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恩典
-
本文原刊于《举目》66期 王志希 为何要制定读经计划 每年,“渴慕神”(Desiring God)、“福音派联盟”(The Gospel Coalition)等美国福音派的重要网站,都推出各式各样的“读经计划”,供信徒选择。例如,影响钟马田(Martyn Lloyd-Jones)、斯托德(John Stott)等甚深、19世纪英格兰牧师麦琴(Robert Murray M'Chenyne)所制定的麦琴读经计划(M'Cheyne Reading Plan)就很不错。卡森博士(D. A. Carson)就此所做的2年期修订版,即成为我去年和今年读经的依凭。 制定读经计划,为的是让我们更有目标和动力、更平衡地阅读圣经。圣经实在是信仰生活的关键,我们需要借着从上帝而来的智慧,从圣经中更深刻地认识上帝,并渴慕祂,以祂为至终的福乐泉源。所以,我们应当找一个适合的读经计划,然后持守。 阅读属灵前辈的著作 除了有适合自己的读经计划之外,我们也有必要阅读属灵前辈的著作。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Open Letter 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中提醒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属灵前辈的著作,是因为这些著作像是“路标”或“地图”,让我们认清前面的路。否则,我们或者会迷路,或者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正确的路。“我们阅读属灵前辈的著作,是要透过他们的著述明白上帝神圣的话语。”(约翰‧派博,《至高喜乐的传承——在恩典中得胜的人》,p. 27。以下引用皆出自该书。) 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只追求数量和广泛程度。因为“太过广泛的阅读,反而会令人困惑,而且不能使人受益。它会使学生的思想四处飘荡,因此,也就没有重点”,而“一个学生要是不想浪费劳力,那么就必须反复阅读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直到将作品中的精髓完全吸收过来”(p. 93-94页)。 路德提醒我们,属灵前辈的著作固然很好,但它们仅仅是“路标”或“地图”,是“工具”而已,不是、也不应当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至终要回到圣经本身去认识上帝。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属灵前辈的著作上,那“我们就像是只阅读路标,却从未真正行路的人”(第57页),是“买椟还珠”。 换言之,属灵前辈的著作,是“在山谷中附属于泉源的小溪”(第93页),“唯有上帝的话,才是需要我们去辛劳挖掘的泉源”(第57页)。所以,我们当读属灵前辈的书,更要回到圣经本身。 藉“祷告”支取“恩典” 只有读经计划以及属灵前辈著作的指引,还不足以让我们真正明白圣经,以及圣经所启示的上帝。在路德看来,我们研读圣经不仅要投入智识上的努力(理性),更要在灵性上投入时间(恩典)。 易言之,不是靠自己的努力、智慧和才干,就可以读懂圣经。我们更得切切祷告,恳求圣灵启示我们明白圣经话语,“把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浸透在祷告中”(第109-110页)。旧约《诗篇》也一再教导我们,要祷告求上帝开启我们的眼睛(《诗》119:18),赐予我们悟性和理解力(《诗》119:34),使我们明白奇妙之事(《诗》119:18、27)。 因此,路德给出建议:“你们应该完全弃绝自己的感觉和理性,因为人无法靠这些读懂圣经……你们需要跪在自己的密室里,带着谦卑和迫切的心,透过耶稣基督向上帝祷告,祈求上帝用圣灵来光照并引领你们,给你们悟性。”(第110页)派博指出,在这一点上,路德的研经方法与他的神学观是统一的:研读圣经至关重要之处,在于藉“祷告”支取“恩典”。 路德的榜样与劝勉 路德在研读圣经上是我们的榜样。路德回忆自己早年的日子时说:“那时我还年轻,我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读圣经,做到烂熟于胸,甚至可以立即指出任何一节经文的出处。”(第93页) 1533年,路德写道,自己每年要通读圣经2遍。据黑克‧欧伯台的研究,路德一年读2遍圣经的习惯,至少坚持了10年(p. 93-94)。 路德的劝勉,通过派博牧师的笔,穿越了时空,提醒21世纪的我们:“事实上,你圣经读得再多,也不能嫌多;内容读得再仔细,也不能嫌太仔细……将学到的内容活得再好,也不能嫌太好……魔鬼……世界……以及我们的肉体,都在疯狂地与我们作对。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亲爱的牧者和传道人,你们要祷告、读经,要仔细研读圣经,要勤奋……”(p. 102) …
-
华人教会喜欢讲“生命”,讲得很玄,如:“上帝的话在许多人身上不过是神学的知识,并不是生命。然而主说,祂的话是灵、是生命。上帝的话乃是摸你的灵与生命,并非摸你的头脑。头脑即使弄不清楚,也不是大问题…….
