪水……

电影终结前,水火不容的师徒两人合奏了《忧悔之墓》,尽释前嫌,重获新生。

听巴赫的《约翰受难曲》,总让我想起法国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注1)的最后一幕,不只是因为巴赫在《约翰受难曲》使用了意境悠远的“低音维奥尔琴”(Viola da gamba,这个乐器是电影的灵魂),更是由于电影谈到一个罕见的主题:在痛苦和悲伤中瞥见和解与盼望,这正是打开《约翰受难曲》的一把钥匙。

每年大斋期,音乐之父巴赫(J. S. Bach)那充满神学智性的《受难曲》作品,总是在世界各地演出不辍,现代人演绎巴赫的受难曲,多半把它当成音乐会的形式,但音乐之父巴赫创作受难曲,他脑中想的却应该是神学及实用的教会崇拜,他用音乐带领会众默想、祷告、颂赞。会众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全程参与者。

很多人不知道巴赫在莱比锡的工作,包括教授路德会信仰教理问答(注2)。这说明了,为何巴赫的圣乐作品,始终能精确地掌握路德的神学精髓。

 

终末盼望的基调

巴赫最为人所熟知的《马太受难曲》(BWV 244)乐念恢宏深邃,感人肺腑,因为大作曲家孟德尔颂的引介,而声名大噪(注3)。

然而,《约翰受难曲》(BWV 245)虽名气较小,其精彩程度丝毫不逊《马太受难曲》。巴赫共写过五首受难曲,完整流传下来的只有《马太》和《约翰》。

巴赫用《马太受难曲》带领我们深度思索基督受难的意义,它的开场合唱画面,就是那位被宰杀的神之羔羊。

《约翰福音》里描述的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参《翰》20:31)。

因此,《约翰受难曲》的基调是基督赐予的“终末盼望”,更多基督神性的着墨:从开场大合唱,到最后的圣咏终曲,巴赫要我们看见基督的受死指向上帝的荣耀。

受难固然令人沉痛悲伤,但黑夜的尽头是救赎,是光明,是生命,是盼望……因此巴赫用《约翰受难曲》鼓励他的会众,即使在困境中,也应当歌颂赞美主!

《约翰受难曲》的开场Herr, unser Herrscher, dessen Ruhm(NBE第1曲,注4),是急促的弦乐背景,山雨欲来的阴暗和声,接着双簧管奏出不安的主题弦律。

明明是一首令人惊惧的“悼歌”,但歌词却提醒听众,即使是最深的黑夜,一点也不能隐蔽上帝儿子的荣耀:

主!统管万有的神

你的荣耀,遍满全地

透过你的受难,向我们显明

你真是上帝的儿子

你的荣耀,直到永远

即使是最深的黑夜

也不能隐蔽你的荣耀


思索吧!我的灵魂

这个“终末盼望”的基调,不只在开场的合唱里,更是贯穿全曲。

当彼拉多在群众的嘶吼合唱中,将耶稣鞭打后,巴赫用“抒情维奥尔琴”及鲁特琴(Lute)的绝美音色,陪衬一首深沉的咏叹调Betrachte, meine Seel, mit ängstlichem Vergnügen (第19曲),男低音温暖地唱出:

思索吧!我的灵魂

怀着那颗被撕裂的心

颤栗却是喜乐,苦涩却是明亮

要知道,你最终的平安,就在耶稣所受的鞭伤里

那刺入祂身体的荆棘,开出了璀璨的花朵,成为你通往天国钥匙

从祂的痛苦中,你摘取了甜美的果实

永远地定盯睛仰望祂吧!

这首咏叹调和声极为复杂,就像歌词的情绪,虽标示为降E大调,但旋律中大量的半音阶令人忐忑不安,阴郁的色彩到处弥漫,却总是能回到满有确据的大调和声上,表达出隐藏在鞭伤背后的平安,实乃神来之笔。

接着男高音《试想祂那满背的鞭伤》(Erwäge, wie sein blutgefärbter Rücken)(第20曲)的咏叹,应和著那血迹斑斑的鞭伤“其实是最美的彩虹,象征上帝的怜恤”。

即使是十架上最黑暗那一刻,巴赫仍要谱出得胜的凯歌。在《成了》(Es ist vollbracht!)(第30曲)这首咏叹调中,女低音与古色古香的“低音维奥尔琴”展开如泣如诉的对话。

成了!

