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BH50
-
Z太太 本文原刊于《举目》50期 2010年10月,来H城1年零3个月,经历了各样风风雨雨后,我和先生终于成为了一家教会的新会友。 在上台领会友证的时候,我和先生相视一笑,都感慨良深。本以为自己在H城的教会受过伤害以后,不敢再信任教会,不敢再委身教会,但神亲自缠裹我们的伤口,领我们走过属灵的低谷,重新立定我们在教会中服事、成长的心志,也让我们看到教会的众弟兄姐妹向我们敞开的心。 两周以前,P城教会(我们以前的母会,一直关心、安慰、鼓励我们,为我们祷告)的C弟兄,因为来H城上神学课,到我们家小住几日。我们就“融入新的教会”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 大家都深刻地认识到,无论在何处,我们都应定睛在神的身上,因为如果定睛在人身上,终有一日会失望。人都是罪人,教会也是由蒙恩的罪人组成(虽然教会有着各样的不足,但是神保守、带领,让教会依然建立、存在,可以为神所用)。 以下是我们讨论出的一些方法,供参加新的教会的弟兄姐妹参考。圣经说:不可停止聚会。遵守神的话,必蒙保护和祝福。 一、寻找教会 1. 到新的地方之前,向神祷告,寻求神的心意,看神是否调整你的服事方向。要分清神的心意和自己的惯性(比如,习惯了在旧的教会多年的服事方向)。这是不容易的,也未必马上就能知道。但若真是神的心意,一定会越来越清楚地印证在各样的事情、各样的人上面。 2. 要寻找有清楚的、符合真道的信仰告白的教会;要看教会的教导是否符合圣经,把人带向神。 3. 看自己在这个教会中能否得造就、有服事的机会。 二、在新教会中 1. 在新教会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和教会的弟兄姐妹建立关系。因为教会不同于一般的公司、群体,服事是建立在关系上的。只有先和弟兄姐妹建立理解和信任,事工才能展开。 2. 快快地听,慢慢地说,多观察,多学习,多请教。要以谦卑的态度来看待新的教会,尊重其传统。要有准备:这个新的教会,除了信仰的基要教义,可能和你以前的教会完全不同。或许你以前教会的做事方法很有效率,甚至极有效率,但并不表示新的教会所用的方法没有道理。 3. 开始时,你可以积极参加一些基本的服事,如诗班、招待,或在小组中和别人轮流带查经等等。但最好不要在一年之内担任领导性的职务,如团契领袖。至于教导类的服事,即使个人有恩赐,笔者也建议晚些时候再参加,给教会与自己充分的时间观察、相互认识和建立信任。 三、在新的团契中 1. 如果进入教会后,没有人主动和你交谈,那么你就主动去和别人交谈,寻找自己最能融入的群体、团契。 2. 寻找一位或一对在教会中比较久的属灵长辈,既能在属灵方面给予指导,也可以帮助你尽快认识、熟悉教会。 3. 寻找两、三位属灵程度和自己相仿、可以深交的属灵伙伴,在需要的时候,彼此代祷,日后慢慢成为可以信任和托付的对象。建立这样的关系,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在神里面真实的爱心。 作者出生于中国四川,石化公司工程师,现居休斯敦。
-
灵修 本文原刊于《举目》50期 今天和先生一起去另一个城市,探访一对年轻的夫妇。我们一同搭公共汽车,再搭火车。有先生陪伴的路变得很短。和先生一起出门,可以不带钱包,可以不用自己买车票。他给我买热咖啡,买零食,帮我揉揉酸疼的胳膊。到站了,帮我叫出租车。 除此之外,当我陪那对年轻人聊天的时候,他还现身说法,开导那位弟兄。同为丈夫,说话格外有共鸣。 18岁才问的问题 夫妻间常常会以简单的“爱与不爱”来定义彼此的矛盾──我要买一件东西,你不让我买,你到底爱不爱我?我回家晚一点,你对我发脾气,你究竟爱不爱我? 其实夫妻之间,这个问题没有必要问,因为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我确定,他(她)是爱我的。”耶稣说:“……神配合的,人不可以分开。”(《可》10:9)因 为婚姻是神圣的盟约,不爱是不可以的,不爱是不合真理的。“爱与不爱”是你18岁时候的问题,现在最好不要问了,因为,“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 以自由。”(《约》8:32)。 既然你知道一定有爱,为什么感觉不到爱?那就要问自己,我有没有将我的爱正确地表达给对方?圣经《雅各 书》1:22-25说,“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 相貌如何。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这就是说,我知道我们是夫妻,必定有爱的,那么我要去行。我知道我回家晚你会牵挂,我就要早点回来;我知道你节省,我就要节制少花钱,而且不感到委屈;我知道你很喜欢逛街购物,就主动陪陪你,还舍得花钱(尽管掏腰包的时候,确实有点心疼)…… 这就是行道,是我们常说的舍己,我愿意迁就你,愿意为你的喜欢而不再坚持自己的不喜欢。愿意包容你的小心眼,愿意容忍你的坏脾气。 这对夫妻很可爱,听了我们的话,一起流泪祷告。他们明白了婚姻中会有伤害,但是主的爱可以医治任何伤痕。就像有妈妈在身边的孩子,学走路不怕摔倒。 只要是夫妻,一定有爱 我探访过一些华人夫妻,我发现帮助基督徒比帮助非基督徒容易得多。因为你若对不信主的夫妇说:“你们的婚姻是神圣的盟约,即使感觉不到爱了,爱仍然是存在的。