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家园──《海外校园》欧洲版创刊词(施玮)

施玮

 

(一)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的世代,我们被纷繁漫涌的信息淹没。世界,似乎可以借着一方小小的屏幕,浓缩在我们眼前。起初,世界被我们随意浏览;渐渐地,我们被世界随意抛掷。迷失在飞速变更的信息旋涡中,以至于不再知道,也不再有空暇思考: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往哪里去?

轻击鼠标,就可以打开一道道隐密、遥远的门。现代人却被一道无形的门囚住,走不出自我封闭的黑暗。科技让距离失去意义,让时间重新定义,让地球成为一个小村落。村头的一声吆喝,立刻就能引来村尾的呼应。然而,每一个现代人都更感受到孤独,体会著被整个世界疏离的惊慌。

今天的年轻人,特别是中国大陆的独生子女们,似乎是万千宠爱集一身,其实也是最被漠视的一代。他们心灵中的呼问最不被倾听;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被忽视,被歪曲,甚至被嘲笑、被抹杀。

为了社会的、亲人的价值期望,飘洋过海,似乎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但在心深处,在期望的重压下,却茫然于这人生的定位。又因这“茫然”而失去激情与坚韧,暗藏疲惫与脆弱。

为了逃避而出走,却逃不开;为了寻找而跋涉,却寻不见。谁来回应这呼问?谁来为叩门的开门?谁来为寻找的引路?谁来陪他们走这一里路程?谁来端一杯水给口渴的?谁来筑一个家园给飘泊者?

 

(二)

近年来,欧洲已继美加之后成为中国留学潮的涌向地。欧洲各国政府除了给予留学生高达80%的签证率之外,英、法、德、俄等国家的教育单位,还积极地到中国招收大、中、小学生。现今,每年赴欧的中国留学生总人数,是赴北美的3至5倍。

从文化色彩的角度看,基督教文化在欧洲的艺术、思想领域中的表现彼彼皆是,教堂建筑、音乐、美术,处处引人思想物质以外的世界,让人的心忍不住举目向天。

然而,近一两个世纪许多欧洲教会,有宗教的形式,缺信仰的实质。对狂潮般涌入的中国留学生,欧洲教会一时难以跨越文化、语言等种种困难,给予充分的关怀与引导。

1992年《海外校园》创刊以来,已结合了一群学人、学者,我们同样经历了在海外求学、求职、求生存的艰辛;同样是一群远离故土,寻觅真理的赤子。我们遇见了真光,这光使我们眼睛明亮;我们听到了福音,这福音使我们的人生更新。因而,我们理应来见证这光,来与人分享这真理中得自由的新生命。

 

(三)

《海外校园》欧洲版是在这样的背景和认识中,于2006年6月创刊的,为双月刊,与北美《海外校园》同期出版,内容主要是针对旅居欧洲的学生、学者和移民。它将是我们海外游子共建的心灵家园;它也将成为一条我们互相扶携、寻求真理的路;它将成为一双被真光照亮的眼睛;也将是一双赐心灵以自由的翅膀。它将成为一扇打开的门,让人可以借着它,沐浴天国的光,认识上帝天父,邀请耶稣基督进入自己的生命。

我们秉持一个共同的信念出版这份刊物──信望爱的福音是当代中国人的唯一盼望,生命的更新是社会、文化更新的根基。我们期盼藉这份刊物,将基督信仰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婚姻观、科技观等观点,介绍给欧洲的华文读者,并探讨这些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我们也愿藉这份刊物,与诚心慕道的朋友问答对话。我们更愿借此园地,见证个人从怀疑到信仰、从追寻到寻见的心灵之旅。

我们欢迎一切具有使命感的欧洲读者、作者共同参与。我们渴求言之有物、真诚亲切的作品;我们需要鞭辟入里、坦率具体的建议;我们期盼同心合意、集思广益的支持。但愿这份刊物能尽绵薄之力,使欧洲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结合起来,成为这时代良知的声音和真理的见证。

 

本文原刊于《海外校园》欧洲版第1期,2006年6月。

回应(2006年7月海外校园通讯)

欧洲版第1期我们印了一万二千本,没想到在短期内就被索阅一空,且要求补寄和增加数量的呼声不断:

感谢主!你们寄来了《海外校园》的欧洲版,此时,正是我们最需要的。众所周知的电影《达芬奇密码》所造成的混乱,这一期的内容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是雪中送炭呢!希望能再寄来20本,我们这个小城市是欧洲著名的旅游度假地,大约有200个左右的基督徒,因为工作忙,大多数的人很少来教会聚会,教会只能藉发放福音书刊和报纸来做福音工作,谢谢你们的支持和关爱!

——西班牙贝妮东基督教生命堂赖传道

谢谢您们寄到柏林的杂志,250份一分而光,可否再寄给我们500份《海外校园》欧洲版?若可以,请寄到下面的地址……

                                        ——柏林华人教会  魏杰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