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惠与真理(临风)

本文原刊于《举目》60期

临风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1:14)

       “恩典”,也可译作“恩惠”,或是“恩慈”,“慈悲”,“赦免”。

马丁路德与墨兰顿

          说到16世纪的马丁路德,我们会由衷地敬佩。区区小民,为了坚持真理,竟敢拗上当时的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威——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前,路德发出豪语,不肯收回对圣经的立场:“我站在这里,别无选择,求上帝帮助我,阿们。”(Here I stand. I can do no other. God help me. Amen.)

          路德是捍卫真理的斗士。因他对真理的勇敢、执著,整个人类历史得以改观。对此,我们耳熟能详。

          不过,路德性情激烈。他勇往直前的斗士作风,如果没有一个充满恩惠、性情温和、善于牵针引线的协助者,改教可能会大受影响。他这位亲密的朋友,也是最得力的同工,就是墨兰顿(Philipp Melanchthon, 1497-1560)。

         墨兰顿也是德国人,哲学教授、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新拉丁语诗人,也是改教运动的大力拥护者。他把路德的神学整理、系统化,并且不厌其烦地为之辩护,并教导 他人,争取受教育者的了解和支持,因此被誉为“德国的老师”。他的神学立场和路德虽然还是有些张力,但是他们彼此始终真心相知、相惜,互补、互谅。

         路德自言:“我生下来就是为了争战,与党派和魔鬼奋斗。因此我的书充满了风暴与争战的味道。我必须挪开残枝朽木,披荆斩棘,像个粗野的山林工人,开辟道路预 备一切。而墨兰顿安静地走着,愉快地耕种、栽植、播种、浇灌,都照着上帝给他的丰富。”因此墨兰顿以“安静的改教家”闻名(注1)。他不是路德那种冲锋陷 阵的领袖,但能协助路德抹平教会中的争端。

          我们可以说,路德的真理加上墨兰顿的恩惠,是一个完美的结合。

          任何信仰都有排它性。信仰越坚定、投入越绝对的人,通常对异议的排斥就越强烈。因为这是“真理”之争,是“大是大非”之争。因着高涨的危机意识,他会去挞伐、贴标签、把异议妖魔化。这种不容忍的态度,可能过分,也许有错,但正是他信仰坚定的表现。
如果只看到路德,看不到墨兰顿,人们很可能只看到了上帝的公义和愤怒,却看不到上帝的恩慈和忍耐。

          况且,路德的神学并非完美,他对圣礼的坚持只带来分裂;他反对犹太人的立场,更是令人不解﹗所以,如果连路德都称不上“真理的化身”,何况其他自认是为真理而战的人呢?

麦德林的梦

          17世纪初期的德国,路德宗与加尔文宗的争论进入高潮。宗教战争和神学争吵,使得德国和欧洲的社会动荡不安。这时,德国有一位名叫麦德林(Peter Meiderlin)的路德宗神学家和牧师,深深体会到神学争论和政治斗争之害,力图把恩惠带入争执。

          麦德林不仅是神学家,而且是“会做梦的人”(注2)──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学家正在研读圣经,忽然,基督出现了,告诫他危险即将到来,要他警 惕。基督消失后,魔鬼以强光出现,宣称自己带着上帝的任务而来。魔鬼说,在这个末世,教会应当保护自己,摆脱所有的异端和变节者的影响。上帝的选民有义务 维护教义,保持真理的纯洁。

          魔鬼宣称,上帝已经赐给他权柄,让他在那些遵守纯正教义的人中,建立新的秩序,成立有最纯正教条的团体。参加的人必须宣誓,用最严格的方式,遵守这些教条。魔鬼向这位神学家伸出手,邀请他为了他自己的灵魂,加入这个战斗性的团体。

          这位神学家神志十分清醒,他决定就此向上帝祷告。不料魔鬼立刻消失,基督再度出现。基督温柔地把这位颤抖的神学家扶起来,用最和蔼的语气安慰他。临走前,基督劝勉他:用简朴和谦卑的心,单单对上帝的话语忠诚。

         梦中的劝勉,给了麦德林灵感,他在1620年写了一本书,《为和平而作的虔诚劝告:致奥斯伯格会议的神学家》(暂译。原书名:A Prayerful Admonition for Peace to the Theologians of the Augsburg Confession)。