何等的安慰!为著所有受苦的灵魂

那悲伤的黑暗,已走到了尽头

接着曲风丕变,女高音和低音维奥尔琴结束对话,乐声激昂:

犹大英雄得胜,以祂的大能

为这场争战画下了休止符

巴赫让这一句《成了》充满得胜的荣光!

 

敬拜礼仪学的大师

路德宗的作曲名家(如Heinrich Schütz 及 Dietrich Buxtehude),都热衷采用现成的圣诗来谱写教会清唱剧曲或适合教会节日使用的神剧,巴赫也不例外。一来弟兄姐妹本就会唱这些圣诗,能立即引发他们产生熟悉的共鸣,而且旧诗歌换个新包装,又能让人耳目一新,引发兴趣!

整部《约翰受难曲》总共囊括了7首路德教会的圣诗(choral),安排在11个乐章中(注5),其中还有一首是马丁路德自己写的(第5曲)。

即《约翰福音》18章11 节:“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 这一段巴赫使用了路德的圣诗 Vater unser im Himmelreich 《主祷文》第4节Dein Will gescheh, Herr Gott, zugleich来回应:

主,我的神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在遭遇忧患之时,求赐予我们忍耐的力量

在爱与忧患中,求赐予我们顺服的心志

求你引导并限制——

我们这常与你为敌的肉体与血气

而唱到耶稣被带到大祭司前审问,差役用手掌打祂,质问祂如何回答大祭司……(参《约》18:15-23),这一段巴赫使用了Paul Gerhardt的圣诗 OWelt, sieh hier dein Leben 第3及第4节:

是谁掌掴你的脸?

我的救主,是谁如此残酷对待你?

你不是罪人,不像我们和我们的子孙

你未曾犯下任何恶行

而我的罪却如海边的沙那样多

是我的罪使你被击打

遭受这样的屈辱和迫害

多么适切的应用!巴赫借着这些圣咏曲,提醒会众——基督此刻遭受掌掴屈辱,正是因着我们的罪。

音乐之父巴赫不只是伟大的作曲家,更是教会敬拜礼仪学的大师,他熟读圣经,又懂神学,对于当时的圣诗更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皆成珠玉之作。

 

约翰受难曲》简介

《约翰受难曲》于1724年4月7日受难日傍晚,于圣尼可拉大教堂演出。全曲根据《约翰福音》18-19章有关耶稣受难的记事,分为两部,中场为牧师证道。

第一部:

  1. 盗卖及捉拿(1-5 曲)《约翰福音》18:8-11
  2. 大祭司审问及彼得三次不认主(6-14曲)《约翰福音》18:12-27

第二部:

  1. 彼拉多审问(15-26曲)《约翰福音》18:28-40,19:1-22
  2. 十架受难(27-37曲)《约翰福音》19:23-30
  3. 埋葬(38-40曲)《约翰福音》19:31-42

 

按受难曲的惯例,由男高音担任福音史家(evangelist)角色,一字不漏地宣颂《约翰福音》18-19章经文,巴赫用的是马丁路德亲译的德文圣经,会众可以直接理解颂唱的经文。

巴赫早在科登(Cöthen)担任宫廷乐长时,就已经开始蕴酿这部作品,直到就任莱比锡新职位第二年才完成。《约翰受难曲》的结构工整,风格明快,一气呵成,没有絮絮叨叨、大而无当的咏叹调(不少神剧/歌剧容易掉入此陷阱)。

巴赫用音乐驾驭文字,他能把扁平的敍事瞬间带进立体生动的场景中:当彼拉多将耶稣鞭打,透过福音史家的花腔和大键琴急促的弹奏,我们仿佛“看见”那一鞭又一鞭的抽打。许多合唱片段,在短时间内风格丕变,情绪转换极为快速,表达群众的嘶吼与喊叫,令人不寒而栗。

《约翰受难曲》剧力万钧,荡气回肠,丝毫不输一部张力十足的歌剧,对基督徒而言,整个聆听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戏剧感的崇拜体验。

