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缘何如此沉重? ──透视中国高校学生自杀频发现象(张路加)

张路加

本文原刊于《举目》14期

何等严重的地步

      2003年9月8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宁静优美的上海复旦大学校园,却被一阵惊慌的叫喊声所打破:有人跳楼自杀了!

          躺在血泊中的,是自该校留学生宿舍楼23层一跃而下的女研究生杨某,年仅25岁。在众人的一片叹息声中,一个花季少女就此香消玉殒了。

          两天之后的9月10日,中国迎来了第一个“预防自杀日”。

          翻开近年来的中国高校学生自杀档案,不禁令人触目惊心:2002年4月,黑龙江某高校2000届一女生,在校园跳楼自杀;同年6月,广州某高校一研究生自杀 身亡;9月,天津某大学一女生自杀后获救……单单贵州省,2002年全省十所高校中,高达八所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共计十三人,其中大多数为自杀。

         2003年3月,长沙某大学一学生跳楼身亡;同年4月,北京某大学历史研究所一学生跳楼身亡。而武汉市几所高校,则在2003年春季开学后的短短数月内,接连发生了一连串的学生自杀事件,其中十人身亡,两人经抢救后活下来。

         在舆论的强烈关注下,2003年4月8日,湖北省教育厅为此专门组织召开了 “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有全省81所高校党委书记参加。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为专项内容的研讨会,可见该问题已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天之骄子”们到底怎么了?对他们来说,生命缘何变得如此之重、不堪承受?

青少年的头号杀手

         根据中国卫生部门去年的调查,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另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该数字意味着,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另有八人要杀死自己而未能如愿!这是何等的令人震惊!

         自杀,已经成为大陆排名第五的死亡原因。而在15-34岁的群体中,更是头号杀手!伴随而来的,是每年全国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的自杀而产生长期而严重的心理创伤。其中包括135万的年龄小于17岁的孩子,亲身经历或目睹著父母死于自杀。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对自杀者的调查表明,37%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60%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正当国人 为经济起飞而欢欣鼓舞时,缘何又有这么多人却在生命的某一刻,感觉除了死亡,别无其它出路可以选择?甚至包括那些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大学生?问题到底 出在哪里?

昔日清纯校园不再,大学生心理尚需“毕业”

         在“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上,有关部门要求各高校切实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找出自杀原因并加以疏导。据湖北省教育厅政治思想工作处一位负责人总结,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为下列四个方面:

         1.学习及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所学专业不热门,怕将来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走上轻生之路。

         2.沉重的经济压力所带来的思想包袱。据指出,单在湖北的50万大学生中,就有20%即近十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高昂的学费及其它费用,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家庭中沉重的经济负担,让家庭喘不过气来。许多学生为此对家人深感内疚,企图以自杀来解脱。

        3.独生子女现象也成为不容忽视的原因。独生子女长期依赖所养成的生活习惯,难以面对进校园后的独立生活。

         4.某些网络媒体及小报对自杀的美化描述,也是促使学生把自杀不当一回事的诱因。

         该次会议也坦承,现在许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不够,甚至许多老师也不愿涉足这一领域。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某高校一名原本负责心理咨询的老师,由于长时间接触学生们所倾诉的残酷现实,最后自己也染上了心理疾病而无法继续工作。

         一连串的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也揭示出大学生们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建华教授,感慨地说出他的担忧: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如今已非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据介绍,目前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将学生分成A、B、C三类。有严重人格方面问题的为A类,较轻些的为B类,没有问题的归 为C类。许多高校的调查都表明,每年A、B两类的学生,大约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2003年“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 报告”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已占了16.51%。

校园中的黑色烦恼

         如今的中国,在经济上可谓“风景这边独好”,许多地区经济成长率高达10%以上。可是相当一部份大学生,对此却毫无热情。应该振奋的,他们却消沉,应该拼搏的,他们却懒散。

         究其原因,一种说法是,在这些经历过寒窗苦读、试场淘汰洗礼的“天之骄子”身旁,如今却涌现著大量的靠投机坑骗而一夜致富的“成功人士”、“商业大款”,颠 覆著传统上“学而优则仕”、“熬得寒窗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从而让大学生们心灵备受煎熬,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在“有钱就是成功”的世界里,他们感觉 自己的努力毫无价值,渐渐在消沉中对生存失去兴趣乃至感到绝望。

