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篇

  • 对“国产”的执著——日本的自我认同与宣教(晋达)2024.05.13

    对“国产”的执著——日本的自我认同与宣教(晋达)2024.05.13

    在过去几十年,对于中国大陆背景的人来说,每当看到“国产”二字时,心中不免会多一分疑虑,毕竟“国产”大大小小的问题早已见怪不怪。即使现今,“中国制造”的高科技产品遍布全球,大概也很难见到有谁会像日本人一样,在生活中尽最大可能地使用他们的“国产”品,并且对“国产”的信任和认同,远超过对其他国家的产品。 阅读全文

  • 巨星泰勒丝与自我缺稀的时代(王敏俐)2024.05.06

    巨星泰勒丝与自我缺稀的时代(王敏俐)2024.05.06

    泰勒丝魔法 这几年,“泰勒丝经济学”一跃成为美国各大名校之间的显学,许多教授把美国歌手泰勒丝的创作做为文本在课堂中探讨,以泰勒丝在文化与经济层面所创下的惊人影响力来思考她在流行文化中所掀起的风潮与意义。 阅读全文

  • 重塑预期,管理情绪 (杨坚)2024.05.01

    重塑预期,管理情绪 (杨坚)2024.05.01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5.01 杨坚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对人的情绪影响都很大。 圣经上说:“好信息,使骨滋润”(《箴》15:30),“有好消息从远方来,就如拿凉水给口渴的人喝”(《箴》25:25),都表明好消息会带来好的情绪感受。同样地,坏消息自然会带来糟糕的情绪感受:“人心忧虑,屈而不伸”(《箴》 12:25)。 有意思的是,不仅世间智慧告诉我们,人的预期会对情绪、感受起显著作用,耶稣基督的生平和圣经的经文,更早已蕴含这样的智慧。 下调今世的预期 美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例如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在发布日,对股票市场走势有显著影响。它们或被认为是好消息,导致市场上涨;或被认为是坏消息,导致市场下跌。 而这些指数到底算好还是算坏,端看该指数是否符合市场的共识预期。如果指数本身不错,但仍差于市场的预期,那就算是令人沮丧的坏消息。相反,如果指数虽不佳,却好于预期,市场会认为这是令人愉快的好消息。 可见,金融市场如何决定消息好坏,由此产生怎样的市场情绪感受,“预期”是非常重要的! 投资界智者查理•芒格,把这个道理,推广到人生哲学。他对生活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时代里的年轻人说:“我最好的建议是……降低你的预期, 你(人生)会更幸福。”(注1) 英国《金融时报》以标题的形式,把这个建议称为“查理•芒格认为的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Charlie Munger: lower your expectations)。 有意思的是,芒格认为的“福音”虽不是真福音,圣经的真福音确实也早已蕴含了类似的道理,并由“福音的起头”耶稣体现出来(参《可》1:1)。 圣经记载(参《路》2:10-12),耶稣从所在的至高荣耀的天上,降卑生在又臭又嘈杂的客栈马槽里。祂不仅安然自若地出生在卑微之处,并且在世过了简朴的一生。 耶稣这种极致的“自己卑微”,从人的角度看,就体现了祂主动的巨大的当前预期下调。如圣经写的:“(耶稣)祂本有上帝的形象……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 (参《腓》2:6-8)。 耶稣降卑所展现的主动下调当前预期,极大地帮助我这个原本相当骄傲的人,去应对生活中不顺己意,甚至明显不公的情形——那都是让我糟心、窝火、情绪不好的事情。 有些事情很小。比如,我和本学院教授和工作人员参加全校活动。其中唯有我一个是华人,更是唯一担任系主任的。活动结束后,其他所有人都领到学校提供的午餐票,我却一直无人理睬——即便我和另一个同事,特意去和负责活动的人说明了情况。 我本能地感到被歧视的难受! 有的事就更大些。多年前,为了成立一个重要的研究中心,我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帮助学院成功获得巨额捐款,学院领导因而应许给我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职位,还让我继续设计此中心的发展蓝图。 结果,这个职位和我的发展计划,以及其他成果,被全盘转让给与领导关系密切、但没有多少相关专长的同事! 遇到这些事情,我真的是只有靠着思想耶稣在世上时如何忍受种种不公,才能迅速地调低自己的当前预期,尽快恢复心平气和。即便有时不能完全想开,至少我能先忍下那口气,不过于受糟糕情绪的影响,直到上帝引领我,化解所有心结。 乐观的未来预期 美国的金融市场,不仅与预期相比较,判断消息的好坏,而且也高度关注美联储的“前瞻指引”,即对未来利率可能走势的表述。 