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吕沛渊

  • 奥古斯丁自413年至427年,奋力写作《上帝之城》。同时期,他也面对当时 教会中的 “伯拉纠派之争”(Pelagian Controversy)。北非主教们在412年的“迦太基会议”,已经定罪伯拉纠(Pelagius)门生柯里提(Celestius)的教训。在巴勒 斯坦的耶柔米,也极力抵挡伯拉纠的教训。罗马主教英诺森一世(Innocent I)也裁定:伯拉纠派若不认错悔改,则被开除教籍。奥古斯丁以为“伯拉纠派之争”终告结束。然而,伯拉纠派死灰复燃,又以新的形式出现。

    阅读全文…

  • 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于395年成为北非希坡主教时,正是教会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当时教会面临一些严重冲突。他领受任重道远的托付,靠主恩典持守圣经真理,著书立 说抵挡异端,成为早期教会最重要的神学家。他不但领导了当时的教会,更影响了后世,直到今日。

    阅读全文…

  • 虽然奥古斯丁在理智上正在经历天翻地覆的革命,但是他仍是追求世上的名誉,财富,婚姻。莫尼佳为他安排了门当户对的婚事,奥古斯丁 就将多年的情妇遣送回北非。由于未婚妻尚未达至成婚年龄,奥古斯丁在等待期间,仍然不能胜过情欲,继续罪中生活。然而,他深知自己为情欲所困,就考虑与友 人共同退隐,专心读书,思想,追求智慧。

    阅读全文…

  •   教会从第四世纪末至第五世纪初,在东西方教会,皆有几位杰出的领袖兴起。在这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父们中,西方有举足轻重的安伯若修(339-397),而东方教会在“加帕多家三杰”之后,最重要的领袖则是屈梭多模(347-407)。

    阅读全文…

  • 皇帝提尔多修(Theodosius)于381年5月在康士坦丁堡召开“大公会议”,这是继尼西亚会议之后的第二次大会,共有150位东方主教参加,西方并无代表出席。

    阅读全文…

  • 从主后325年“尼西亚会议”到主后381年的“康士坦丁堡会议” 之间,教会面临“三位一体教义”的争论,被史家称为“亚流派之争”。

    阅读全文…

  • 皇帝康士坦提于361年过世,由朱里安接任皇帝。朱里安(Julian)原是康士坦提的近亲,当初康士坦丁死时,手下军兵不愿皇权外落,就将其三子之外的堂表亲戚一概杀尽。然而,朱里安与其兄迦勒斯(Gallus)幸免于难

    阅读全文…

  • 罗马帝国皇帝自康士坦丁以来,在名义上都是基督徒。他们依循康士坦丁的 “政教合一”政策,以教会的保护者与领导者自居。在“尼西亚会议”之后,“亚流派”的主教们在政治上的得势,使得坚守“尼西亚信经”正统派人士屡遭逼迫放逐。

    阅读全文…

  • 主后325年的“尼西亚会议”,是教会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要处理“亚流派之争”,结果亚流派被定为异端,保守了基要福音真理。

    阅读全文…

  •   “尼西亚会议”被称为第一次“大公会议”,是自从“耶路撒冷会议”(《徒》15章)之后最重要的教会会议。亚他那修称之为“得胜一切异端的真正里程碑与记 号”。皇帝康士坦丁与后来罗马主教利欧一世,都认为“尼西亚信经”是圣灵亲自感动的结果。希腊教会定每年“五旬节”之前的主日,为尼西亚日,记念庆祝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