《受难曲》的安慰

1546年马丁· 路德辞世,跟随他的人顿时遭受信仰上莫大的压力,牧者及教师面临是否该放弃一些宗教改革上的信仰坚持,以求教会界更广泛的合一。跟随路德的牧师Martin Schalling(注6)在艰难和试探中,写下了著名的圣诗 《主,我心切切爱慕你》(Herzlich lieb hab ich dich, o Herr )以明其志!后来译成Lord, Thee I Love with All My Heart,在英语世界广为流传。

上主啊!当我肉体生命即将终结之时,

请差派你的天使,接收我的灵魂,进入亚伯拉罕的怀中

将我的身体,轻轻安放在那安息之所

免受一切痛苦和惊扰,让我安睡直到末日。

 

到那日,把我从沉睡中唤醒

我将在喜乐中得见你容面,

哦!上帝的儿子,我的救主!

那坐在施恩宝座上的,主耶稣基督,垂听我的呼求。

我要赞美你,直到永远!

这首诗成为许多人在苦难、逼迫、和试炼中的安慰,1567年出版的时候,谱上标记着“写给将死之人”,歌词第3节(Ach Herr, lass dein lieb Engelein Am letzten)正是为了预备自己见主面的弟兄姐妹写的。复活面主的荣耀盼望——是基督徒面对死亡最大的安慰!

这一节圣诗被音乐之父巴赫,拿来作为《约翰受难曲》的终曲(第40曲),此一安排不仅别出新裁,也蕴涵深义!其实,巴赫完全可以自己创作一首大合唱,就像他在《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马利亚赞主歌》写得极为精彩的终曲乐章,但他却用了别人的笔画上《约翰受难曲》的句号,这不是偷懒,而是刻意为之。

在《约翰受难曲》中,巴赫原本自己也写了终曲合唱《圣体安息》(Ruht wohl, ihr heiligen Gebeine。第39曲),只是他觉得尚不足以代表整个故事的终结,

他要的终结——是从十架上受难的基督,看到死亡不是我们的终结。

虽然,死亡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痛苦历程,但基督已成了初熟的果子(参《林前》15:20、23 ),有一天我们也要复活。巴赫特意用一首会众耳熟能详的圣诗,做为《约翰受难曲》的终结,他让这个终结成为所有信徒的“回应诗歌”。

日出时让所有的悲伤终结!

 

注:

  1.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Tous Les Matins Du Monde讲述巴洛克时代“低音维奥尔琴”(Viola da gamba)发明者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以及他的弟子Marin Marais的故事。两位都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低音维奥尔琴演奏大师及作曲家。
  2. 1723年38岁的巴赫拿到莱比锡市议会的聘书,出任圣汤玛斯学校的乐长(Cantor of the Thomasschule),同时担纲圣汤玛斯大教堂的管风琴师及诗班长,负责提升莱比锡市四间路德宗教会的音乐崇拜。圣汤玛斯学校的工作非常繁重,巴赫除了指导学校唱诗班和乐团的学习及演出,还要教授拉丁文,负责路德宗的教理问答学习。
  3. 《“是你杀了耶稣!”——巴赫《马太受难曲》赏析(王星然)2020.4.6》 https://behold.oc.org/?p=43864
  4. 本文曲号采用2007年完成的新巴赫全集系统The New Bach Edition,简称NBE (德文:Neue Bach-Ausgabe; NBA)。
  5. 以下是巴赫在《约翰受难曲》中,使用的圣诗:
  • Herzliebster Jesu, was hast du verbrochen by Johann Heermann (1630):这首圣诗的第6节用在第3曲中,第 7 & 8节用于第 17曲中。
  • Vater unser im Himmelreich by Martin Luther (1539):第4节用于第5曲中。
  • O Welt, sieh hier dein Leben by Paul Gerhardt (1647):第3 & 4节用于第11曲中。
  • Jesu Leiden, Pein und Tod by Paul Stockmann (1633):第10节用于第14曲,而第20节用于第28曲,最后一节用于第32曲。
  • Christus, der uns selig macht by Michael Weiße (1531):第1节用于第15曲,第8节用于37曲中。
  • Valet will ich dir geben by Valerius Herberger (1613):第3节用于 26曲
  • Herzlich lieb hab ich dich, o Herr by Martin Schalling (1571): 第3节用于第40曲中。
  1. Martin Schalling(1532-1608),改教家、神学家、牧师及圣诗创作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