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雁
本文原刊于《举目》13期
所以在基督里若有什么劝勉,爱心有什么安慰,圣灵有什么交通,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
《腓立比书 》2:1-2
如果用饮品来比喻东西方的文化,那么东方是茶文化,西方则是酒文化。从大陆到美国,经历了一次跨文化,努力使“茶”变成“酒”。如今重归故里,好像“洋酒”装进了紫砂茶壶中。“洋酒”与“茶”的对话沟通方式,引起又一种跨文化的再思。
在美国学习了一种叫“Gut Level”式的沟通方法,也就是人与人推心置腹的相互交流,在绝对坦白、绝对诚实的基础上,彼此分担分享各自的快乐和忧伤。在主里,这实在是一大福分和 享受。所以一到工场上,“洋酒”就想把这种“推心置腹”式的沟通方式介绍到茶文化中,特别是在本地同工中推广运用。
我们有一对一的同工辅 导培训,我负责跟进一位本地姊妹。事先与她说明:你不想与我分享的,可以保留,但凡是分享出来的,必须是真的,否则我们就白费功夫了。她表示赞同。每星期 我们一起分享,一同流泪,一同祷告。足足半年后我才发现她与我分享的,根本不是她真实的内心世界,而是敷衍我的辅导计划!
好几个月“洋 酒”在沉甸甸、黑朦朦的紫砂茶壶里摸索著,头上碰出大包,心里流血,深感挫折。后来在当地看了一次茶道表演发现原来第一次泡的茶是不喝的,用来洗茶,第二 次的也没什么滋味,到第三,第四次泡出来的茶才能品出这茶的真味来。我端著茶杯若有所悟:不是“Gut Level”不对,而是我忽略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历史和政治背景。在这里,从口到心的交流,是一条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洋酒”与“茶”的沟通不能操之过 急,慢慢泡才能出味。
在美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比较透明,好像玻璃杯,里面装什么,能看得见。而中国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常是婉转的。好 像紫砂茶壶,隔着厚厚一层壁,不知道里面装的是普洱还是碧螺春,含蓄得很。举一个例你就能明白:云南产名烟,常见人相互敬烟。只见敬烟的一方抽三支烟露出 烟盒,一支略长,一支稍短,一支仅露出一点点头。接烟的一方就倾身向前,轻轻地用食指把最长的一支烟按回烟盒中,再把最短的那支拔出来夹在手指间。这一番 “接头暗号”叫“洋酒”觉得神秘得很。请教本地朋友,才知道这两人是初次见面。如果接烟的人拿了最长的一支,那表示他是在上的;如果是抽最短的那支,是表 示在下或恭敬。
一切尽在不言中,是国人沟通方式的一个特点。在少数民族风俗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更是有不同寻常的含意,看来以前接受的一些人际沟通的装备在这里显然已不够用了。“洋酒”开始少说话,多观察,唯恐在不经意中,出了“洋相”还伤了同胞的心。
可是圣经上也说“静默有时,言语有时”。一次我去一所农村中学探访我们的学员。校长跑出校门迎接。初次见面,我请问校长尊姓。他回答说:“敝姓苟,苟且偷生 的苟。”看来此时静默并不合宜,我连忙答道:“噢,是一丝不苟的苟。”校长听了,眼角顿时开出了两朵菊花。接下来的合作尽都顺利。
靠着主的恩典,在紫砂茶壶里,“洋酒”与“茶”慢慢溶和起来。你没看见在大陆的工场上有了一种新饮品叫“酒味茶”吗?她有酒的热诚,茶的温和,更有主的馨香之气。来吧!到工场上来,你就能尝到这主恩的新滋味。
作者原住上海,后移居美国,曾在大陆边远地区参加扶贫工作,现在神学院进修。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