换句话说,利率的未来预期,也对金融市场起显著影响。 圣经清晰地揭示,乐观的未来预期,就是基督里拥有的荣耀盼望,能够让有属天智慧的人,不再局限于当前预期和实际发生的,而是能够超越当前的困境,和由此而来的糟糕情绪,活出不同的生活。 再以耶稣为例:“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来》 12:2)。 “那摆在前面的喜乐”,是耶稣离世才发生的,从人的角度看,这就是乐观的未来预期。 “十字架的苦难”和“羞辱”,则是耶稣当时就要承受的。 尽管耶稣早已知晓,并准备好上十字架,但真正要发生时,祂依然面临巨大的试探。在客西马尼园,“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如大血点滴在地上”(参《路》22:44)。 然而,为遵循天父的旨意, “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 耶稣“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   同样地,敬虔的基督徒,“都是存著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来》11:13)。借着信心,这些人拥抱乐观的未来预期,并“欢喜迎接”, 因为这是上帝“所应许的”赏赐和荣耀。虽然他们仍生活“在世上”,“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但仅仅是“从远处望见”,就让他们在今世的生活不同。 我认识几位弟兄姐妹,有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痛苦。为什么基督徒还要经历这些痛苦呢?按照宗教改革先驱约翰·加尔文的看法,上帝其实并没有应许每个基督徒,能得到今世的种种幸福。上帝这样做的理由,恰恰是为了让基督徒能够更好地定睛于永恒。 加尔文在《基督徒生活手册》中,如此写道:“总之,我们整个的人都为物质的引诱所迷惑,只知道寻求世界的幸福。为对抗这种邪恶,上帝以苦难继续不断地使祂的儿女知道,现世生活是空虚的。”(注2) 这些苦难包括,“为使人们不致过分沉浸于享乐的婚姻生活,祂或使他们因配偶不良而感痛苦,或使他们因子孙不肖而自觉卑下,或因子嗣缺乏或夭折而悲痛。”(同注2) 清教徒领袖理查·巴克斯特,在《圣徒永恒的安息》中持有类似观点,并特别指出,基督徒不应该错误地认为,在世上的生活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安息。 加尔文的话提醒基督徒,在沮丧时,不仅要下调对婚姻和生活幸福的当前预期,不要怨天尤人,更要有意识地去思想永恒中,美好的未来预期。 我切身体会到,这会有效地带来情绪上很大的宽慰,让人不再那么难受。 很不完美的我们,必须更努力,去克服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自身的软弱不足。上帝很大可能会,但也有可能不会,让我们的婚姻和家庭更幸福美满。最重要的是,既然存著未来的盼望,我们就不应该让今世的挫折、失望,过分影响自己的情绪,将自己击倒。 错误的预期模式 在形成预期时,正确的思维模式很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尽可能避免形成严重的预期错误、情绪上受到不必要的困扰。 我们有许多思维的误区。以一个最常见的线性思维模式为例:当人一段时间内,生活比较平顺,线性思维模式就会引人形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应该也会好”的预期。很多人基于这样不切实际的乐观预期,做出错误的影响长期生活的决定。待到生活的风浪突然袭来,就惊恐不已,情绪跌到谷底。 其实,圣经早就明言:“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伯》5:7)。查理•芒格持有类似的观点:“降低你的预期,也就是让你的预期更符合现实。”(注3) 另一方面,当人最近遇到公司裁员等坏消息,线性思维模式会让很多人不由自主地预测,后面要发生的事情八成也是糟糕的。不少人甚至极端地认为,这辈子估计没有什么翻身的机会了。这种绝望的情绪,常常可能让人不堪重负,以致崩溃。 在现实世界中,尽管线性思维模式在短期和局部范围内,是有一定证据支持的,但查理•芒格以他的投资经验证实,非线性思维模式,才是更符合世界运行规律的正确思维方法。 更重要的是,按照“讲道王子“司布真的解释,上帝作为世界的创造者和护理者,祂恩典的工作方式,更清楚地表明了非线性思维模式的普适性。… 阅读全文

  • 从福音书看赋权与限权:与耶稣走向金字塔底端(欧雨虹)2024.04.27

    从福音书看赋权与限权:与耶稣走向金字塔底端(欧雨虹)2024.04.27

    这时代的网络,带来了发言权的扁平化——不是只有专家、官员,有权力公开发表言论。任何人,不分社会地位、学历,都同样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 阅读全文

