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遗忘的角落(姜洋)

本文原刊于《举目》60期

姜洋

“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壹》3:18)

一、经历

         笔者成为基督徒已有10年了。在2011年,终于第一次外出发放福音小册子。

         我们教会的一位弟兄,来自于南卡罗来纳州的小镇兰卡斯特(Lancaster)。该小镇距离我们近2个小时的车程。据这位弟兄介绍,该小镇上的教会,没有一家在本地有发放福音小册子的事工。

          经过祷告和商议之后,我们教会决定到该小镇去发放福音小册子。发放的对象主要是低收入者,包括老年人,还有以墨西哥人、黑人为主的一些贫困社区。

         我们一行6人,在清晨6:30启程。将近上午9时,来到了兰卡斯特。依据Chris弟兄事先检索好的地图,我们开始发放福音小册子。为了安全和方便考虑,我 们两人一组。按照美国的法律,没有付邮资的邮件是不能放进信箱的,但是可以夹在门上,或者直接送到收信人的手上。从上午9点钟开始,到下午3点钟离开,在 这6个小时期间,我们这样发放了约1000份英文和西班牙文福音小册子。

        与那些远赴重洋的传道相比,我们这次实在是算不了什么。然而对我而言,这绝对是一次不寻常的经历。我记录下感受和反思,愿与弟兄姐妹分享。

二、感受

1. 看到真实的贫穷

         这是笔者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居住在如此简陋,甚至可以说是“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群。

         房屋简陋,设施匮乏,甚至没有路灯。所谓的路,只是因为“走的人多了,而成为了路”。卫生环境极差,垃圾随处可见,气味难闻。

        在这样的社区里,三三两两在屋外或站或坐的居民,看到我们一行人,有的麻木,有的好奇,有的警觉。从他们的目光和脸上,很少能够读出喜悦和朝气。置身这样的环境,你会觉得自己完全是异类,像来自另外一个高度发展的星球。

       他们的境遇,可能有外部原因,也可能是自身的问题所导致。但是,不论原因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需要帮助。

       也许,在许多人眼中,他们并不是可爱的人。然而,在主耶稣的心目中,他们与你我一样,都是主耶稣的宝贝。

       你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献上爱心,让他们知道,在这个以追求自我享受和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中,还是有人愿意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祝福他们,盼望他们得救。

        布道家司布真在《如何保持热心》一文中写道:“不管在什么地方敬拜,都要让自己熟悉那个地方的贫穷、无知、人沉迷酗酒的光景。如果可能,和一位城市宣教士去 到最贫穷的地方,你就要看到那使你震惊的事情,亲眼看到灾病,这要使你迫切向人表明医治的方法。”的确如此。这次事工就唤醒了我沈沉睡的爱心。

2.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在参与这次事工之前,我并没有强烈的意愿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关心一下自己不认识的人。这次意想不到的“走出去”,使我清楚地意识到,以往的各种“理由”,并不是我走不出去的真实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我的内心并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我读过《谁动了我的乳酪》这书,我觉得自己就像书中的小矮人唧唧和哼哼,习惯了自己的舒适的小窝,担心走出小窝后的恐惧和徬徨。 对我而言,家庭和教会就是我小窝,让我感到舒适、没有危机感。

        这次意外的事工,使我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有了崭新的体验。我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不熟悉的人,发放福音小册子、传福音,我感到过不安、不舒服。所以我 把小册子夹在门上后,就希望快速离开,生怕被人发现,不知如何应对。当我意识到自己所做的,是多么有意义时,心就渐渐地平稳下来,有干劲了。

        其实,仔细想想,过去。我们也曾多次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例如,上大学、结婚、出国。就是这些经历,成就了今日的我们。

        近日,笔者读到了一篇题为《基督徒岂可只是一道风景线》的文章。作者鼓励基督徒走出自己的条条框框,不仅仅要听主道,更要行主道。确实,基督徒如果愿意传播基督耶稣的慈爱和大好的福音,就当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为主耶稣做更美好的见证。

3. 学习满足和感恩

          看到那些与垃圾为伍的人,听到寄居在公寓中的老人的长吁短叹,我突然意识到,我是多么的富有﹗我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在干净、友善的社区,还有稳定的收入。可是,我依然对生活不满意,时不时地有怀才不遇之感,觉得还可以生活得更滋润、更潇洒一些。

          也许是生活在安逸中久了,心里的感恩渐渐地麻木了,反倒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世俗观念,占据了我的心灵,支配着我的一言一行。

         这次事工中的所见所闻,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愚昧。我问自己:我的信仰是真实的吗?如果是,为什么我还会抱怨自己着装还不够体面,房子还不够豪华,车子还不够气派呢?

