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感恩――寫在《海外校園》雜誌出刊100期前夕(蘇鄭期英)

蘇鄭期英

“近代中國教會歷史上,從來沒有一份純粹傳福音的刊物是可以持久的,像《抉擇》、《燈塔》等……”這是當年我們要創辦《海外校園》雜誌時,幾位內行的好朋友給我們的勸告。18年轉眼過去,《海外校園》雜誌第100期已在美工設計中,在這出刊前夕,真是百感交集,而最多的是感恩。感謝神,因祂有說不盡的恩典!

文字前輩的鼓勵

在文峰投入文字事奉這40多年中,得到許多文字前輩的鼓勵,其中最讓他難忘的是已回天家的許牧世教授。從1974年認識他開始,許教授總是多所鼓勵。他說基督教刊物很少能維持下去,常常幾年就消失了,他鼓勵文峰要走下去。他並且承諾,任何時候去找他,他一定撥出時間給文峰。

那年,在紐約,他正在翻譯現代中文譯本聖經,他是總負責人。那天文峰去找他,發現原來當天他有翻譯者的編輯會,他就對其他人說:休息一個小時,然後和文峰談話。《海外校園》創刊不久,他寫信來,鼓勵我們說這是他看過的最好的福音刊物,讓我們忐忑的心得到極大的激勵。

後來,他不僅在經費上支持海外校園的事工,還為《海外校園》寫了很多文章,如《井的故事》、《瓦器中的寶貝》等。

在海外華人基督教出版界中,他是泰山北斗級人物,《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是由他組織,編譯的,但他卻不吝關心鼓勵後進。他的謙沖為懷、提攜後輩,成為我們效法的榜樣。

還有已息了世上勞苦的薛玉光牧師,我們稱他薛叔叔,他律己極嚴,是在傳道人的品格和風骨上,影響我們極深的人之一。《海外校園》創刊後,有幾回我們去新加坡,那時他和師母在蘇丹內地會事奉,每次去看他們,臨走時薛叔叔都會交給我們一個信封,裡面裝有為《海外校園》的奉獻;看到那幾百塊美金,心中非常感動,那是他們這對老宣教士省吃減用所獻上的,也是對我們晚輩的鼓勵。

還有謝模善老前輩,他來信除了鼓勵外,並提醒我們每行最前面不能是標點符號(避頭點)。當時中文排版不像現在這麼進步,經他提醒後,我們編排時就特別注意。

以文會友的喜悅

在編輯《海外校園》的過程中,最開心的事是和許多作者成為朋友,就像泰戈爾在《頌歌集》中所說的“你已使我認識素不相識的朋友……,你已縮短了距離,使生人變成兄弟。……把我心和陌生人的心,聯繫在一起。”

里程弟兄(現在已是牧師)是第一位因編《海外校園》而認識的作者。早在1991年《海外校園》籌備之初,里程弟兄就給我們打電話,鼓勵並提供建議。早期《海外校園》每一期主題,他都一一詳列慕道友可能會問的問題,讓我們在編輯時具有針對性。後來他獻身全職事奉,讀神學院,開創神學培訓事工,我們一直保持緊密的聯繫。他寫的《遊子吟》,幫助了海內外許多的慕道朋友歸信基督。

范學德,一位真誠親切的東北人,話稍微說快點我們就聽不懂,但從他投第一篇稿子起,我們就成為朋友。他寫《我為什麼不願成為基督徒》時,坦然接受我們的建議――更換文體;後來,他又陸陸續續寫了好幾本書,他曾是我們的特約編輯,也是親密戰友。

天嬰,第一眼在多倫多大學查經班見到她,那時她還沒信主,只覺得她是個時尚女青年。1998年她投來第一篇稿子,《一個棄嬰的回歸》,此後,她就常常為雜誌寫稿。十多年來,我們不定時地通電話,每次都至少一兩個鐘頭,我們談近況,談對事物的感受,無所顧忌,她也常有新點子,新想法。《流淚谷》是她第一次嘗試用小說的方式,探討屬靈生命成長的問題,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

心漁,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個靈命塑造營上,她很直率地用紙條指出文峰在講道時的口誤,我們就這樣認識了。知道她對文字工作有負擔,我就鼓勵她多寫。這麼多年來,她寫了不少文章,也翻譯了好幾本書。偶爾我們發發郵件互通消息,彼此分擔煩惱。

還有遠志明、寧子、龔濟民、方仁念、小剛、基甸、劉同蘇、張路加……若要一一數說,篇幅就不夠了。

生命成長的驚歎

在不少作者的生命中,神讓我們見證了福音改變的大能,是那麼奇妙,讓人驚歎!

再生、榮子夫婦,在婚姻瀕臨破裂之際,榮子先信了主,神的大愛臨到這個家。1995年在巴黎,再生流著淚和文峰分享了他外遇的事,文峰帶領他作了決志禱告。第二年復活節就傳來再生受洗的好消息。再接著,再生放下工作全時間服事主。幾年後,榮子也加入了全時間服事主的行列,夫妻二人同心同行,帶領了許多留學生歸向基督,他們的家成為許多異鄉遊子流連忘返之地。《海外校園》中的《巴黎春回》《破鏡重圓》,就是他們的故事。

盧潔香,1993年信主不久,就將她的得救見證寫成《深情》一文,登在《海外校園》雜誌第1期上。後來她去讀神學,投入全時間事奉,並在2001年回應神的呼召,踏上柬埔寨宣教之途。她每次來洛杉磯,我們都會相聚。9年來,一位單身姐妹,在複雜的金邊,披荊斬棘,建立教會,去年更建立了一間可容納幾百人聚會的教堂和宣教中心。這其間,所遭遇的辛酸,所付上的代價,筆墨難以形容,然而卻讓我們的姐妹生命更成熟,更豐富。

長江後浪推前浪

“80後”是一個新被關注的群體,有別一般人對這個群體的印象――頹廢、沒有方向和使命感,《海外校園》新一代的80後作者,陸百加、小魚、戚路、亞薩、夔兒、羅博學等,卻個個有思想、有傳福音的使命感,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希望。

當然,能夠出刊100期,除了作者們辛勤地耕耘,廣大讀者們的支持,編輯群的同心配搭,美工們盡心竭力外,還有[海外校園機構]行政同工默默地擺上,這是一個團隊的事奉。想到在神永恆的計劃中,在中國學人大批歸主的歷史時刻裡,[海外校園機構]能參與其中,只有感恩。

本文原刊於2010年2月海外校園通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