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古今人物

  • 宾惠廉自知病重,写信与母亲道别(贺宗宁)2017.01.13

    1855年,宾惠廉进驻上海,与年轻的戴德生相遇,进而成为一对互相敬爱的同工,在一起工作了相当一段时间。宾惠廉比戴德生年长17岁,且早他4年到中国宣教。因此戴德生把宾惠廉看为属灵的导师。

    阅读全文…

  • 亚塔那修列出27卷新约正典书信(贺宗宁)2017.01.06

    上帝默示而使圣经的书卷成书。这些上帝所感动默示的书信,在教会中流传,并且被收集为正典。其间并没有什么时间上的耽搁,也没有什么正式的确认程序。收信的教会接受作者的先知、使徒(或他们的同工)的资格,也承认这些书信来自上帝。教会领袖带领信徒逐渐分辨认出哪些书卷是圣经正典,各地教会形成了共识。在圣灵的默示下“认出”正典。

    阅读全文…

  • 《叛教者》——让人“路转粉”(亚萨)2016.10.27

    我准备抽身离开时,突然看到前面峰回路转,河水急流而下,陡然间坠入了万丈深渊!就在作者话锋一转之间,仿佛电影里突然变了背景音乐一般,社会变革如飓风袭来,人物矛盾突然爆发,人际关系中所有温情的面纱被猛然撕破,以往隐藏在黑暗里的丑陋一下子大白于天下!

    阅读全文…

  • 从对阿里形象的改变,我们看出,公平、正义、自由、人权,而非谦卑、谨守、自洁,在现今的美国社会更受重视。 在这个文化框架下,人们不畏权势,敢于表达自己,具超党派(宗派)思维,勇于追求梦想。这就是现今之人,特别是千禧世代,所重视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然而,有一点千古不变,那就是人性。 人性虽然有光明的一面,却也永远是残缺的。没有人可以达到自己心目中的道德高原。人性中的残缺,不论如何隐瞒或修饰,总是以各种脸谱出现。因此,人人都需要福音的拯救,才能脱离自我的牢笼。不过,向不同的是非观和道德观的人传递福音信息,与在同质社会中传递福音,大大不同。最忌讳的就是不寻求了解对方,只用“我”的是非观去评断他人。这会造成对方在理性上、感性上和直觉上都难以接受福音。 这不是对方是否“心硬”的问题,而是观念上的鸿沟。人不可能接受与自己道德观和是非观相抵触的信仰。

    阅读全文…

  • 想到印度,很少人不知道那位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1910 –1997。或译德蕾沙),她是人道主义的典范——在印度加尔各答,她更是像观音菩萨般地被崇拜著。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在德兰修女之前,已经有一位爱尔兰姑娘埋身于印度南部长达55年,为拯救印度女童妓而努力。

    阅读全文…

  • 历史的小记忆——缅怀戴德生夫妇的宣教精神(吴世芳)2015.12.23

    身为华人基督徒、传道者,我也很自然有一份感情,怀念奉献一生在中国宣教的戴德生夫妇,感谢戴氏家族5代在中华地土宣扬福音。

    阅读全文…

  • 特土良(李亚丁)
    ,

    特土良(李亚丁)

    特土良(又译德尔图良)是二、三世纪著名的拉丁教父,北非学派的杰出代表,是第一位用拉丁文写作的教会作家,有“拉丁神学之父”之称誉,也是一名出色的护教士。

    阅读全文…

  • 某天,听Z兄分享时,谈起《暗室之后后》的作者蔡苏娟。作为后生晚辈,我一向对充满灵性又颇多坎坷的前辈,极为瞻仰与敬佩。于是从那时起,“蔡苏娟”这个名字,便一直回响在我心里。

    阅读全文…

  • 伊格那丢(Ignatius,又译作伊纳爵),是第二世纪初时安提阿的教会领袖。“伊格那丢”意为“内心怀有神的人”或“为神所生的人”。

    阅读全文…

  • 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复兴也进行得轰轰烈烈,许多全国知名的领袖人物四出布道和奋兴。在上海,我聆听过宋尚节、赵世光、倪柝声、贾玉铭、王明道、周志禹、竺规身、钱团运等许多传道人的讲道,印象最深刻的是宋尚节和赵世光。人们一般称呼宋尚节为奋兴家,赵世光为布道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