  • 从摩西五经看赋权与限权(欧雨虹)2024.04.22

    从摩西五经看赋权与限权(欧雨虹)2024.04.22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4.04.22 欧雨虹 “扁平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新潮流。扁平化的目的,是打破金字塔状的阶层结构,减少层级,并让权力向下流动(注1)。 这几年的疫情,迫使教会的牧养权力,不再集中于少数的教牧人员,而是流向各个小组。有些教会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变化与限制,开始尝试扁平化教会结构。 然而在任何结构中,仍都容易出现权力往上集中和被滥用的趋向。就算教会扁平化,权力流向小组,但小组长还是可以集权并滥用这个权力。打破了旧的金字塔,但新的金字塔又不断形成。 圣经中的赋权与限权 权力是个很复杂的议题,涉及到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本文没办法探讨每个层面,只欲抛砖引玉,从圣经神学的角度,浅谈权力的分配与运用。目的不是要提供一个“符合圣经的权力架构”(注2),而是观察圣经如何在不同权力架构中,赋予权力与限制权力,让圣经的描述,塑造我们对于权力的想像。 《创世记》里,“神的形象”是一个赋有权力的身份。上帝赋权给人,让他们治理受造界(参《创》1:26-28)。放在古近东的处境来看,《创世记》的描述,颠覆了古近东对于权力分配的想像。 旧约学者指出,古近东的君王被视为神的代表,被赋权治理人民(注3)。古巴比伦的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中,人被创造是为了服事诸神。既然君王是神的代表,人民理所当然要服事君王。这让金字塔状的社会阶级有了正当性,确保了君王在金字塔顶端、万人之上的地位。 在这样的处境下,《创世记》却形容人类有“上帝的形象”,很令人震惊。当所有人类都拥有“上帝的形象”这个身份、地位时,治理的权力不是集中在一人,而是交予人类,男女共同治理。 权力的共用是一种限权。《创世记》划分的阶层,不是神明、君王、人民,而是上帝、人类。在上帝原本创造的世界里,人人平等。《创世记》对于人的形容,扁平化了金字塔式的社会阶级。 相较于古巴比伦的史诗,《创世记》说,上帝创造人并不是因为祂需要被服事,而是因为祂要赐福给人(参《创》1:28-29)。作为上帝的代表,人也不是要被他人服事,而是要成为上帝祝福的管道,把上帝的祝福带给整个受造界(注4)。 《创世记》第2章描述,人行使治理权的方式,不是主宰与利用,而是耕耘与看守 (参《创》2:15),与上帝合作,使土地更繁荣、美好。 权力的扭曲与滥用 这个美好的景象,却因罪恶而破坏了。人被创造,是要共同治理和管理受造界,但罪的影响让人滥用权力,主宰、管辖其他人。男女共同治理的愿景被罪扭曲了:上帝说,丈夫会管辖妻子 (参《创》3:16)。 《创世记》接着记载,人用暴力压迫其他人,兄弟互相残杀 (参《创》4:8)。到了《创世记》的尾声,我们看到的是,埃及法老在万人之上,所有的地都归他,全埃及是他的奴隶 (参《创》47:20-21)。罪的影响,让人离上帝原本的创造越来越远,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顶端的人滥用权力,底层的人被剥夺权力。 律法中的限权与赋权 当上帝带以色列人出埃及、脱离奴隶的生活之后,祂给予他们全体“君尊的祭司”(参《出》19:6) 这个新身份,让他们可以重拾上帝在创世之初,给予人的尊贵。上帝还给予以色列律法,让他们与埃及等世俗社会有别。不一样的社会,需要不一样的君王。 首先,这个君王并不是必要的。 