         另一种说法是,现在大学生们所受的教育“食谱单一”。周围的环境灌输给他 们的观念,就是发财致富、快速成功,却缺少了完整的人生观教育,以致他们认为发财致富,就是成功人生的全部。一旦自己力有不逮,就觉得生命毫无意义,也愧 对家乡父老对自己的殷殷期待,而决定“以死谢罪”了。

         事实上,目前中国各处涌动着的那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的确对学子们有着不可忽视的 影响,甚至波及到尚在初、高中就读的青少年学生们。《文汇报》去年12月,对1951名高一到高三的学生们进行“口头语”调查时发现,高达77.35%的 学生,对生活表现出相当负面的情绪,以及与年龄不符的忧虑症状。

         所谓校园中的“黑色烦恼”,大致表现为:心情“烦、闷、累”,出口污言秽 语、行为不羁,“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现象普遍,自我中心严重,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等。“升学率”对教师而言,也成了近乎唯一的追求目标。有 些班主任往往以考大学为诱饵,甚至用“读书为挣大钱娶美女”的论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氛围出来的学生,其人生态度会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为何现今许多大学生,一方面生命承受着难言之重,而放弃生命又到如此轻忽的地步?倒是广东茂名学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吴雅文女士,道出了问题的核心。她认 为这个群体有这样一个普遍的心态:如果生活没有意义,我为什么还要留在世上?她惊讶于时下青少年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到了骇人的地步,动辄可以放弃,不会珍 惜。

         根据搜狐网2003年9月对1066人的网上调查,47.09%的人曾经想过自杀;
12.01%的人正想自杀;目前说不清楚,也许以后会想自杀的人占16.89%;而仅有不到1/4的人,说从来没有想过自杀。

         当被问及想要自杀的原因时,回答“理想破灭,生存压力”的,竟占了63.57%;“恋爱失败,家庭不幸”者占21.29%;“疾病痛苦,难以忍受”,则占15.14%。可见大部份自杀者,是因为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不清楚或消失。而在高校自杀学生中,这一原因更加明显。

青春无悔人生有路

         在沉痛的现实教训中,国人们应该看清了“物质不能决定一切”,经济发达也并不能给人生意义指出正确的出路。迷茫的校园学子们,如何度过你们的青春岁月,又如何行走前面的人生道路?

         古往今来所谓人生四大问题,即“你从哪里来?”、“你如何活?”、“你为何要活?”,以及“你往何处去?”,人类上下寻索数千年,至今仍是一团迷雾,唯有圣 经仅用一句话,就给出一个清楚明了的答案:“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罗马书》11:36)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起源是“本于神”,是神所创造;人生在世当“倚靠神”而活,不能沉迷一切“靠自我、靠物质、靠金钱、靠本事”的心态而妄自尊大;人生的意义乃为彰显出造物主的荣耀;而人生及万物的结局在“归于祂”,神有祂最终的审判。

         生命可以因为在永恒中找到定位和延续,变得不再苍白和飘忽。但愿这些年轻学子们能够认识上帝,而度过无悔的青春。

主要参考资料:
1. 〈青衿访谈:面对挫折“活下来就是强者”〉,《搜狐校园》,2003.5.22。
2. 〈大学生心理也毕业了吗?〉,《生活时报》,2003.7.22。
3. 〈复旦女研究生高楼殒落〉,《中国新闻网》,2003.9.10。
4. 〈世界预防自杀日特别专题〉,《搜狐网健康频道》,2003.9.10。
5. 〈武汉高校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官员指四主因〉,《中国新闻网》,2003.4.17。
6.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新华社》,2002.5.28。
7.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羊城晚报》,2002.11.27。
8. 〈大学生应警惕心理虚脱〉,《红网》,2003.9.17。
9. 〈校园中的黑色烦恼:口头禅现与年龄不符的忧虑〉,《文汇报》,2003.12.9。
10. 〈八成大学生认为就学压力大,求职凸现名校效应〉,《新闻晨报》,2004.1.5。

作者来自上海,现为“播种者国际协会”中国事工部负责人。

编注:请读者在祷告中,记念本文所提到的问题。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