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宣教
-
上一(27)期的《举目》中,刊登了海风的一篇短文,〈当“作家”成了“基督徒”〉。文中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基督徒作家?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真 正的基督徒文学?文章中提到了一种现象,即某些人信主后的写作,不过是在自己信主前的文字上,多加上几句圣经经文。海风问:这样写出来的东西,究竟能否称为“基督徒文学”呢?
-
现在是敲另一个警钟的时候了。这次,教会要面对的,是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从1985年以来(当时我正参加由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在香港所主办的华人文化与福音研讨会),就开始意识到的问题:在教会和宣教都成长的表象下,福音派教会本身的根基正在毁坏 ──不少教会已失去认信,失去对圣经真理的信仰;福音派教会正在成为非福音派教会。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正在重新经历1900-1910年代的往事。
-
在普世华人基督徒热烈庆祝马礼逊来华200周年纪念之际,华人教会如何推 动宣教,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前几年兴起的“福音传回耶路撒冷”运动,也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有人听到国内家庭教会已在招募成百上千的农村青年学习阿拉伯 语,就非常兴奋地认为,这就是未来中国教会宣教的希望。但是也有人忧心忡忡,认为这些农村青年的知识水平,恐怕无法胜任这种跨越文化的宣教重任,因而认定这是一个错误的宣教策略。
-
“学联”的发展过程,对往后的中国教会具有长远的影响。当年许多学生时代蒙召全职事奉者,成为今日华人教会的领袖……
-
尔班拿学生宣教大会(Urbana Student Mission Convention),是由美国校际基督徒团契(Inter-Varsity Christians Fellowship,IVCF)发起的学生宣教大会。鉴于该集会与全球青年宣教事工有极密切的关系,本刊特编译Urbana网站上的一些资料,盼能增进 华人教会对校园福音工作的重视,装备更多具有宣教意识的学生,以承担神对华人教会跨文化宣教的呼召。
-
台湾校园团契所举办的青年宣道大会,至今(2007)年7月已是第十届了。今年适逢基督新教宣教士马礼逊入华200年,校园团契50周年纪念,本届青宣就显得格外有意义。预计有 1,600学员,300位讲员、义工和工作人员参加,在“圣召的人生”的主题下,将有许多青年基督徒献身为主而活,寻求一生神圣的呼召,奉献的祭坛。
-
我们有一位同工,原本在德国华人教会牧会。四年前来美进修,以最高荣誉毕业于神学院。美国许多华人教会争相聘牧。但是他在毕业典礼答词中表示,他们夫妇愿意带着儿女回到德国去服事,继续走那条窄路中的窄路。他的声音在泪眼中格外铿锵明朗,掷地有声:“不仅德国的华人学生需要我们,我更盼望我的孩子在德国的环境中长大,能以德语向德国人传福音,以偿还这200年来,我们欠西方传教士福音的债。”
-
视野从永恒中“失焦”,是人类堕落的关键原因。更新文化的目的乃为建立福音的文化,也就是能够接受神的启示、耶稣的救恩的文化。
-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天国大使的气度和材质也不是一蹴可及的。属灵的高峰经验会张开我们灵魂的眼睛,拓展我们的视野。然而,只有脚踏实地走过低谷和荒野,天国大使的脚踪才能坚定平稳。有热情而没有才情,会令自己沮丧,害别人伤神。献身者需要扎实的装备,才能结实累累。
-
要把圣经的世界观注入中华文化土壤,基本上是一场属灵的争战。“文化宣教士”必须与教会紧密合作,同心作战。另外,台湾的文化土壤主要受“灵觉主义”世界观 所影响,神州大陆则整体受“自然主义”世界观主导,两者有所不同,因此在从事文化宣教时,策略和目标也有所不同,这也是进行文化宣教时必须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