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夕阳无限好(凌励立)

本文原刊于《举目》第6期

凌励立

        我退休后来加拿大定居已九年整了。来到加拿大后,生活中大事之一就是订阅杂志,其中有《海外校园》。但是这《海外校园》和其它杂志有些不一样,我不知不觉竟把它看成我在六十多年的校园生活的继续,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

         说来话长。《海外校园》成为我自己的园地,是从我看到两个熟悉的人名开始。我在第38期看到缪进敏的〈拨响心灵的圣乐〉,又在第39期看到唐理明的〈顺理成章的法令〉,这两位作者都是我熟悉又阔别三、四十年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学生,怎么竟在这个《海外校园》里重逢了!

        我激动万分,恨不得立即找到他们。但是他们一个在芬兰,一个在美国,距离这么远,又没有联系地址,我只好写了一篇〈老师在这里拥抱你们〉,投稿到《海外校 园》去找。啊!没有想到,好编辑吕允智替我把他们找到了。又是信,又是电话,都是主内弟兄姐妹,久别重逢,高兴,激动,同感主恩。

       故事还 没有结束。这个联络网随之又一点一点铺开了。起因是我慢慢改变了我原来的看法,不再把《海外校园》看做年轻人的园地,我这退休老人也可以进来参加耕耘嘛! 我是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老人的特点是患“怀旧病”,特别喜欢写回忆录。又因为是老基督徒,一生饱享主恩,回忆过去,就是数算主恩。

        这些文章在《海外校园》发表后,意想不到的是,现居海外的一些早年相识的人,或是早年不相识但知道我所说的事情的人,还有我母校圣约翰大学的校友们,甚至互不相 识的人,都给我来信提供情况,补充不足,相互勉励。还把我的这些文章复印了,带到多伦多和上海给熟人看。我这才意识到,《海外校园》的读者中,中老年还真 不少呢!

        我一生为自己忙忙碌碌,到风烛残年,才把自己在世余下时日,像有残疾的祭物,摆上,做文字事奉。但主还是没有丢弃我,并借着这些主内同道支援我,使我有勇气带病不停写作。

        我不禁要想:这《海外校园》和我过去接触过的杂志,有什么不一样?我在国内也写科研性文章投稿,我也为某些专业杂志审稿。但是作为一个作者,我不接触编辑;作为审稿人,我也不接触作者。

        《海外校园》就是不一样。编辑知道我患癌症,给我来信介绍自己得癌症的情况和蒙恩经过。我手术后无比痛苦,《海外校园》同工们给我寄来早日康复卡,使我感动得 流下热泪。我给从未见过面的编辑们,竟囉囉嗦嗦像朋友一样写信谈起心来。这不一样,就是因为这杂志是主内肢体共同耕耘、相互沟通和共同分享的园地。《海外 校园》也成了我属灵的家园。

        现在《海外校园》办的另一套杂志《举目》问世。“举目”二字在圣经里出现过好多次,有重要意义。但是我最近看 到的一处,给了我很大教益。《马太福音》17章1-8节,写到耶稣带着彼得等人上了高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摩西和以利 亚亦显现,并有云彩遮盖他们,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门徒俯伏在地,极其害怕。耶稣摸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他们 “举目”不见他人,只见耶稣在那里。

        这就使我想到,《海外校园》成立十周年,蒙主恩典,成就很大,成为一份深获读者喜爱的刊物。我喜欢看这份刊物,也愿积极投入写稿作见证。但是做见证不是靠个人才智和经验,不是写一般性文章,不是准备上课讲稿,不是讲故事;不是要讨别人喜欢、夸奖、抬高自己。

        写见证是为带人见到耶稣,而自己先要有活泼的生命,否则写得再多,也是草木禾秸,没有价值。在这纪念《海外校园》十周年之际,我愿以上面一段圣经“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的记述自勉,做一个结好果子的《海外校园》新园丁。

作者来自上海。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中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任妇产科医生。1952-1992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任病理解剖学教授。1993年来加拿大多伦多定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