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董家骅
-
真实、持久的悔改,来自与真理和恩典的相遇。教会中的道德魔人,需要从审判台上走下来,揭下虚伪的面具,坦诚面对自己的问题和挣扎,才能真正成为基督的身体,向放荡在外的浪子见证上帝的爱和福音的恩典。
-
想像一下,如果我们每周的主日崇拜都适合非信徒参加,那么,布道岂不是更能成为教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不知压垮了多少牧者和领袖——幸运一点的,辛苦撑到“善终”。也有人不幸跌落罪恶的深谷,身败名裂。
-
后来到美国读神学,接触到许多新建立的教会,强调用创意的方式来重新“成为教会”。我便想像,以后和三五好友建立一间教会,有些旧传统可以废除,有些东西要添加进去——也许,主日的敬拜要更有气氛一点,讲道可以更生动、活泼一些,教会摆设要有点后现代的凌乱美,崇拜程序要尽量精简……
-
北美华人教会如何在现今时代,唱着新歌,与旧歌应和?也许应该重新回到上帝的“创造、启示和群体”,加入历世历代上帝百姓的大合唱中,在我们这一代见证上帝的慈爱、信实和能力。
-
教会不是工厂,而是上帝的艺术创作室。保罗以上帝的作品来形容门徒,每个门徒都是在基督里创作的艺术品(参《弗》2:10)。教会不是要机械地制造出一批批门徒,而要参与上帝的创作,雕塑出一个又一个门徒。 在上帝雕塑祂子民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信徒都当参与其中,一方面接受雕塑,另一方面也参与上帝对他人的雕塑。
-
现在进入21世纪已近20年,中国留学潮依然强劲。大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赴美读书。中国的新移民也不断涌入,其中包含许多10几、20岁的年轻人。 令人不解的是,虽然留学潮和移民潮强劲,北美华人教会的成长却趋缓。近年,许多教会更进入另一种窘境:华语事工老化,同时又留不住第二代讲英文的年轻人。
-
几个月前,英文堂聚会时,我见到了Brian。Brian在这间教会长大,上大学后就没有再来聚会了。我问他为何离开?他耸耸肩:“觉得在教会有点压抑吧!太多规矩和限制了。”别人告诉我,Brian本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但上高中后与教会渐行渐远,后来干脆就不来了。Brian的父母都是教会的忠心同工,为此很伤心……
-
教会是上帝所召聚的百姓,是基督的身体,是圣灵的居所。门训和宣教不应视为教会的两个事工。教会也不是为了推动门训和宣教而存在。 莱特提醒我们,教会本身就是上帝宣教(God’s mission)的结果,也为上帝的使命(God’s mission)而存在。教会要在这个破碎化的时代,忠于上帝的使命,以及上帝造人的目的,见证上帝的心意。
-
继续开车的路上,我不禁在想:他是怎么流落在街头的?他的家人呢?感恩节前一天,世上有人为他的存在而感恩吗?为何当我给他钱时,他脸上没有任何反应,但是当我祝他感恩节快乐时,他反而开心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