《申命记》描述, 以色列若说:“我要立王治理我,像四围的国一样”,那他们要立上帝所拣选的人为王 (参《申》17:14-15)。立王是为了满足以色列人的愿望。 其次,律法设了限制,防止君王集中权力。 如: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军力)、多立妃嫔(政治力)、多积金银(财力)。并强调君王与子民的关系,是“弟兄”,并不高人一等,不可心高气傲 (参《申》17:15-20)。君王不可以用自己的身份,为自己加强权力。 最后,君王主要的职责是要抄录、诵读、谨守律法,成为百姓的榜样。 上帝的律法,扁平化了君王与子民的差距。他们是伙伴,一同实行上帝律法。唯一的差别是,君王要成为百姓的榜样(注5)。上帝没有给君王任何特殊权力,而是要他活出律法中的公义与慈爱,让百姓自愿效仿,用生命为榜样施展对百姓的影响力。 以色列的君王,与埃及的法老截然不同。 上帝的律法,除了限制君王的权力与地位,也设定制度,防止社会底层的固化。律法规定,每7年为豁免年,以色列子民要免除同胞的债务,并释放卖身为奴的同胞(以色列人) (参《申》15:1-2,12-15)每50年一次的禧年,则要归还土地(参《利》 25:10),让每个人都可以重新开始,而不是困在社会底层,永不能翻身。 在每个群体中,都有种种因素,驱使权力往上集中,形成金字塔。然而上帝的律法,限制权力,防止权力集中。 可惜以色列人并没有遵守。 旧约的历史书让我们看见,以色列的君王与其他国的君王一样,滥用权力:为了自己的权力和财富,让百姓负重轭、做苦工 (参《王上》 12:4)。先知书则批评以色列的君王和领袖只顾自己,不但不牧养羊群,还用暴力,严厉辖制他们(参《结》34:2-4)。上帝的愿景,与以色列的实况,有极大的差别。 对现今教会的启发 上帝在创造与律法中的赋权与限权,对现今教会有什么启发呢? 圣经让我们知道,权力滥用不是新事,从罪恶开始扭曲上帝的美好创造时,就已经开始了。摩西五经对权力的态度是谨慎的,今天的教会也需要思考,如何预防权力的集中与滥用。 这时代的网络,让教会的各种权力滥用(挪用公款、性暴力、属灵霸凌、隐瞒丑闻),有更多的暴露,甚至让人对教会失望。当年轻一代对权力,特别是组织的权力,失去信任时(注6),教会领袖当如何回应与牧养? ×第一,诚实面对落差 教会领袖可以一方面讲述,圣经中上帝对权力分配与运用的愿景,一方面坦承现今教会未曾达到上帝的期许。这些落差并不需要掩盖,也掩盖不住,越掩盖只会越让人失去信任。认真面对这些落差,反而让人看到教会的诚实与勇气。 直视这些落差,必然带来沮丧、难过、愤怒的情绪。这些情绪,代表我们对上帝的愿景是在乎的,不是无感的。这些情绪不是洪水猛兽,需要压制。这些情绪能量,可以成为教会反思、悔改、改变的动力。 教会领袖可以带领会众,聆听并接纳彼此的情绪,让会众感受到,他们在这些情绪中不是孤单的。教会领袖也可以用圣经里的哀歌,带领会众面对“愿景”与“实况”的落差(注7),让他们的情绪成为他们来到上帝面前的动力。 ×第二,设立限权与赋权的机制 在一个对权力失去信任的时代,如果教会领袖设立限权与赋权的制度,让会众知道,教会有意防止权力的集中与滥用,可以帮助会众重建信任。 不同组织结构,有不同限权与赋权的方式。限权的方式可能是由团队领导,不把权力集中在一人,或是主动愿意接受问责,定期检视组织体制与决策机制。 赋权的方式可能是让领导团队更多元,让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声音(女性、儿童、青少年、身心障碍者),更多被听见和看重…… 在各种权力架构中,我们都可以发挥创意的思考,抵抗权力往上集中的倾向,让权力可以往下流动,不让权力差距越变越大。 注: 1. 扁平化理论 – MBA智库百科 (mbalib.com)。 2. 董家骅牧师提出,各种权力架构都有把权力来源偶像化的危险。《另类权力逻辑》 (董家骅)2017.06.19 – OC举目网站… 阅读全文

