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工–Andy 和 Kathy(简强)

简强

本文原刊于《举目》16期

      教会事奉最难得的,是有一心要兴旺福音的同工。神在我事奉的生涯里,安排了几位生命成熟的基督徒来与我同工。从他们身上,我看见了什么是真正的同工。

Andy

         Andy是出生于菲律宾的华人,四岁时即全家移民来美。长大后选择了医生作为职业。他参与教会事奉非常认真,当他从美国北方搬到我们这个南方城市之前,专门写信来我们教会,表明全家要服事教会的心愿。

        有一次查经班时,我们讨论为何要来教会。有人提出可得神的祝福,这样就可“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有人提出可彼此分享、相互帮助……

         我注意到Andy坐在一边没有作声,就问他:“你从小在北美长大,英语流利,早已融入了美国社会,为什么还要不远万里,搬到我们这个城市,来参加我们这个华人教会呢?”

         “I want to find a better place to serve (我要找一个能更好事奉的地方)。”Andy非常简单地答道。

        从此之后,我常常用这段对话,来激励那些听道不只上百场、但似乎失去了那起初爱心的弟兄姐妹:“我们来教会,不光是坐下来听道,不只是听完道聚餐,而是来学习事奉。”

        Andy非常喜欢打乒乓,据他太太说,这是他唯一的业余爱好。他的乒乓球战绩也相当不错,经常获得各类比赛的冠军。后来他在家里建立了一个正式的乒乓房,可以用发 球机自己练习。这样他的家,不由得成了教会活动的热点。每逢团契活动,小孩在乒乓房打球,大人在客厅聊天、分享,Andy因此把这乒乓房称为他“最好的投资”。

         Andy参加了几次同工会议之后,即发现我们的会议冗长、缺乏活力。“我收到一家书店咖啡室的礼卷”,在一次同工会议结束后,Andy说,“下次我们能否改在那里开会?”虽然对我们教会而言,圣工会议开在属世的地方是史无前例的,但情面难却,大家还是都同意了。

         想不到那次在咖啡室的同工会是如此的有效率,在一个多小时里,就轻松地决定了要举办有五位北美音乐家,参加的中秋布道会这样的大事。

         Andy不仅热心参加教会各样的事奉,在金钱奉献上也毫不含糊。说一句玩笑话“树大招风”,Andy身为医生,自然就吸引了一些宣教机构的注意。但他并没有以“你们所需的,神必供应”为由,而不慷慨解囊。

         后来我才知道,Andy并不是那种日进斗金的人。他辛勤工作、身兼两职,常在教会活动完毕后,赶去医院访问病人,他的收入并不比那些有双专业人士收入(Double Professional Income)的家庭高。

         相对于许多同胞来教会多年,却很少金钱奉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Andy有这样奉献的动力呢?我后来知道了答案。那是有一次,一位宣教士在离开我们教会时, 向Andy道谢:“谢谢你奉献给我们机构的三千元。”我当时正好从边上走过,听到Andy这样轻声说:“Everything is from God(所有的都是从神来的)。”

Kathy

        Kathy来自香港,七十年代全家移民来美国之后,即在教会做行政秘书。那时教会主要是关怀那些因越战来美的越南难民。

         当初的那些越南小孩,现在早已长大成人了,可每逢见到Kathy,却还是照样亲热地叫声Kathy阿姨。

       “你们怎么会和Kathy这样熟呢?”,有次我在吃饭时,好奇地问道。

       “我们叫Kathy阿姨已经许多年了。那时我们才上小学,Kathy等我们下课后,就来学校接我们上教会,补习英语、补习学校作业。周末她又来接我们去教会,参加各样活动,十几年都是这样。现在我们也有了孩子,她又来接送他们。”

         常言道,要做一件好事并不难,要做几天的好事,似乎也不困难,但Kathy这么多年,能将好事做在与自己文化、习惯、语言完全不同的越南小孩身上,我不由从心里感到惊奇!

         Kathy的爱心不仅在越南小孩上。由于她的关怀非常自然,常会使我们这些来自大陆的同学难以忘怀。一次,有位中国同学的学业遇到了困难,愁得一天没有吃饭。

         Kathy听说后,连夜赶去看望。不巧他们一家正好不在,Kathy就在门口留下一盒饼乾和一张便条。

         想不到这竟成了他们信耶稣的重要原因。“以前一直不愿来教会,也不想和教会的人接触,”他们后来作见証说,“但那天晚上,我们捧著那盒饼干、读著那张便条上的话:‘不要担心,我们为你们祷告’,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流。”

         Kathy的女儿从小画得一手好画,学业也很优秀,当她选择大学专业时,自然就选择了绘画。Kathy并没有因为画画很可能要过清贫的一生,而劝女儿改学其他专业。

         当我自己也有了儿女,当我看到许多华人家长,平时愿意送孩子学画,学琴,但当孩子真的要专攻艺术时又多方劝阻时,我忍不住问Kathy,为什么不担心女儿将来的前途。“相信神会安排她最好的工作。”Kathy答道。

          数年前,她的儿子以全额奖学金考取了一所名校,念了两年之后蒙神呼召,决定改读神学。当他来征求父母的意见时,“神既然感动你,我们没有任何意见。”Kathy的回答无疑坚定了她儿子的信心,几年之后,他即走上了全职传道人的道路。

         Kathy退休后搬到了美国中部的St. Louis,安度神所赐的平静生活。有时我会趁出差去拜访她,一起吃饭、一起回忆将近十年一起同工的经历。

         一次Kathy对我说,“你知道吗,上次我去香港探望我九十多岁的爸爸,他问我是谁送我上飞机的,我说是我在那里最好的朋友--你--送的。当我再告诉他,你是从上海来的、一句广东话也不会说的时候,他感到有点意外。”

          有时我也觉得有些惊奇,Andy和我生活经历完全不同,Kathy与我语言习惯完全迥异,神却以莫测的大能将我们放在一起。到后来,不仅是一起兴旺福音的同工,也是最好的朋友。我心里不由地发出惊叹。

作者来自上海,现住美国南方。
编注:作者曾在本刊写过〈我的同学〉(第8期14页)、〈我的教授〉(第16期8页)、〈我的学生〉(第29期22页)。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