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主鉴
-
本文刊于举目官网牧者恩言专栏,原刊于2020.04.02 主鉴 经文:“‘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祂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这一切的事成就,就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祂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太》1:21-23) 我们的上帝,是一位拯救祂百姓的上帝。祂曾经借着十灾,借着云柱和火柱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的奴役;祂也曾经借着士师们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四境的敌人……上帝终极的拯救计划,就是借着祂独一爱子的道成肉身,把自己的百姓从罪恶之中拯救出来。这最终的营救方案,就是“以马内利”。 “以马内利”表明的则是上帝的拯救方案。和我们熟悉的宗教神明、或者政治领袖的拯救方案相比,“以马内利”似乎是一种略显单薄和柔弱的表达。上帝与我们同在,上帝只是与我们同在吗?——听起来,似乎并不是很厉害。这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能保证我们会“站”起来吗? 在圣经中,“以马内利”营救计划的展开,我们先看到了一个成年人的挣扎——约瑟的挣扎,他决定暗暗地休了马利亚。 天使在梦中向约瑟显现,叫他“不要怕”,“只管娶过你的妻子马利亚来”。娶过马利亚来,意味着约瑟要接纳这个孩子,要领养这个孩子为自己的孩子;意味着他要面对很多的误解、风险、麻烦。意味着他要在自己的心里面,在自己的家里面,为这个孩子预备一个地方。 上帝是在问约瑟:“你愿意和我同在吗?你愿意欢迎这位婴儿弥赛亚吗?” 感谢上帝,约瑟顺服了。看起来是约瑟冒了极大的风险接待了这位弥赛亚。但实际上,约瑟、马利亚不是唯一冒了风险的人。上帝冒了更大的风险。 我们知道,上帝在历史中多次试着“与人同在”:在伊甸园里、在云柱和火柱中、在会幕中、在圣殿里。当三位一体的上帝在永恒中讨论如何来搭救祂所爱的人时,我们听见其中有一个声音说,“我去与他们同在”。 这一次,当上帝的儿子以一个婴孩的样子降生到希律王的国中时,“以马内利”的计划依然面临许多的危险:希律王和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不安,进而弥赛亚被追杀,“以马内利”计划面临被扑灭;东方的博士们按照自己的知识来追寻祂,却误入希律的王宫, “以马内利”计划面临被忽略;文士们和祭司长知道弥赛亚生在何处,却不去敬拜,“以马内利”计划面临被拒绝。 我们看到,对以马内利这个营救计划,大多数人的态度或是扑灭,或是拒绝,或是忽略,因为他们心里已经有太多同在的东西,以致于没有上帝的位置。但是耶稣基督,天父的儿子,依然道成肉身,愿意来“与我们同在”,并借着与我们同在来拯救我们。因为祂知道,会有一些人欢迎祂。他们或许就像马利亚和约瑟,生命中既没有物质上的安全感,也没有政治上的安全感,但他们会打开自己的心,打开自己的家,欢迎祂。祂应许这些接待祂的人,祂将“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28:20 ) 祷告:乐意来与我们同在的主,感谢你排除万难来找寻我们,并且与我们永远同在;今天求你除去我们心里的慌乱、恐惧,让我们再一次从心灵的深处,发出对你同在的邀请。主啊,让我们因为有你的同在,可以安稳地面对一切外在的环境。谢谢主,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
-
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声音之外,本质上只有两种声音。
-
如果你问亚伦,你带领这群百姓在干嘛呢?他会说,我带领他们在敬拜耶和华呢——上帝不是吩咐我们一年三次向他守节吗?
-
在与百姓立约之时,上帝为什么要以这种令他们害怕的方式降临呢?