  • 大象何苦席地而坐(傲洁)2024.04.20

    大象何苦席地而坐(傲洁)2024.04.20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4.20 傲洁 走头无路 2018年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的大陆电影《大象席地而坐》,讲述了中国河北省石家庄一个旧社区里,4位陷入人生困境的底层小人物寻找心灵救赎的故事。 这部长达4小时的电影,只发生在一天之内。片中走头无路的4个人,不约而同地前赴内蒙古满洲里的动物园,去看一只镇日席地而坐的大象。 体重达3000到5000公斤之间的成年大象,平均每天休息2小时,大部份时间是站着睡,每3到4天才会躺下来睡一次,以免惊人的体重压伤身躯内的器官。当大象迫不得已席地而坐,可能是内里已经碎裂了。 圣经《列王纪上》,记载过一个“大象席地而坐”的绝望光景: 神人以利亚在迦密山上经历天降焚火的神蹟,战胜了巴力先知,却因王后耶洗别的追杀,仓皇逃命到犹大的别是巴。他心里的大象,就在那里的一棵罗腾树下席地而坐。他向上帝求死,然后睡着。 慈爱的天父为他预备水和饼,他吃了,但又不敌心头重压,仍然躺下。上帝再派使者对他说:“起来吃吧!因为你当走的路甚远。”(《王上》19:7)以利亚就起来吃喝,恢复体力,走了四十昼夜,到了何烈山,与上帝面对面…… 我们会不会像先知以利亚一样?我们心房的大象,会否也有席地而坐的一天?也许会。所幸至高上帝从不轻忽被压碎的心灵,祂必为我们预备水和饼,让我们重新站起。 《大象席地而坐》全片长3:54:05 群组力量 动物园里的大象看似温驯可爱,被激怒时却很危险,尖尖的象牙和长长的象鼻,会变成对付敌人的利器。那么,心房的大象吞下过多负面感受,不胜负荷,在里面地动天摇、不停咆哮,岂不一样危险吗? 大象是群居性很强的动物,一个象群可以由4到100头象,组成终生牢固的关系,而且彼此保护。 而人们心里的大象,也不是孤单的。以我为例,当负面情感汹涌澎湃、不能自救时,我会拿起手机,向可信任的基督徒群组,发出求救讯号。随即会收到或长或短的祷告讯息,以及许多温柔安慰。渐渐地,我里头毛躁的大象开始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地踱步,甚至停下来站住,小睡片刻。 网络时代中,神国儿女无国界地招聚在一起,组成一个一个可以即时互动的群组。关系紧密的属灵群组,就似一个小型象群,群内成员互信互爱、彼此守护、相互代祷扶持。 我有几个安全可靠的姐妹群组,经常收容我的垃圾情绪。姐妹们会以同理心安慰我,抚平我里头时而躁乱、时而抑郁的古怪大象。同样,我也接收姐妹们的负能量,抛出圣经话语,安定她们焦躁中的大象。 靠着代祷守望,群里的象鼻子成了灭火管,相互扑灭乌烟瘴气。几年下来,上帝赐下基督耶稣里出人意外的平安,护卫着我们的心,击溃所有的负能量波浪。 拉起大象 天父非常人性化地对待以利亚里头坐着不动的大象。这种人性化,在道成肉身的主基督身上显彰无遗。耶稣在烈日下的井边等候撒马利亚妇人,解开她的心结。祂也抬头呼唤:“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路》19:5)使税吏长改过自新。 祂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祂不只说给井旁妇人和矮子撒该,也说给普天下的人听。 为何耶稣的话能深入人心,穿过2000多年,仍蕴含翻转生命的大能? 我们的主耶稣饱历人世忧患,明白人性的脆弱。祂聆听每一声痛苦的呐喊,也肯陪伴迷茫心灵一起面对困局。祂并不因为自己是神,而高高在上。祂是极其“人性化”的生命之主,祂口中的道,句句显明在肉身上。 躁动不安的人心里,多少只无助的大象镇日席地而坐?人们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教条式的人生大道理,而是被恩慈地对待,就像耶稣对待井旁妇人和财主撒该——人是在被理解、包容和体谅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生命的。 7年前,我先生因职业生涯停滞不前而精神颓靡,里头的大象沮丧地席地而坐了好长一段日子。家里弥漫着碎裂的气味,连我心房的大象也被压垮,瘫在地上。是上帝用重新写作的呼唤把我拉起来,随着一篇篇信仰文章的完成及刊出,我的大象慢慢撑起了发酸的腿,重新站直。 当先生看见我的大象稳稳站起来,他幡然醒悟:上帝的带领不早也不晚,永远恰到时候!因此,纵然困境依旧,他的大象也跟着站起来了——有主一路相伴、引导,大象何需无力踞坐呢? 适可而止  保罗提醒我们:“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意思是:我们可以有负面情绪,但要适可而止。如何让心房的大象稳站休眠状态,不随便发狂咆哮?我的秘诀是:仰赖圣灵保惠师,帮助我结出“节制”的果子。 当我将苦水垃圾疯狂地往群组乱吐乱丢、欲罢不能之际,成熟的姐妹会马上请我说出3件感恩事项,借此扑灭我万马奔腾的负能量。天长日久,当我心房的大象开始狂啸时,我的内心深处会升起一股力量,帮我按停快要泛滥的负面情绪。这是内住的圣灵为我结出的节制果。 节制,是我迈向健康人生的推手:养成简约而规律的生活作息,建立不间断的书写日常,并靠着运行在心里的大力,为负面情绪适时“踩煞车”,不让大象的吼声堵住文思,阻碍写作。 归回童心 去年返台,请教ChatGPT:“我有位24岁、发展迟缓的儿子,可以带他到哪里走走呢?” ChatGPT回答:“动物园。”我心想:“好幼稚!”直接问儿子,不料他回我:“动物园。”我们就到台北市立动物园去。 这个门票低廉的都会型动物园非常大,来自热带雨林、非洲、沙漠、澳洲、温带和台湾本土的动物,应有尽有。比我高大的儿子童心未泯,看见每种动物都笑呵呵,手机一直拍不完。 由于天热,好些动物躲在树丛里睡觉。儿子细心观察,把动物通通找出来,逐一指给我看。旁人大赞他:“好聪明啊!” 我注视儿子天真的圆脸蛋,知道他内里也藏了一只会咆哮的大象。幸而他单纯,负面情绪不会在他心里滞留太久。他心中其实是有一头特大号的小象,只要主人的需求被满足,自会乖乖进入休眠状态。 母子俩逛了一整天动物园。我拾回童心,赞叹天父的创造奇妙,明白何以耶稣强调:“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马太福音》18:3)孩童的心更能发现受造界的美好。 3名成年子女,如今只剩这个儿子陪在我身边,恰似天父专程留给我的礼物,提醒我要“永保童心”。 而无形的大象,寄居人心房,催逼世人去寻找心灵的救赎。我们可以骑上象背,让这庞然巨兽搧著大耳朵、往高处伸长鼻子,稳步返回首个动物园——伊甸园,重新栖身在天父的保护里,享受心灵的安息。 此刻,我的大象置身象群返家的路上,沿途浩浩荡荡,并不寂寞。 作者毕业于神学院,参与大陆及台湾本土宣教事工。曾任基督教报社主编。现居英国,为自由撰稿人。 阅读全文