-
本文刊于《举目》64期 任永刚 我来自中国西北农村,祖辈靠种地、放牧为生。我的老家风特别大,春天往往黄沙漫天、遮天蔽日。生活非常不易,农民是真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每一分收获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2002年,我大学毕业,到天津的一所大学教英语。2004年我结婚,妻子是基督徒。 第一次约会时,她就告诉我,她是基督徒,圣经的原则是“信与不信的,不可同负一轭”。尽管我不太明白这句话,但是为了她,也出于对教会的好奇,我去了她所在的教会,参加了查经聚会。8个月后我信主受洗。 拿不拿掉孩子? 婚后很快有了女儿。女儿一岁时,妻子意外又有了身孕。这是违反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我非常担心自己和家庭的前途,甚至肝病复发,医生要求我住院治疗。 我觉得天父给了我不能承受的负担:身体不好,要读在职研究生;妻子可能工作不保,房贷待还等等。总之一大堆困难,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希望上帝怜悯我,原谅我流掉孩子。 妻子迫于我和双方父母的压力,去医院堕胎。然而,先后去了三、四次,手术总是不能进行。不是医院太小,做不了这样的手术,就是我们资料没带齐,等等。 最后一次,我铁了心,要在一医学院附属医院做引产术。当完成了各种准备时,北京的一位牧师打来电话,告诉我绝对不要拿掉孩子。他在电话里说了很多,有两点至今记忆犹新: 一,如果堕掉孩子,我必失去上帝的祝福。二,基督徒讲爱主、爱弟兄,甚至爱仇敌。如果连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不爱,何谈爱这个、爱那个? 尽管他的话我很不愿意听,觉得很扎心,但他确实说得在理。所以,我决定为上帝的缘故,留下这孩子。 生完老二后,妻子做了全职主妇。平稳的生活,证明我们之前的一切担心、忧虑,都是多余。上帝没有让我们缺什么。孩子们从小听妈妈讲圣经故事,看妈妈在床头为他们祷告,温顺、懂事、活泼、机灵。 我也发现,带两个孩子比一个容易。他们能一起玩。大人忙的时候,不怎么需要大人盯着。我进而发现,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给他兄弟姐妹。圣经说,我们当生养众多。尽管这句话,和中国当前的国情和政策不一致,但我相信上帝自有道理。看看我们周围的独生子女,往往物质上很富有,精神上很贫瘠。更不幸的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往往很脆弱,一旦孩子出什么意外,整个家庭即近破碎。 “严重教学事故” 再来说说发生在2012年上半年的一些事儿。由于鲁莽(套用领导的话,就是“政治上无知”),我在英语课上,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呼应教材内容,播放了一小段历史视频,观点与官方不同。 后果很严重,给我以及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折磨。我差点丢了工作,个人档案上也差点留下“严重教学事故”的处罚。我多年在另外一所大学兼职,也因为安全部门的介入,失去了这份工作。 安全部门还向我们学校通报了我的超生情况(学校原本不知道),更向学校通报了我在家庭教会聚会的详细情况,认为我参加非法聚会。 我所有的教学工作随即被叫停,收入锐减。事发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被要求写检查、保证,以及政治觉悟报告之类的。还要求我看主流媒体新闻、阅读某些报纸社论,并且写读后感。 我仿佛生活在白色恐怖当中,不管身处何处,必须随叫随到。偶尔在外面,领导一个电话,就让我胆战心惊。还没等我把在外面的理由说完,领导就啪的一声把电话挂掉。我骑着自行车一路狂奔,赶回学校,内心不断呼求上帝施怜悯、慈爱,不要让领导又黑著脸,对我做进一步处理。 尽管非常痛苦 尽管我非常痛苦,但我还是慢慢学着理解那些拿我说事儿的人。他们不认识上帝,上级、主管部门,就是他们的主、他们的神。为了自己的饭碗,他们得向他们的主交帐,向他们的主捞表现。我这个基督徒能做的,就是为他们祷告,在他们面前做见证,用生命影响他们。 其实,我们单位领导尽管有时对我吹胡子、瞪眼睛,骂我做事没脑子、一根筋,但多数情况下,处理我的事情还算人性化,没有太为难我。尽管各种收入没了,但基本工资照给,后来甚至让我做了院里图书管理员,每月发给一些津贴。实话实说,我挺感谢他们的,也常常为他们祷告。 除了事发后的两、三个夜晚,因恐惧不能入睡外,其他的夜晚,我都借着圣经,尤其是《诗篇》,以及弟兄姊妹的祷告,安静下来,睡得很踏实。我求上帝施展奇妙救恩,救我脱离艰难,脱离恶者的手。我相信,依靠耶和华的必不至羞愧。 当我的同事想安慰我,但又不知如何安慰时,我告诉他们,我的上帝必给我出路,因为祂是我的拯救者。《诗篇》中,大卫在苦难中的祷告,仿佛就是我现状的写照。他的祷告,对我而言,句句是如此真实、珍贵。 随后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上帝听到了我的祷告。祂没有把我交给逼迫我的人,而是在困境中,给我开辟了一条我向往已久的出路。 三对三,非巧合 一直以来,我积极准备去国外留学。课堂教学事件不久,我就收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为了吸引海外人才,新西兰的外国博士生学费,与本国学生一致。我大致算了一下,在那儿读博士,学费、生活费大约需要四、五十万元。 我向上帝祷告。5月20日,我收到澳洲一个大学的通知,每年给我3万澳元的奖学金,共给3年。3年的澳元,换成人民币相当于50多万。我欣喜若狂,但转念仔细一想,不对啊,我要的是新西兰,上帝你怎么给我的是澳洲?澳州学费贵,交完学费,一年剩下7千多澳元,不够生活的!上帝是不是搞错了地方? 接着我又求,上帝啊,既然你向我施恩,但你也看到了,这些钱去澳洲是不够的。而且,两个孩子还要上学,他们的学费怎么办?上帝啊,请容许我大胆向你再要多一些恩典。…