         在书中,他认为教会里面有3个“神学上的恶魔”:虚荣自夸、贪婪和争竞。

         他认为,教会路线不同并不是主要的问题,那斗争背后的的态度,才更为有害﹗他宣称,每一个骄傲的神学家都是一个异端者,他的影响绝对与圣经不相符的。

         相对于3个“神学上的恶魔”,他列出了3个“神学上的德行”,那就是:谦卑、知足,以及爱好和平与合一。

         他不是讲求没有原则、没有神学基础的合一与和平。在书里,他写下了千古名言:“在重要的教条上一致;在次要的教条上,给人自由;在一切事上,用爱心对待。” (In Essentials, Unity; in Non-essentials, Liberty; in All Things, Charity.)
这句话有几个重要的意义:

          第一,基督教有重要的教条。这是经过初期教会500年验证、确定的。

          第二,不要在次要的教条上唯我独是,要尊重异己的立场,不要去怀疑别人的动机,不要随便贴标签。

          第三,对任何与我们立场不同的人,都绝不忘记爱心的原则,不只是容忍,且是尊重,是承认自己所知有限。

          可惜麦德林是德国人,他的书在英语世界里没有受到重视。到了17世纪中叶,英国面临英国正教、长老会和独立教会间的严重争执。清教徒牧师巴克斯特 (Richard Baxter),期望彼此攻击的教派找到交集,和平相处。经旁人介绍,他读到了麦德林的书,深为感动,于是把这句名言译成了英文,传诵至今。

          英国正教的神学立场不代表真理,长老会(或改革宗、加尔文派、归正派)也不能垄断真理,其他任何教派(阿米念派、前/后/无/千禧年派)也不是真理的代言 人。既然如此,为何花那么多精神去指正别人、显明自己有理呢?我们应当回到耶稣基督,效法祂。因为,只有祂才是真理与恩典的结合。

结语

          在基督徒之间,对话、批评和辩论,绝对是件好事──我们只有在批评和切磋中,才有进步。但是批评要公允,要有双向的对话,要深入了解对方的立场。

          葛培理牧师、马鞍峰超大型教会的华里克牧师(注3)等,常常成为“正统”人士攻击的标靶。许多攻击者,是颇受人敬仰的福音派牧者、领袖。比如,凡是收听基督 教广播电台的美国人,没有不知道史普罗(R.C. Sproul),麦克亚瑟(John MacArthur),或是美南浸信会神学院的院长莫勒(Al Mohler)的。以莫勒为例,他做事有原则,是挽救美南神学院的大功臣。他却攻击与他同宗的华里克(Rick Warren)﹗

         我个人虽然对华里克非常尊敬,但是对他走的教会路线并不完全接受。可是,除非牵涉关键议题,否则,把精力放在建设性的工作上,不是更有意义吗?

         基督教从来就不是冷酷、定罪、打击、控告的宗教,虽然许多护教者在他们的“路德时刻”,会有那样的冲动。而最能代表基督精神的,还是耶稣基督自己,祂不但充满真理,也充满恩惠──不论对象是被人歧视的撒玛利亚人、被人不齿的税吏,还是现代被人排斥的爱滋病患、吸毒者。

          耶稣大力批评法利赛教门,是因为这牵扯到恩典与真理的关键性问题。然而,耶稣不仅批评,也寻求对话,希望挽回罪人。祂许多精彩的言论、比喻和对真理的澄清,都出现在与法利赛人的对话中。但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那成为肉身的道,让我们都谦卑学习,从祂领受。

         我们也不要误以为,某位“属灵领袖” “拥有真理”,因为,只有耶稣基督才拥有全部的真理,我们不过是那些摸象的瞎子罢了。

注:

1. 请参考《维基百科》有关墨兰顿的记载:“I had to fight with rabble and devils, for which reason my books are very warlike. I am the rough pioneer who must break the road; but Master Philipp comes along softly and gently, sows and waters heartily, since God has richly endowed him with gifts.”

2. 请参考Hans Rollmann1996年7月在Christian Scholars Conference at David Lipscomb University, Nashville, TN的演讲: “In Essentials Unity: The Pre-history of a Restoration Movement Slogan”。

3.参见笔者的《对华里克“目的导向”的争议》。

作者为本刊特约编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