-
面对疲惫不堪的摩西,岳父叶忒罗给出了他的建议,即在百姓当中搭建一个组织框架以实现分工和授权。
-
摩西也是一位卡利斯马型领袖。
-
本文刊于举目官网牧者恩言专栏,原刊于2019.10.01 主鉴 经文:“他们到了以琳,在那里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他们就在那里的水边安营。”(《出》15:27) 以琳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以琳有十二股泉水和七十棵棕树。十二股泉水,以色列人有十二个支派,每一个支派可以坐拥一个水泉。水源足足的,谁也不需要争抢。七十颗棕树,以色列人有70位长老,每位长老可以坐在一棵棕树下,指引百姓,谈笑风生,挥洒智慧。在以琳,以色列人可以和睦同居,彼此团契;在以琳,资源充足,没有抱怨;何等的美,何等的善…… 旷野怎么会有以琳这样的地方? 当然有的。至今苏伊士运河南部的西奈半岛上,还有类似于以琳这样的沙漠绿洲。问题是,以色列进入到旷野的第二站,怎么就能找到以琳这样的好地方呢? 很明显,是上帝借着云柱和火柱带领他们来到了这里。 有人会问:旷野不是只有旷野吗?旷野不是三天之久没有水源吗?旷野不是只有玛拉的苦水吗?当然不是,旷野还有以琳。对以色列人来说,以琳好得不真实,好得甚至就像应许之地一样。 上帝借着带领以色列人在以琳安营,提醒他们,祂是值得信靠的、是全地的主。上帝不只是在救他们脱离埃及的时候是主,不只是在那一头的应许之地里是主,祂也是旷野的主。祂是全地的主。 上帝是全地的主,因此祂可以以不同的方法来供应水源,或使苦水变甜,或叫磐石出水,或者直接带领以色列人到一个有十二股水泉的地方;祂是全地的主,他让人在旷野之中,在跋涉途中,就预先品尝到那应许之地的安息和美好。 此外,上帝也让我们知道,祂不只是拯救我们的主,不只是在那一头欢迎我们回家的主,在我们天路旅途中,从我们还未出生,到将来到新天新地的每一天、每一站,祂一直都是我们的主。 我相信,在基督徒的天路旅途中,或多或少,或迟或早,会经历到这种好的不真实的美好。教会、团契、小组、婚姻、家庭有的时候也会好的不真实。好的,就好像我们已经经历那种在地如同在天的生活了。 让我们我们为著这些时刻感恩,为著这些美好的团契、关系感恩。因着这些美好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我们更认识到,上帝是全地的主。 无论是在中国,美国;无论是在学生团契,还是在职场人士的教会;无论是初信的时候,还是做同工带领别人的时候……上帝一直是那一位带领我们走天路的主。天路旅途的每一站,祂都同在,祂都带领,祂都供应。 或许以琳之后,我们还会在人生的小站再次遭遇玛拉,或遭遇水源用尽,但我们要相信,上帝依然在以祂的慈爱带领我们,祂会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再解我们生命的干渴。 祷告:天父,谢谢你曾赐给我们许多在主里的美好时光,我们怀念那些时刻。我们知道这都是因为你的爱和恩典。也许,我们现在的生活可能没有那麽精彩,可能没有那麽多安歇的时候,但我们承认你既在以琳爱我们,也依然在我们今天的难处中爱我们。我们因此更期待并等候你的喂养和更新。奉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
-
以色列人在旷野首先面对的一个功课是,这位在埃及行大能拯救的耶和华神,在旷野中还会顾念、供应他们每一天的需要吗?祂会在乎他们渴了、饿了吗?上帝还值得信靠吗?
-
任何一块又硬又臭的石头,想要有份于上帝的生命工程,首先要成为一块属于主的活石,才能和别的活石连接。上帝的心意绝不只是让基督徒成为一块被洗干净的活石而已,石头干嘛用?——当然是造房子,当时很多房子都是石头做的。一块石头的价值,取决于他被用在了什么建筑工程上。最好的石头,会被用在圣殿的建造上。
-
每次看到这样的广告,我不禁想,会不会有时候,上帝在我们的心中,也成了一位退休在家、孤坐在电话机旁等着我们打电话,等着我们回老家过节的老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