  • 一个只有“自己人”的世界——看电影《利益区域》(陆加)2024.04.15

    一个只有“自己人”的世界——看电影《利益区域》(陆加)2024.04.15

    一个明亮的早晨,两个儿子把爸爸的眼睛蒙起来,兴致勃勃地领他走出屋子。哥俩领着爸爸走到别墅侧院的花园里,然后打开他的遮眼布;同时,妈妈带着另外3个孩子冲着他喊:“生日快乐,爸爸!” 阅读全文

  • 我渴望复兴——需要,却无法制造(王唯权)2024.04.10

    我渴望复兴——需要,却无法制造(王唯权)2024.04.10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4.10 王唯权 一 如同乘风在空中盘旋的风筝才是最美的,我的心也常向往著那被上帝同在所充满的教会。那将是何等的美——教会要“成为她自己”( “becomes itself”,注1),这是她本该有的荣美和圣洁容貌,并借此为她的良人作见证。 C.S. 鲁益师说:“我相信基督教,就如我相信太阳升起。非仅因为我看见了太阳,而是借着阳光,我看见了其他一切。”(注2)对鲁益师而言,基督教信仰照亮且充实了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注3)。同样的,基督之光使我看见了世界的匮乏,以及复兴可能带来的丰盛和满足。 我渴望“复兴”,并非因为我担忧基督教在人的眼里显得平淡无奇,而是因为看见太阳已经升起,世上仍尚有许多幽暗与寒冷之处,亟须照耀和温暖。教会外是如此,教会内亦是如此。 在我看来,没有人能制造“复兴”。然而,也没有人能说,我们不需要它。 二 基督徒将彼此间的联系,称作为“团契”。在希腊文学里,这个词汇常用来描述夫妻的联合,因为“团契”是“紧密关系,涉及共同利益和分享”(注4)。 在“团契”中,信徒因回应福音的呼召,成为互助互惠、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除了连结于相同的信仰,在此绵密交织的关系里,信徒也通过“擘饼”,确认和提醒自己所拥有的新身份,以及所归属的新群体(参《徒》2:42-47)。他们不再用种族、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来界定自己。取而代之的,是“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的新认同(参《加》3:26-28)。 然而,如此密切、美好的互动关系,也会为信徒带来困扰。互动日益增多,彼此的认识逐渐加深,自然能够看到对方的缺点,进而产生摩擦和冲突。 为了缓解张力,信徒往往采取两种举措——要么“规避”,逃离团契的生活;要么“伪装”,戴上敬虔的面具。极端的情形是:一批批受伤的信徒离开教会,也有一群群的信徒,为了教会表面上的融洽,学会了虚情假意。 我渴望“复兴”,并非因为我不相信圣经的充足性、忠实传讲圣道和教会治理的重要性,抑或奉耶稣之名祷告的有效性。事实上,教会对“复兴”的渴望,不该替代上述的信念和实践。然而,在牧会中,有许多的问题,如信徒间的猜忌、苦毒、鄙视、论断、不饶恕、不信任和假冒为善等,都无法单纯靠外在的劝戒和纪律,彻底解决。 我们知道,是圣灵使人成圣。而复兴,作为圣灵在“基督教会生活中的一段不寻常之祝福和活动的时期”(注5),往往能为人心提供所需的救命氧气,为个人和群体带来显著、真实且深切的转变。 没有人能制造“复兴”。然而,也没有人能说,我们不需要它。 三 戈登・康威尔(Gordon Conwell)神学院的教会史学者洛夫莱斯(Richard Lovelace)指出:许多基督徒虽在理论上知道,自己已经因信称义,与上帝和好,“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仍然)依靠自身的成圣来换取称义……他们从自己的诚意、过往的归信经历、近期的宗教表现,或相对减少的故意不顺服中,寻求与上帝和解的确信。”(注6) 换言之,许多信徒虽然在理性上接受了“因信称义”的教义,生活中却仍要通过好行为,来“赚取” 称义。这是一种典型的心脑分离状态——头脑中虽有正确的信念,内心却对此感到不踏实,缺乏确实的把握。犹如恋爱中的情侣,虽然知道彼此爱慕,却总要通过“你爱我吗?”这样的问题,来确认对方的爱意。 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常常充斥着这类的挣扎。我们在理性上坚信“上帝爱我并与我同在”,内心却不一定感受到这信念所带来的盼望、力量和安慰。在概念上,我们虽然接受了基督为我们降卑和高升的事实,但在心底,这类的认信和教义,却无法带给我们情绪上的涟漪,和行动上的决心。 我并非在此鼓吹情绪或经历挂帅。然而,我也不认为,缺少情感和经历,会使我们的信仰更为纯粹或高尚。情感和经历不应该取代圣经在基督徒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对圣经的信心,也不该阻断圣灵在信徒生命中结出情感和经历之果实。 约拿单・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 1703-58),是美国第一次大觉醒时期,最富有代表性的神学家。在北安普敦(Northampton)的复兴运动爆发初期,他讲过一篇名为《一道神圣和超然之光》(A Divine and Supernatural Light)的信息。 他指出,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得知“蜂蜜是甜的”——一种是通过理性,另一种是通过经历;一种是他人告知,另一种是亲身体验;一种是头脑知道,另一种是心里明白。他说: “认为蜂蜜是甜的这种理性判断,和对蜂蜜甜味的感知,之间是有区别的。一个人可能只是理性地知道蜂蜜是甜的,却不知道蜂蜜的味道如何……仅仅从理性推测去判断某事物的卓越性,与真正感受到其甜美和美丽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前者仅停留在头脑中,只涉及推测;而后者则与心相关。当心感知到事物的美好和可爱时,自然会在理解中感到愉悦。”(注7) 显然的,爱德华兹认为,体验式的知识比命题式的知识更为卓越。他强调,那些深入我们内心、触动灵魂的真理,相较于仅停留在理智层面的理解,更能为我们带来深刻的愉悦和内心的满足。 我渴望“复兴”,并非因为认信和教义不再重要。相反的,它能恢复并提升我们的品味,使我们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仍能欣赏上帝话语的甜美。它能重塑我们的属灵想像,使我们不再单单以地上的事为念,却以天上的事为业。 此外,“复兴”将强化我们对福音的认识,使我们在上帝的圣洁同在中,因自身的悖逆而畏惧,又因基督的代赎而欣喜。 没有人能制造“复兴”。然而,也没有人能说,我们不需要它。 注: 1.  J. I. Packer, “The Glory of God… 阅读全文

