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现代社会与教牧关怀(庄祖鲲)

庄祖鲲

本文原刊于《举目》14期

       在深受现代科技与理性思想影响下的社会,不约而同的人们都强调工作效率与绩效,因此 “节目”(Program)是最关心的焦点。在这种环境下的教会,很自然地,也讲究效率与组织化。教会每一年都要订出增长的“量化指标”,牧师也成为教会 的“执行总裁”(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EO)。教会各部门的活动琳瑯满目,把教会的行事历填得满满的。主日崇拜的聚会,更是排得十分紧凑,而牧师最容易被信徒和同工指责的“罪过”,就是讲道 超过时间。

         也有的教会,极为看重教义的“纯正”。美国许多这种类型的福音派教会,讲台多采取“解经讲道”的方式。另外,现代化的教会强调分工,因此教会的教牧同工有时变成只是“同事”关系,而非“弟兄姊妹”。这种人际关系的疏离感,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也是现代化教会常有的现象。

后现代特色的教会

         但是后现代的社会注重感性多过于理性,人们珍惜个人主观的经验,也乐于分享这些经验。因此,许多超自然的、神秘的经验,不再成为禁忌,反而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话题。由于现代社会造成人际关系的支离破碎,后现代社会的人更重视“关系”的建立,强调“过程”(Process)而不仅是“结果”(Result)。

          因此,当代许多比较偏向灵恩的教会,都是具有这种“后现代”色彩的教会。他们的聚会喜欢采用热情洋溢的“敬拜赞美”型态,唱诗时间很长,有时比讲道时间还长。崇拜方式比较不拘形式,可以临时加入见证或祷告。有的教会甚至在牧师讲道完之后,立刻请会众当场回应。

         一般而言,这种的教会讲道时间较短,信息内容也非常强调“切身感受”(Felt Needs)及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Relevance)。同时,这种教会的信徒比较重视“现世”(Here and Now)的需要,而非“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他们对教会的委身程度很低,甚至有“反组织化”(Anti-Institution)的心结,所以常常游走于众教会之间,成为“游牧民 族”。

          美国以调查基督徒社会现象闻名的George Barna,在2001年底曾列举出一些当代美国教会的状况(注),其中有许多与后现代思潮是有关系的:

          * 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很少人采取圣经的观点看事情。
* 圣经的教导与价值观,对人们道德的选择影响很小。人们关心的是如何避免麻烦及减少冲突。
* 美国人当中相信有绝对真理的人数,已经由2000年一月的38%,急速掉到2001年十一月的22%。
* 预期到2010年,有五千万人只会在网络上去寻求“灵性的经验”,而不会去教会。
* 有30%自称是重生的基督徒认为,同居、同性恋、看色情电影都是可以接受的。

          这些都反映出后现代思潮已经逐渐对教会的信徒产生影响。因此,要如何去牧养这些后现代社会的信徒,将成为牧者的一大挑战。

后现代教牧关怀的急务

          李耀全牧师曾引用英国学者Paul Goodliff的观点,提出四个“后现代教牧关怀的急务”1:

1. 建立基督徒的群体

          现代社会过份强调“个人主义”,连教会也是如此,缺乏真正的肢体关系。因此每个人都成为“孤岛”,自然容易被魔鬼各个击破。我们需要重建温馨亲密的基督徒群体(Community),才能共同面对生活上及信仰上的挑战与冲击。

2. 培育健康的人际关系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人的“自我形像”(Self-Image)及“自我价值”(Self-Esteem)很差,导致他们人际关系的不健康。当然, 正确的“自我价值”必须从信仰上去重建,体认自己是个蒙恩的罪人,然后才能重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另外,许多人都注意到,从国内来的人,夫妻关系问题特别普 遍,也比较严重。我深信其中一个原因,是过去中国的政治斗争太多,在这种“批斗文化”的薰陶下,许多国内来的人,也就习惯于用这种“批斗”方式,来处理夫 妻的矛盾,以致于冲突越演越烈,终至不可收拾。