-
那几天是我到美国以来,心情最沮丧,信心最不足的日子。从来没有这么伤心过,不相信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的身上──我的圣经竟然遗失了。
-
一眨眼,又到了数算恩典的季节了。谢谢你一直关心我,询问我在神学院书读得怎样。我就向你汇报一下第一个学期的心得。
-
常常遇见家有未成年子女的年轻母亲,其中不乏面色苍白、周旋于工作与家庭之间、疲惫 又沮丧、毫无快乐可言的职业妇女。她们对自己必须身兼数职颇感无力,但是又不愿放弃工作,做个家庭主妇。
-
两个多月的时间算多长呢? 在你眼里,是一日还是千年? 我们在河边的古树下敬拜你 你的手指轻轻划过树梢 恩典就如水流过我们的生命 这个夏天很清凉,你的信实 就这样写在了我们的心版上 可以滋润未来干旱疲乏的岁月
-
奥古斯丁自413年至427年,奋力写作《上帝之城》。同时期,他也面对当时 教会中的 “伯拉纠派之争”(Pelagian Controversy)。北非主教们在412年的“迦太基会议”,已经定罪伯拉纠(Pelagius)门生柯里提(Celestius)的教训。在巴勒 斯坦的耶柔米,也极力抵挡伯拉纠的教训。罗马主教英诺森一世(Innocent I)也裁定:伯拉纠派若不认错悔改,则被开除教籍。奥古斯丁以为“伯拉纠派之争”终告结束。然而,伯拉纠派死灰复燃,又以新的形式出现。
-
很多人认为,只要一个人口里承认耶稣基督为救主,他就可以得救。以耶稣基督为生命的主宰,则是可有可无,和得救无关,不妨以后再说。有人甚至认为,基督徒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只要“得救”就好,生活可以我行我素,事奉则是额外的;到了第二阶段 才要努力事奉,为的是“得奖赏”。
-
陆尊恩 本文原刊于《举目》36期 “深哉,神丰富的智慧与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智慧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罗11:33-36) 在属灵的世界里,最强的人也是最弱的人。因为他们懂得在神面前完全地示弱、完全地依赖,因此变成了最刚强的人。 怀疑是人的天性,怀疑那不应该怀疑的是人的罪恶;怀疑一切的人却不怀疑自己的怀疑,是骄傲。在神的面前,我们只能像婴孩一样地把自己交出去,这就是信心。 懂得什么是神的恩典的人,知道不只是祷告求来的一切是恩典,还知道祷告没有求来的,也是恩典。还有那许多没有祷告求过,但已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更是恩典。 突然间,祷告的人明白了,原来自己一直都活在神极丰富的恩典中,我们还没有开始祈求,神已经在照顾我们,我们还拒绝他、埋怨他。如果神将其中小小一部分的恩典拿走了,我们还指责他不爱我们、不值得我们信赖。 “属天的”与“属地的”区分,对自我中心的我们而言,早已经变成“对神有意义的”与“对我们有意义的”的代名词。我们不断地用“是否对自己有意义”来评估神做 的事是好还是坏。怜悯的神答应过许多“属地的”祷告,却也命令他的儿女“先求神的国与神的义”。神总是温柔地等候我们爱上他,直到我们心甘情愿地,将他的 心意当作有意义、又重要的事。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真正学会,从神的眼光,就是从那被高举的十字架上向下观看,才发现基督的救恩是如此的深刻、如此的牺牲、如此的温柔。 很少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有恩典?”但是有很多人问:“为什么会有苦难?”其实恩典与苦难一样地奥秘,甚至更加地奥秘。 恩典的上帝也是苦难的上帝,他掌管这一切,约伯不能明白,只能敬畏。 令人惊奇的是,苦难的上帝成为了受苦的上帝。他没有告诉约伯为何要有苦难,但他为约伯接受了十字架的苦难。 神的恩典、神的荣耀、神的全权,令祷告的人又诧异、又感动、又欣喜。因为,神每天所顾念的,竟是我们小小的忧虑、小小的惧怕与小小的迷惘。 “将一切的忧虑卸给他,因为他顾念你。”(《彼前》5:7) 当我们真心相信“在神万事都能”的时候,我们也自然地放弃了自己掌握明天的企图心。放手吧!让圣灵的流水带领我们飘向未知的海域。 “主啊!你要带我到哪里去呢?”主说:“不要怕,只要信。” 作者来自台湾,西敏神学院道学硕士,现担任台北信友堂传道。本文摘自他的博客: http://blog.roodo.com/tsunenlu/. ,感谢作者惠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