这是真理。”他们多半对此嗤之以鼻。 可是,不管你信与不信,真理都不会改变。就如一个直角三角形,一定有一个角是90度。你可以强行说它不是90度,但改变不了事实。这跟你相信不相信,是没有关系的。 只要是夫妻,就一定有爱。你不信吗?那请你看看那些离婚的“冤家”,深夜梦中哭醒,心痛着想的是谁?恨得越深,越表明的是什么? 真理使人得自由,没错的。当你明白,你对面这个不可爱的人,其实是你的最爱,你是不是更能包容她(他)的不好?当你明白,你生气的时候恨之入骨的人,其实是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是不是就不会轻易地说“当初看走了眼”? 说对方一无是处,等于说自己当年是个瞎子。其实不是当年是瞎子,是现在还没有“得自由”而已。 这一天探访朋友的经历,使我和先生有非常的收获,也非常感恩。感谢主叫我们得自由,生命才如此美好。
-
本文原刊于《举目》50期 我们需要进入别人的感情世界,进入他们的焦虑和孤单里去,与哀哭的人同哭。 在每一个非基督徒(以及许多基督徒)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些隐藏的痛苦,就算是最开朗外向的人也不例外。只有当我们愿意进入他们的痛苦里,我们才能触摸他们的生命。 进入别人的感情世界,也包括进入他们的社会现实中,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一个社会真空中与别人分享福音。 我们不可能将人抽离他们的环境,而同时又盼望向他们传讲 福音;我们不可能漠视别人的痛苦,而同时又坚持要告诉他们福音的好处。 ——宣教的模式。摘自约翰‧斯托德著,《当代基督门徒》(台北:校园,1994),466页。 上帝给我们种种恩赐,以便我们能用它们来服务邻舍。我们没有如此用它们,相反地,我们误用上帝为了使我们高于别人,而给我们多于别人的每一种恩赐。 “理性不能 避免这么做。理性一旦发现自己比别人的理性得到了较多的恩典,便不把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放在眼里。”(路德,WA 10 III,238) 按照爱的律法,我们应该关心邻舍的需要。然而,人们通常反而对别人的困难感到高兴…… 对邪恶的这种高兴已经是谋杀,是对第五条诫命的一种违犯…… 如耶稣所解释的那样,上帝的诫命应该被理解为,不是对我们这种人道德的呼求,也不是对我们的自由意志的呼求;相反地,它们显示我们是完全无能的。它们要求的是完全的新人,是重生。 ——罪是对上帝的掠夺。摘自保罗‧阿尔托依兹,《马丁路德神学》(新竹,台湾:中华信义神学院,1999),206-207。 耶稣愿意那个人先知道——祂对那个人的爱,是目标,不是手段。祂不是要用这个人或是这个神蹟来达成目标,做广告或是寻求成就感,都不是,就是因为爱,爱本身就是目的。…… 祂希望祂每个孩子都活着有满足的喜乐,这是祂无条件的礼物,是祂没有目的的礼物。祂就是要你先知道这点以后,当然祂会用你一生,你可以跟别人分享这个礼物,这个祝福,而成为别人的祝福。……不是因为祂的要求,乃是在你里面有很深的意愿和喜乐。 ——妙手重抚—医治与关怀。摘自傅立德,《恩上加恩》(台北:道声,2000.6),289。 教会需要激发爱心,勉励行善,成为好撒玛利亚人,向忧虑的人分享生活需用的。教会在态度上和金钱上分担忧虑的人的难处是必要的(《约》 13:34,15:12;《加》6:2;《传》4:9-10),这做法不是叫他们偷懒,而是在行动上表达基督的爱心。 在金融风暴时,香港失业情况恶化,基 督教内各宗派首次携手合作,成立一个一千万元的“创造职位基金”,为全港失业人士(包括非基督徒和基督徒)创造1000个就业机会。(注:《明报》 2002年1月26日A18版) 基督教会这次行动十分正确,这行动表达教会愿意与忧虑的人分享。 ——与忧虑的人分享。摘自方镇明,《克服忧虑》,香港:浸信会,2010.12),148。
-
编按:因限于篇幅,本栏只节录部分读者对上期《举目》主题文章和杂志整体的回应。读者的回应都十分地诚恳用心,令人感动。欢迎您继续来信批评、指教。谢谢。 反智主义/周学信 This issue has a very good topic. I enjoy the topic very much. I like what Dr. Chow has to say. His article is excellent. it takes courage for him to state his point and he has done a great job.—— 香港 ST 从崭新的角度去审视福音派历史的偏颇。很有启发。——多伦多LZ 逃避理性/范学德 薛华指出现代主义的关键是理性脱离“恩典”而自主。他把人类的认知分为“楼上”(普遍的、启示的、属天的)和“楼下”(特殊的、理性的、自然界)两个领域。 现代主义就是楼下过分扩张,取代了楼上。这点出西方文明衰落的原因。只是如此解读历史过度简单,例如他对阿奎那的批评就不很符合史实。——硅谷Chris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很有深度。——密西根J.Y. 虽然我能感到作者想要强调信仰的根基在上帝,但是有些段落不太懂。是我的哲学修养不够吧。说实话,以几千字的篇幅,要追溯历史,反思很多哲人的观点,不是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