  • 鸡尾酒会效应(赞美)2024.04.06

    鸡尾酒会效应(赞美)2024.04.06

    就在我软弱和灰心中,上帝借着好友的“鸡尾酒效应”,让我心中一亮——我可以调整耳朵去筛选、摒弃杂音,只接收来自主的声音。这是可以做到的!  阅读全文

  • 心理学与圣经:矛盾究竟在哪? (徐理强)2024.04.03

    心理学与圣经:矛盾究竟在哪? (徐理强)2024.04.03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4.03 徐理强  最近,讨论基督教与心理学的文章与书籍,似乎不少。在谷歌里搜索“心理学与基督教”,立马跳出一篇《基督徒应该拒绝心理学的五个理由》(下简称《基》)。虽然此文没有注明作者,但估计该文章中提出的5个论点,应该得到很多华人基督徒的认同,并有很多基督徒认为,应该拒绝佛洛德对力比多(Libido)、 “恋母情结”的观点,或认为基督徒得抑郁症后,不应该接受世俗的心理治疗。  与此同时,或许在华人教会中,还有许多人困惑于面对质疑,到底该如何看圣经与心理学间的冲突?有什么是我们忽略或误解的?圣经/基督信仰是否绝无可能与心理学共处?本文就心理学的领域、心理学与圣经不同的层面、心理学的观点、对《基》文质疑的回应,以及佛洛伊德与心理分析的起落,来做梳理与讨论:  ​ 目录 心理学的领域  心理学主要是研讨心理与行为机制(Mechanism)的问题,包括:记忆,知觉,思想,洞察力,学习,情绪,兴趣,动力,欲望,感觉,选择、病态心理行为等等。研讨的方法,一般采用自然科学的假设、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等的手段。  心理学涵盖的领域,包括:临床心理学/辅导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法医心理学……等等。  可惜,不少基督徒好像误认为,心理学就只等于临床或辅导心理学。上述《基》文即犯了这个错误。著名的美国基督教出版社IVP出版的两本有关基督教与心理学的专著(注1),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其实临床或辅导心理学只占整个心理学领域的一小部分而已。  另外一个误解,是以为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就等于心理学。其实心理分析虽然在上世纪50-70年代非常流行,但现在已经落伍。目前,在美国很少人用心理分析的手段,来进行辅导。然而目前心理分析在中国,仍很流行。  心理学与圣经的层面  基本上,心理学与圣经是对宇宙、世界、人生、人性、社会、文化、历史两个不同层面的解读和理解。简单来说:心理学是从机制(过程、方法)的层面来讨论这些问题,圣经则从上帝的特殊启示来了解这些问题的终极意义。  上面所提IVP出版的《心理学与基督教:5种观点》中,只有第一个观点:多层次解释关,指出圣经与心理学讨论的层面不同。该篇文章的作者大卫•迈尔斯,是心理学教授(注2)。该书其他4个观点的作者,都是心理辅导师,可能因此引起误会。  同样一个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因此得到不同的答案,但这两个答案并不一定是彼此矛盾的。  例一:死亡从意义(圣经)的层面,是人与上帝隔离的后果;从机制(生命科学)的层面,死亡是末端体Telomere磨损,造成染色体Chromosome组织破坏、细胞死亡的结果。  例二:新生命的诞生,从圣经的观点,生育下一代是上帝的恩赐,是上帝创造天地的美意之一;从机制的层面,则生育是精子与卵子结合的结果。  对不同层面的理解,其实都是出于上帝的智慧:意义的层面,来自上帝透过圣经的特殊启示;机制的层面,来自上帝在大自然创造中的启示。若我们能接受,一个问题是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并都是基于上帝的启示,那么就比较容易化解心理学与圣经间所谓的“矛盾”了。  对心理学比较陌生的8个观点  所谓圣经与心理学之间的矛盾,假如从理论来入手梳理,恐怕不是写一篇文章就可能解决的。所以,我想提出对心理学这个专业,一般基督徒比较陌生的8个观点,来了解现代心理学。  1. 采纳科学方法  所谓科学方法,是指其步骤包括:把问题定义,初步收集资料,定出假设,设计实验(主要控制变量),重复求证,结论等等。心理现象有很多变量(Variables),所以心理学实验难度大,进展慢。  