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嗷嗷待哺(鸸璇)

鸸璇

本文原刊于《举目》13期

       去年七月中,到华盛顿州首府的一位弟兄家小住。有机会参加他们周五晚上的团契聚会。聚会是借用一间美国教会。这间美国教会是属于浸信会系统,会友上千,教堂朴实、宽敞。他们对小小的华人团契十分照顾,不单免费借用场地,牧师们还不时来关怀。

        这位弟兄告诉我,这间美国教会,是由当年刚从神学院毕业的牧师夫妇和四个家庭开始的。三十年来,会友增加到一千多人。按外表,这位牧师并无特殊魅力,聚会方式也很传统,牧师只是忠实地、有系统地传讲神的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神的话让人心灵饱足,教会自然增长。他们刚开过庆祝这位牧师在教会牧会三十周年的 庆祝会,场面十分感人。

        由这个教会,让我想到时下许多教会的主日崇拜。一个半小时的崇拜中,诗歌敬拜、见证和各种报告之后,讲“道”的时间常常少于半小时。那些“节目”,或许有其目的,但这种崇拜方式,和改教运动以后,强调回归圣经、以“道”为重心的敬拜方式截然不同。

         在教会历史中,约翰卫斯理、慕迪、爱德华滋、王载、宋尚节等,他们的讲道,不仅服事了那时代的人,直到今日,仍在说话。这些铿锵有声的证道,在当今是非不分、真理不明的后现代社会,更为需要。

         当代著名的神学家巴刻(J.I. Packer),在“Introduction: On Being Serious about Holy Spirit”一书中,对当今西方教会的崇拜方式,有一针见血的评论:

        “崇拜乃是以言语、诗歌来述说神的价值,并透过宣告与默想,在祂的同在中庆贺祂配得拥有一切。但今日在西方世界,这些都已被某种娱乐形式所取代--它提供崇拜者一种类似芬兰蒸汽浴或土耳其浴的经验,让他们在同一时间感到放松及接受调整。然而就像会闪耀的东西未必是黄金,那些让我们感到快乐与强健的,也未必是敬拜。问题不在于采用哪种特定仪式或形式,而在于是否坚持以神为中心……”(注)

        虽然巴刻是指著西方教会说的,但华人教会,不可不慎。

        先知阿摩司曾说:“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回想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一群同工一起饥渴地阅读神的话。那时候,我们大学团契每周的聚会内容都是小组查经。而且除了每周的聚会外,还有特别的、跨校的查经聚会,深入地查圣经人物、查专题、查书卷。将圣经每年读完一遍,更是基本的目标。

        神的话语影响,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我们愿意全然委身,立志在神所呼召的岗位上服事主。三十年后的今天,无论在北美、港台或中国,我发现当初认真在主话语上下功夫的同学,大多数仍忠心爱主事主。

        身为一个信徒,我衷心期望:教会的长执们,能更多分担教会中的行政杂务,包括探访关怀,好让教牧同工能更专心祈祷传道,让会众在每个主日,能听到牧者充分预备、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我也期望:信徒们平日在主的道上定时定量阅读,免得老在属灵的半饥饿状态下生存,只能每个主日去教会补充营养。这种靠吃大餐过活的身体,肯定不会健壮。我当然也期望,既然“崇拜乃是以言语、诗歌来述说神的价值”,可否留给讲员充分的讲道时间?可否让我们这些渴望听道的人,得到扎扎实实的喂养?

        虽然这只是我个人小小的愿望,但是,亲爱的读者,你有同感吗?

注:巴刻(J.I.Packer),《行在神的旨意中》,第146页,福音证主协会,2000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