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流淚谷(蘇文峰)

蘇文峰

自2003年3月號(第9期)起,《舉目》雜誌刊登了《流淚谷》頭3篇小說及評析後,讀者的反應相當熱烈。許多過去不太注意《舉目》雜誌的弟兄姊妹,開始逐篇認真地閱讀,而且常向我們表達觀感。

“流淚谷”這一系列小說之所以轟動,從主題、情節、描述的角度上看,確實有其魅力。故事中生動地表達了海外中國學人靈命成長的困境和掙扎:夏雪的眼淚、蕭毅的憤恨、方舟的橫眉、石謙的勞碌……全都那樣地真實熟悉,彷彿就是我們所在的教會和團契中,許多人的寫照。

但是,若我們超越故事情節中恩怨愛恨的外貌,直探故事中每位人物的深層結構,就會看到這些故事中所描述的“海外中國學人靈命成長的障礙”,主要是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當福音進入一個文化群體,開始產生影響力時,通常人們最先改變的,是行為禮儀等外在的層次,例如:婚禮的紅袍改為白紗;在用語上,“謝天謝地”改為“感謝主”等。但是,雖然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儼然基督教化,他內在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改變,卻非一蹴可即的。

這是一種靈命塑造和“心意更新而變化”的天路歷程,需要聖靈的能力、真理的化育和情感意志的降服。因為我們這些因信稱義的人,雖然有了天國子民的身份,但“舊社會“的習性觀念,一時難改,內在深處的文化烙印,仍然刻骨銘心。

因此,過去人本主義的世界觀,和自我中心的人生觀,仍然控制了“流淚谷”中多數人的喜怒哀樂。直到“萬事互相效力”後,我們的世界觀改變了,靈命成長的困境才可能突破。

正如陳慶真在《世界觀的交鋒》一書所表達的,過去的迷思和迷失,若由智慧的設計者重整調理,就會知道既然萬有都“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我們的生活、動作、存留,就不再是自我實現了,而是“都在乎祂”。

舉目遠眺,流淚谷中的夏雪、蕭毅、方舟、石謙、戈虹、高鵬、嚴君、李大衛、宛如……他們已漸漸卸下婚姻、服事、情慾、驕傲、自卑、追比、忙亂、假我、律法的重擔,開始走向有恩有愛的泉源之地。

你看,清晨的日光已臨到谷中了。

                                                 ――2003年10月海外校園通訊

海外校園叢書:《流淚谷》簡介

自從90年代海外中國學人事工蓬勃興起後,如何突破他們信主後靈命成長的困難,是許多參與這事工的牧長同工們極關心的課題。2001年起,加拿大校園團契和海外校園雜誌的同工共同策劃,在幾次同工培訓營中共收集204份問卷,廣面調查中國學人在靈命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各種障礙,並選擇十幾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學人,作深入的個別訪談,對每個人的訪談平均用了15小時。

經過約一年的收集、整理、討論後,先用小說的形式分7篇故事在網站發表,藉此得到網上讀者的回應,再請幾位具有中國學人事工經驗的作者,如林杏音、洪予健、陳惠琬、蘇文峰、海平等根據回應寫出評析,並提出對教會的建議,開始在《舉目》雜誌上逐期刊登。

當《流淚谷》中4篇故事和評析在《舉目》雜誌刊出後,極受歡迎,許多讀者迫不急待地要看下一篇故事,覺得故事中每個人的形貌如在眼前,彷彿就是自己或團契一些同工的寫照,而且每篇評析也鞭辟入裡,極具針對性和建設性。

經過上述問卷、調查、訪談、寫作、刊登、回應、評析的過程後,我們覺得此一研究計劃的成果已具備出書條件,決定另請李秀全、邱志健、王春安、劉同蘇、小剛等十幾位牧長及信徒,從他們的角度對7個故事中所呈現的“靈命生長問題”另作回應,使整本書的透視更深更廣。

這本費時4年的事工研究成品,所刻劃的中國學人靈命成長問題及解決之道,主要是由外在現象(喜、怒、哀、樂、假、忙、愛、傲),探索內在本質(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問題;研討的對象雖是中國學人,但也適用於任何初識福音的群體。

                                                 ――《流淚谷》封底文

*歡迎向[海外校園機構]訂購《流涙谷》。電話:310-328-8200;電郵:order@oc.or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