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校園與我 | 出發點與公約數(周傳初)- [海外校園機構]30週年紀念專輯2022.07.05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 – [海外校園機構]30週年紀念專輯2022.07.05

周傳初

1980年我從台灣來到北美,第一年在亞利桑那土桑城唸書。當時在文化適應、課業壓力、團契生活和信仰成長幾方面,都面對重重的挑戰。除了聖經每天讀,出國時皮箱裡有限的幾本書翻了幾遍,幾乎能背了。後來在袖珍收音機上找到Family Radio,熟悉的詩歌和Hendrick Van Dyke的Bible Reading Fellowship帶給我很大的幫助和安慰。

從半飢餓到飲食正常

當地沒有華人教會,每個禮拜五約五對夫婦和幾位單身的弟兄姐妹有查經聚會,禮拜天和房東美國老太太去她的教會聚會。那一年中,除了《中央日報》海外版以外,中文的精神食糧短缺,常處在半飢餓狀態。

第二年轉學到洛杉磯,資源開廣了不少,在所參加的教會裡陸續接觸到基督使者協會、更新傳道會,以及佳音社等等福音機構的出版品。是年年底參加爾班那青年宣道大會,遇見在台灣輔導過我編輯寫作的蘇文峰牧師,十分親切,也就北美中文福音事工有不少請教。之後定期收到他主編的《使者》雜誌。這份刊物和我以前在台灣時常讀的《校園》雜誌風格相似,在口味和營養上,我進入了飲食正常的狀態。

空前的需要及時的接軌

在洛杉磯期間,我經歷成家、畢業、就業,1988年因為換工作,搬到紐澤西。這段時間,北美的留學生和上班族在背景上有了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背景來自中國大陸的取代了來自台灣、香港和其他地區的,成為大多數。此外由於天安門事件的影響,使不少人受到刺激而做深度的反思,許多留學生在校園裡經由各種管道接觸福音,悔改信主,渴慕聖經真理,寫下了許多震撼人心的見證。

信主的人數,像連鎖反應一樣地增加。1992年,蘇牧師夫婦高瞻遠矚,決定專心從事不受時、空限制,無遠弗屆,內容多樣而深淺兼顧的文字事工,創立了[海外校園機構]。先後發行了福音性的《海外校園》,和促進已信主者在與神與人關係上成長和事奉學習的《舉目》雜誌,也出版了不少介紹和說明信仰,以及輔導查經的專書。

此外,把握互聯網科技的發展與成熟,開拓了即時互動的愛看網、愛學網和愛問網等等渠道,把北美基督徒當中豐富的資源和全球華人在福音上空前的需要,做了及時的接軌。

共同信守的出發點與公約數

我在十幾年前,受邀忝任[海外校園機構]的董事,有幸和蘇牧師及幾位董事會的前輩在多方面學習。對事工的前瞻性,傳播的接地氣,以及管理的透明化等等,有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蘇牧師一再強調的“以基督為中心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同工的相處、信息的預備和事工的發展上,成為共同信守的出發點與公約數。

蘇牧師和同工們低調的作風與任勞任怨的榜樣,吸引了許多優秀的作者和行政人才,說是承續了戴德生、艾德理、張明哲等等拓荒者一脈相傳的精神,實不為過。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一直注重人才培養和接棒傳承,是許多教會和福音機構的典範。

如今[海外校園機構]已是而立之年,也順利進入第二梯隊承擔重任的階段,我向開創的前輩們致敬和致謝,也以禱告和其他方式支持現今的團隊。願主厚厚祝福,使[海外校園機構]成為實現祂應許的見證:“我必賜福給你!”“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1-3)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