然而,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对心理机制的结论,与时俱进,不是不变的真理。就如上面所提:心理分析学50年前普遍被接受,现在却已经落伍。  2. 可能性,不是决定性  心理学的结论,是关于该机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举例来说,心理学经常做诱因研究,想要找出在哪些条件(诱因)之下,该情况比较可能发生。比如说,在缺乏关爱环境中长大的人,特别是在成长期失去母爱的人,比较容易得抑郁症。这结论却不代表在该环境下长大的人一定会得抑郁症。  同样,父母都有抑郁症的人,儿女也比较容易得抑郁症,却不是一定会得抑郁症。就比如接受过新冠疫苗的人,比较不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但不是一定不被感染。  3. 病态心理的诱因  心理学认为一个病态心理(比如自卑感很重),一般都有前因(所谓诱因)。找出病态心理的诱因,需要找出该情况形成的机制。一个在恶劣环境下长大的小孩,比较一个在优良环境下长大的小孩,病态心理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恶劣的环境是形成病态心理的诱因之一。  可是,恶劣环境的哪一个因素比较容易造成病态心理?是缺乏关爱呢?是模仿别人的坏行为?是学校条件太差?是营养不良影响大脑网络成长?是吸毒、酗酒的结果?临床心理学一般是用因子分析来处理诱因研究中得到的资料,找出个别诱因造成该问题可能性的份量。  一些基督徒认为,谈诱因就等于为自己的问题找借口,因此认为心理辅导是助长病人推卸责任。比如说:小时候缺乏父爱的女人,婚姻关系经常会出问题。因此假如来访者在辅导中,发现自己的婚外情可能是为了弥补小时候得不到的父爱,就会因此为自己推卸犯婚外情的责任。  其实有效处理诱因,需要病人在了解诱因后,负责任勇敢找出有效处理诱因的方法。用上面的例子,婚外情其实无补于解决小时候缺乏父爱的伤痛,来访者需要在辅导中,找到更有效处理缺乏父爱的对策。  4. 心态间的关联性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人在不同方面的心态与行为上,彼此具有关联性。  一个赌博上瘾的人,也经常酗酒、吸毒、犯法。反对堕胎的人,一般也反对男女同厕;同时,也倾向赞同死刑,反对放宽移民,不同意增强消除种族歧视或增加社会福利等的条例,也可能认为,民主制度不一定是最好的政治制度,而倾向接纳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  为什么人的心态有关联性?认知心理学并没有很好的答案。可是,人却认为自己有关联的心态是合情合理,甚至符合圣经真理的。换句话说,人用“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来解释自己在各类心态间的关联性。  5. 每个人的脆弱度不一样  对同样一个情况,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如,有些人在失业后非常沮丧,有些人则仍满有信心。神经心理学认为,遗传基因是影响脆弱度(Vulnerability)或敏感度(Susceptibility)的因素之一;其他还包括环境、性别、灵性、信心。  举例来说,在成长期中,女孩子12倍于男孩子,容易得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 ,而男孩子大约是女孩子的3倍容易得对立性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所谓“脆弱性”,不是用来推卸责任,而是用来找出有效对策。 … 阅读全文

  • “鸡娃”父母,为谁辛苦为谁忙?(廖启宏)2024.04.01

    “鸡娃”父母,为谁辛苦为谁忙?(廖启宏)2024.04.01

    研究者发现,令人一生幸福的关键不在乎收入、地位、财富,甚至不是健康,而是关系(relationship)。 阅读全文

  • 如此“狗屁工作”30年(陈恩加)2024.03.18

    如此“狗屁工作”30年(陈恩加)2024.03.18

    底层打工者往往需要经历许多辛酸,并非是“中国特色”,也并非是某个历史时期中的昙花一现,更不会因为工作种类的演变而消失。上帝所说的“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全人类现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