3. 医治受伤心灵

          现代人由于种种的原因,心灵受伤甚至成为某种精神病患者,比例逐年高升。因此,有些教会的牧师几乎放弃祈祷传道,而成为“心理治疗师”了。这是不太正常的地方,但是也突显出医治受伤心灵的迫切需要。但是问题 是,许多牧者在从事“教牧协谈”(Pastoral Counseling)时,往往会不加思索地采用世俗的心理学家的理论与方法,却没有考虑到这些心理学理论,是否与我们的信仰有冲突?他们的假设前提是否 合乎真理?因此,如何适当地结合圣经真理与心理学,是我们必须先处理好的问题。

4. 培养真切持久的信仰
帮助信徒在信仰上的扎根,是牧者的首要责任。否则面对一群支离破碎的老弱残兵,牧者一定会像牧羊犬一样疲于奔命。但是,要如何去培育信徒的灵命,则是一个极待探索的老问题。近代福音派教会开始注意到“灵修神学”的重要性,也有些人开始在推广,这也是一条值得注意的方式。

后现代教会教牧关怀的刍议

          针对后现代社会的特性,以及其所带来的一些弊端,我个人建议下列一些对策,作为回应。

1. 强化团契或小组的功能

         传统上,华人教会一般而言,团契或小组最主要的活动是“查经”,因此,它偏重教导的功能,难免与主日讲台及成人主日学的教导功能有些重叠。最近流行的“小组教会”则强调小组的传福音功能,讲求快速分裂生殖的绩效。

           其实,团契或小组的最主要功能应该是牧养关怀,至于教导及传福音功能,则应该是副产品,而不是主要功能,不要本末倒置。对教会的牧者而言,这些团契、小组是 他的教牧关怀“网络”(Network),可以协助他落实关怀的工作。同时,这些团契、小组也是他需要费心去培育的“基督徒群体”。约翰卫斯理在早期就将 他的信徒组合成小“班”,在“班”里面,信徒要定期彼此交代自己的信仰生活现况。这种小组是后来循理会快速成长的原因。

2. 全面而深入地教导圣经真理

         虽然后现代的信徒喜欢陶醉在诗歌的旋律中,而不喜欢听长篇大论。但是,他们在真理上的肤浅,正是他们容易被异端邪说诱惑的原因,所以需要对症下药。因此,保 罗提醒提摩太:“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因为时候将到,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耳朵发 痒,就随从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师傅。并且掩耳不听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语。”(《提后》4:2-4)

          既然要全面地教导圣经,主日讲台更应 该以“解经讲道”的方式来传讲,使信徒能对圣经有全面的了解。当然,现代的许多器材设备,都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的表达方式,更活泼有效。另外,在成人主日学 方面,也可以加强,使信徒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但是如何去实践、去经历所学习到的真理,才是成败的关键。否则只有“知识”,没有恩典的经历,仍然是不平 衡。所以彼得劝勉我们:“要在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彼后》3:18)

3. 兼顾现世与终极的需要

         我们不能漠视人们现世的需要,否则就成了雅各所责备的那些有“信心却没有行为”的“虚浮的人”。我们所传的福音,也就成了曲高和寡的高调。但是,我们也不能 只迁就世人短视的眼光,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已。我们应该向他们指出什么才是他们真正的需要,引领他们去追寻永恒的价值。所以我们要分别:什么是我们传福音 的“切入点”?什么是我们要引导他们去的福音“终点”?我们需要更整全的福音信息及福音策略。美国心理学家Maslaw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研究,或许可以给 我们在研拟福音策略时,得到一些启发。

        后现代的人是漂浮不定的一代,他们随心所欲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或美梦。但是,他们也是迷惘的一代, 没有标准,没有是非,没有标竿,没有终点。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所以有一天,他们会像《传道书》所说的一样,至终发现“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 虚空”。求主帮助我们,预备好去牧养这些“没有牧人的羊”。

注:”后现代的教牧关怀”, 建道神学院《教牧期刊》,第九期,2000年五月。

作者为三一神学院宣教博士,现在波士顿牧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