        哈罗德(戴尔‧卡耐基的演讲经纪人。编注)说:我曾经十分沮丧,因为我没有鞋子。可是就在街上,我遇到了没有脚的人。学习满足和感恩,是不容易的,但绝对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这次事工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我会终生不忘。

4. 心与心的互动

         笔者刚开始发小册子的时候,心里有些担心,对于那些人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抵触心理。只把发放小册子作为一项任务,希望尽快完成、离开。

         可是发著发著,我对他们多了一些同情,心底多了一些与他们交谈的冲动。当我递上福音小册子,开始说一些问候的话的时候,出乎我的意料,他们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从他们的脸部表情的转变,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反应。无论是不懂英文的墨西哥人,还是在路边闲逛的黑人,他们对于友善的举动和善意的邀请,都回报以友善。这使得我与他们的距离拉近了。

         我更意识到,发放小册子是一个心与心交流的过程。要想帮助对方,首先要用心去接近对方,用真诚去打动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心灵是相通的”,这句话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

        有几个场景很值得我回味:

          其一,一位黑人朋友正在割草。当我们把福音小册子送到他手中后,他一边割草,一边读小册子,还不时向我们招手。

         其二,我把小册子夹在一扇房门上,正准备离开时,注意到门前的摇椅上放著一本摊开的圣经。此时门开了,一位老人家走出来,拾起掉在地上的小册子,看了一眼,然后面带微笑地对我说:“谢谢你,愿上帝祝福你们(Thank you, God bless you)﹗”

        当我看到这些,我意识到,关心别人是一件喜乐的事。我们做基督徒分内之事,不图名,不图利,无私心杂念,内心就会充满喜乐和平安。原本,我们在每日的世俗诱惑中挣扎,现在能够享受这样的自由和解脱,难道不是幸事吗?

5. 把握机会最重要

          在发放福音小册子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个小城教堂林立。可是,笔者与当地一些居民谈话后却发现,本地没有任何一家教会做过类似的事工。这也验证了我们教会中那位弟兄的话,证明了我们这次的决定是正确的、必要的。

          当地为什么没有类似的事工,笔者有些不解。也许是教会的事工方向决定的吧?我们没有必要深究。然而,就实地观察,这些地区基督信仰的传播的确很匮乏,而居住 在这些地区的人,对于福音、对于善意的帮助却非常渴望。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福音工场,给我们进一步的事工提供了机会──无论我们在这里的事工是“雪中送 炭”,还是“锦上添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荣神益人”的机会,尽基督徒的本分。

6. 勤恳、认真的态度

         我们一行6人,除我之外,都是美国人。他们勤恳、认真的态度,着实让我吃惊不小。

         在兰卡斯特的6个小时,我们6个人,共喝掉了48瓶矿泉水。为了节省时间,走访更多的人,大家都是在车上吃自备的简易午餐。在这6个小时中间,他们不放弃任 何传福音的机会。见到路上有行人,他们也会停下车,走过去,递上一份福音小册子,献上一句问候。从这种积极的行为中,我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传福音的强烈渴望。

         有几位弟兄,都是挺著美国式的将军肚。在烈日下行走,真的是一种煎熬。但是,他们丝毫没有偷懒,更没有抱怨。他们带着真诚的微笑,不停地走动、发放小册子。

         他们对于传福音的执著,让我敬佩。愿意在周末出来,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做如此的体力活,首先就反映出热心服事的态度,也是有爱心的体现。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见证了基督信仰的真实和美善。

三、反思

1.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我刚刚加入这个教会没有多久,不太熟悉这个教会的具体事工。对于这次事工,我有一些疑问:这次事工或者说这类事工的目的是什么? 仅仅为了发几本小册子吗? 我们到底能为这些人做什么具体的事情、提供什么具体的帮助?后续工作如何开展?

