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学
本文原刊于《举目》14期
在德国作客座医生的时候,有位基督徒对我热心相助。于是出于礼貌,我接受过她送的圣经。那是“洋码子”的,我“消受”不了,就想当然以为,那不过是异域的另类“封建迷信”吧。
在英国当慕道友的阶段,出于对洋教的好奇,也是因为却不过牧师的美意,我泛读了整本中文圣经。那是走马观花,戴着有色眼镜浏览的,却自以为明白地得出一个结论﹕“基督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美国入基督教之初,鉴于履行信徒的守则和对信仰的尊敬,我又“狼吞虎咽”了遍圣经。那是囫囵吞枣,当教义来“扫盲”的,仍是朦朦胧胧,似懂非懂。
之后的每个周末,我去教堂听道、上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学,浮光掠影,记不大住。教会搞的背诵“金句”比赛,辄叫我忆起了“文革”中背苦了的“红宝书”,难免嘀咕﹕挺形式主义的。
我参与的服侍,又多是无所用“经”的事,像招待,做饭,看孩子,收奉献啦,等等,缺乏立竿见影式的效果和反馈督促。头几年的“主内”生活,就是这么混混噩噩地过来的。
直到有一天,神把我带到加拿大,一个刚兴起的查经班,参加者多是未信主的大陆新移民。我才意识到自己竟算得上个“老”基督徒了(尽管实际上“嫩”得要命)。望着那张张渴慕神的脸,圣灵在我心底发出了“说不出的叹息”﹕别再混下去了。
一种向骨肉同胞传福音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一定得像个“基督样”,我暗暗下了决心。
从此我开始了认认真真的灵修。我找到自己以前不明白,却也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的地方,以及慕道友们常常提出,自己张口结舌,不得不心虚地以“我觉得”来搪塞的疑问,“带着问题学”,用心查考圣经,在神的话语上狠下功夫。
我茅塞顿开﹕圣经真是一座挖掘不完的宝库哇﹗上帝的话已不再是“历史” “静止”的,而是那么“现实”、“活泼”。“人说”皆不权威,仅供参考﹔“神说”才是“板上钉钉儿”,“一锤定音”。在教堂、团契,不是宣讲“人话”,而 是传扬“神话”,这是教会与其它任何组织、团体的不同之处。同样道理,把人带到主的面前,让神亲自跟他们“谈心”,是基督徒与其他任何说客、心理学家的不同之处。
我为自己蹉跎而每每后悔,常常惭愧,惟有奋起直追。但书到用时方恨少,若干长的一段时间,大家所讨论的疑问,我还是当场说不出个道道儿来,正是反映了自身的浅薄、不足。
回到家我就一头扎进圣经,查找“谜底”,这叫“急用先学”,无形之中就加速了我头脑的“武装”。
不是说,“给人一滴,自己就得有一桶”吗﹖就求上帝先充满我,以便我可以成为流通的管道,去“浇灌”别人。
我的脑子不恁灵光,特羡慕有些弟兄姊妹,“张口就来”某段经文,连出处在几章几节都不含糊。自己顶多依稀记得大约在哪一块儿,得反复翻找才行。没办法,只有 借助于笔记,把常用的一些“警句”、“金节”,分别摘录下来,安上题目,像名单似地列在本子上,用时虽然慢半拍,不是应声而出,但也能补拙。引用多了,渐 渐地就记住了,这叫“学用结合”。
其实,在实践中运用,印象特深刻,镌在心版上的“死”字句,通过行为,“活”出了精义。灵修的宗旨即在于此。它绝不是闭门念了,理解了,就完成任务了﹔也不是单单面壁、养性,洁身自好,就大功告成了。它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人的作为,在现世生活中,“活现”耶稣。
所以,这种源自服事需求的灵修,似甚具动力、活性。边学边干,卓有成效。客观上,是为集体的共同学习﹔主观上,是对自己生命的进深、塑造。一举两得。这叫“学以致用”,“学而‘实’习之”。这种双向的互动,上下求索的生动灵修,远胜过枯燥地背书、机械地记忆。
如今,基于灵命的需要﹔传道的职责,我自觉地研经,潜心真求,像进食般地细细咀嚼、回味。“消化”后还再去不断“运动”--“理论联系实际”。
而团契中来自尚未信者的“反作用力”,亦无时不在“催化”着我不断学习、更新,愈加亲近神,与大家一同成长。我已小有体味,读经灵修,也颇有“一天不学问题多,两天不学走下坡,三天不学没法活”的意味了。
作者来自山东,现居加拿大多伦多。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