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后君
本文原刊于《举目》第8期
井底之蛙
看完《举目》第二期〈福音派的过去和未来〉,我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来美国已经四分之一世纪有多,在信仰的路上随而融入所谓福音派的主流而不自知。近两三年,内视野狭窄,我们夫妇俩心中升起了一个很大的问号:可知道自己恐怕是福音派的井底之蛙吗?
身为福音派基督徒(编注:欲了解何为“福音派”的读者朋友,请参《举目》第二期P.26,〈浅谈基要派与福音派运动〉),我们活在自己的小圈圈里,基本上与 世界隔绝,有着自己的英雄领袖、书刊杂志、影剧音乐、通用语言和学校。这些的总和是一种圈内人才懂、仔细维护、代代相传的宗教文化。福音派没想到自己与周 遭不信基督教的社区深相隔阂,没想到未信福音的人从来没听说过唐崇荣、滕近辉等等大牧师的名字,从来没读过《论坛报》,从来没听过福音广播,从来没买过 《我心旋律》、《赞美之泉》的唱片。
我们曾经和很多基督徒一样,有意无意地限制了自己和不信者的交往,因为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和信的人在 一起。现在教会界的很多活动都体现著这种无形的隔离政策:基督教幼稚园、基督教韵律班、基督教球赛联盟等等。结果,参加教会的人跟社会大环境脱节,与需要 认识神的人失去交集。很多基督徒不喜欢跟抽烟喝酒、说脏话的人一起,要请不信的人到家里来就很紧张(唉,他搞不好拿支烟点起来哪。)结果宁可纠集一班基督 徒,吃饭、打球,天天在一起,却失去了很多传福音的机会。教会里的照章行事只能拿来自娱,不能打入不认识神的大社会。了不起可以传给下一代,别提扩张神的国度。
我们必须冲破自设的藩篱,到普通大众的地界去与他们相会。我相信基督是我们个人传福音的榜样。你看《马太福音》9:10-13, 《马可福音》15:1-7。我们会与现代的“税吏”和“罪人”吃饭吗?我们参加世俗的派对吗?如果我们时间表里排的约会全是基督徒,我们就没有效法耶稣的 榜样。我们当然喜欢跟其他基督徒在一起,毕竟我们信仰相同,价值观相同。然而我们却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不把所关切的限定在一个小圈圈里。
安全地带
我们要反省,到底我们对不信的人有多少关怀,这就是福音派今天的问题:每一个基督徒都赞同传福音,可是很少有人付诸行动,好像传福音的热切之情己经散失了。
假如现在有人请我们在大教会里讲道(现场说不定还有实况转播,全国都可以听见),或者我们有机会面对二十个不信者,可以一个个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你我会选那 一个?如果我们当下第一个反应,是兴奋无比的选择面对那二十个不信者,我想这可以称得上是有传福音的热切之心。不幸的是,这样的热切在福音派圈子里日见消 褪,原因之一是教会已经离群索居,与真实的世界脱节。
如果我们不喜欢别人在我们面前吞云吐雾,饮酒作乐,不喜欢在异教徒重重的包围下,当唯一的基督徒,不喜欢听见粗言粗语,冒犯主名,那最好留在教会小圈子的安全地带。要是偶尔有那么一个人撞进门来,那正好,我们可以一拥而上。
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有感动去爱与接纳,到不信者的地盘与之相见,真的有这般传福音的热切,那么我们就可能成为修筑桥梁的人。你我有这样的热诚吗?愿意了解未信者的内心世界吗?在教会以外与人谈起基督时感到兴奋吗?
这份热切必须带有从神而来的清楚方向感,使我们知道确实是祂的引导。而近年来,神就向我们显明了祂的呼召,催促我们投身于修建桥梁,就是去重建败破的社区, 自己居于其中,因而与人建立互信。我们的使命是提供一个爱与接纳的环境,鼓励人寻求基督,使我们有机会分享、教导圣经的基本真理。
我们实际上就好比是去外国的宣教士。因为我们原本已习惯于蛰居福音派的圈内,现在必须刻意去学习这个大社会的文化,用他们的语言来传讲基督。差传到国外时,我们 都懂这个道理:宣教士先要想办法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然后才传福音。我们不会差派只会英语的宣教士去西班牙语系的国家,那不但不合理,恐怕还有点笨。可是 我们在自己的家中,继续用圈内话向怀疑的、世俗的听众传福音。悲哀的是他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而我们却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外国话。
试试回答现代的人要问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教会里满是心口不一的人?
‧宗教是弱者的柺杖吗?
‧圣经对离婚怎么说?
‧生命何时开始?谁来决定结束?
‧怎能知道上帝活着?
‧痛苦时神在那里?
‧为什么圣经是绝对正确的书?
‧圣经对自杀怎么说?
‧旧约是不是和二十一世纪脱节了?
‧新约里记载的情节是不是牵强附会?
‧神要是掌管万有,那我们何需祷告?
‧耶稣要是今天在世,祂会关心政治吗?
‧巫师、乩童、狐仙,不过好玩,有什么害处?
‧真有撒但及其爪牙吗?
让我们试着来回答这些问题,或许因而受到激励,跨出安全地带,走向未得之地。在黑人与白人之间,墨裔与亚裔之间,富有的与贫穷的之间,学习成为修筑桥梁的 人。《以赛亚书》58:12说:“那些出于你的人,必修造久已荒废之处。你要建立拆毁累代的根基;你必称为补破口的,和重修路径与人居住的。”
作者现住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