         在去兰卡斯特的路上,我与牧师简单地聊了一下这次事工的目的和后续跟进。牧师也没有很明确的计划,没有思考过后续工作。如果真的有人打电话来寻求帮助,我们该怎么办?仅凭我们教会现有的人力、物力,根本没有能力常常驱车近2个小时,为人提供帮助、传讲福音。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详尽的计划,当实际问题出现时,我们会手忙脚乱,甚至好心帮倒忙。当然,我们也不太可能制定出一个完美、详尽的计 划,处处考虑周全,不过一定要有整体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我们可能做什么,谁来做、如何做。但愿我们有更多的反思,有更多、更有意义的作为。

2. 联合事工,事半功倍

          这次事工,是我们教会的独立行动,没有其他教会或福音机构参与,包括当地福音机构。在开车寻找发放小册子的地点的过程中,因为不熟悉当地的路线,我们走了很多的冤枉路,浪费了很多时间。

          就我们这次事工本身而言,动机是纯正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计划并不很周密。从有效性的角度考虑,如果能够联合当地志同道合的教会或福音机构,一同事工,是 更明智之举,既增加了可行性、持续性,也可使跟进事工成为可能。而且我们所携带的福音小册子,也会更有针对性,传福音的效果会更好。

          题外话,就笔者观察和了解,笔者所在地的教会似乎不太热衷于联合其他教会,一同事工。曾听说,有的教会担心别的教会“抢人”。原因究竟如何,笔者不得而知,也就不妄加臆断了。

3. 拯救灵魂,关心生活

         这次事工,只是发放福音小册子。笔者认为,以后还可以发放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这并不是奢求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而是要借助这些物资,传达关爱,使他们感受到,主耶稣不仅仅关心他们的灵魂,也关心他们的生活;希望他们知道,在上帝眼中,他们不是弃儿,而是宝贝。

         祂不要我们像伪善者一样,只会对受伤的人说:“你平平安安地去吧﹗”祂希望我们像好撒玛利亚人一样,向流血倒地的人伸出援手﹗

         在关心和帮助人的时候,我们也要小心,不要有功利倾向──我帮助你,就是希望你能成为基督徒,否则就没有必要帮你。

         记得几年前,在一个福音营的分组讨论中,我们几个年轻的基督徒,因为迫切希望那几位慕道友决志信主,就不断敦促他们。见到他们没有任何反应,我们有些急了, 展开了车轮战:“你们听了这么长时间的信息了,怎么还不信主呢?”“你们也看见了,我们基督徒一直多么热心的帮助你们﹗基督信仰这么好,你们怎么还不相信 呢?”

         在我们的狂轰滥炸下,一位女慕道友终于承受不住了,号啕大哭。我们几个基督徒一下子不知所措。现场十分尴尬。

         那次经历使我认识到,基督徒要做好事、帮助别人,一定要出于真诚和纯粹的爱心,不要有任何附加的或隐含的条件,不可要求回报。特别是,不可以功利之心,把爱当 成工具,把帮助别人当作传福音的手段,要求对方以接受基督信仰作为回报。否则,不仅基督徒自己会失望,福音朋友也会怀疑基督徒的品质,甚至否定基督信仰。

4. 有爱心,更要有行动

         “我会为你的困难祷告的﹗”这是我们基督徒对于有需要的人的常见回答。当然,为有需要的人祷告是必须的,但是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笔者曾读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热心的富人,常在家中举行家庭礼拜,带家人读圣经、祷告。有一次,他情词迫切地祈求上帝,照顾他不幸的邻居,免于挨饿受冻。他祷告完,站起来的时候,他的小女儿对他说:“爸爸﹗用不着祈求上帝帮忙啊﹗”“哦,为什么?”“你就可以帮助她们,让他们不必挨饿受冻啊﹗”

          小孩子的纯真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这些所谓敬虔基督徒的虚伪的一面。

          爱心和行动,是互相促进的。以我为例,我注意到,当我自己看见有人需要帮助,而我却只给予口头上的安慰,并无实际行动时,我那颗所谓的爱心就会慢慢冷淡,到 后来甚至连句安慰的话都懒得说了。而当我积极地帮助有需要的人,我的爱心也会更加丰富,我会更主动,甚至帮助别人成为一种本能。

          不难看出,如果不去帮助别人,爱心就形成不了,也就享受不到帮助人的快乐。没有了爱心,自然也不会真心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结语

          笔者并不是说,基督徒只有走出去,才算真正传福音。只要你真心愿意服事,并且有实际的行动,那么不论你是在教会中,还是在家庭里,抑或在职场上,都能荣神益人。你的行为,若是出自真诚的目的和生命自然的流露,你所做的美好见证,大家都看得到。

          一位牧者说得好:“基督徒若没有实力与内涵,再好的方法也无法将福音有效并持续地传扬出去。唯有在日常生活中,很踏实地遵行圣经真理,活出基督的信仰,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让教会兴旺的方法。”话语简单明了,其中的意境却值得我们咀嚼、回味。

作者来自辽宁,现居美国北卡州,从事脑功能方面的研究工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