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教会
-
2017年才将进入下半年,编辑的行事历已进入了2018年。欢迎读者针对《举目》2018年的主题,踊跃投稿。
-
虽然复制成功的事工几乎不可能,但成功的事工背后的理念却是可以学习的。从提姆凯勒和救赎主身上,我们学习透过福音去更新城市文化;这要求我们认识福音的精髓,并且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以及在文化中的人。从Life Church身上,我们学习透过网络新媒体向失丧的人传扬福音,见证基督;这要求我们有对失丧世人的怜悯,精于网络技术,并且有国度的视野。
-
我就这样每月都写,并没有期待什么。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弟兄姊妹反应很好,认为对他们有帮助。常常有人追问:“什么时候可以收到家书?”我也把“家书”寄给迁离本地的会友,与他们保持联系。在海外的会友对“家书”的期待似乎更殷切。大家的鼓励,成为我的动力,使我更认真地继续写下去。到今天已经超过33 年!
-
我的信仰脱离了我的日常生活吗?教会服事,和我的家庭、工作,有没有全然不相干?
-
笔者信主30余年,在多个教会参与过事奉,发现大多数的教会存有3种现象,可以用3组问题来表达: 第一,教会生活忙不忙?忙什么?效果如何? 第二,教会有没有清楚的异象?教会五花八门的事工,是否有助于达成教会的异象? 第三,教会异象是否清晰地勾勒出,属灵生命从慕道、决志信主,到成为门徒的成长过程?
-
杨腓力在其著作《恩典多奇异》(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中提到,有人鼓励一名妓女向教会寻求协助,但她回答:“教会!干嘛去那里?我觉得自己已经够糟了,教会只会让我觉得更糟糕。”
-
本文旨在探讨,在世俗化的大环境里,神学如何受其影响;同时,华人教会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会怎样受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或享乐主义的侵蚀,而走上偏离圣经的正途。
-
他坐在我的办公室里面涕泪泗流,说不出话来。情绪稍稍稳定以后,他开始倾倒出深藏内心的苦痛。原来,他的苦痛,就是在教会里面找不到知心的朋友。他爱神的教会,想在教会中找可以交心的朋友。但是,他在这个教会聚会已经一年有余了,至今未能如愿。故此悲情难掩,伤心涕泣。
-
As the first Lake Ontario snowstorm of the year came sweeping into my study, bringing with it an afternoon chill in the depth of a Chicago winter I see myself back in the school library, looking for traces of our evangelical heritage.
-
现在是敲另一个警钟的时候了。这次,教会要面对的,是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从1985年以来(当时我正参加由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在香港所主办的华人文化与福音研讨会),就开始意识到的问题:在教会和宣教都成长的表象下,福音派教会本身的根基正在毁坏 ──不少教会已失去认信,失去对圣经真理的信仰;福音派教会正在成为非福音派教会。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正在重新经历1900-1910年代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