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何西
-
這節經文講的是耶穌以街市上無理取鬧的孩童,來比喻當時的時代。那時代與街市上玩鬧的孩童有何相似之處?耶穌使用此比喻的目的是什麼呢?
-
本文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原刊於2021.01.06 何西 經文:“你們腰裡要束上帶,燈也要點著,自己好像僕人等候主人從婚姻的筵席上回來。”(《路》12:35-36) 關於等候主,猶太人如此唱道,“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詩》130:6)耶穌也清楚地教導門徒如何等候主,“你們腰裡要束上帶,燈也要點著,自己好像僕人等候主人從婚姻的筵席上回來。”(《路》12:35-36)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兩個功課。 第一要緊的是,我們要知道耶穌是主,而我們是僕。倘若我們自以為自己是主,那麼等候主也就不具任何現實意義了。然而耶穌真是主——祂是創造主、救贖主與審判主,凡被造的都要向祂作出回應,尤其是祂的門徒。 門徒等候耶穌,要像僕人等候主人從婚筵上回來一樣。古時婚筵通常持續數日至一周,賓客也會待上一段時間。儘管僕人不能確定主人回來的具體時間,可是他們知道,主人一定會回來的。我們今天也不知道主耶穌再來的具體時間表,但是祂一定會再來的,且祂來的日子近了。因此,我們要以僕人的身份不懈怠地等候主耶穌,隨時準備迎接祂的到來。 第二個是點燈的比喻。上帝藉摩西吩咐以色列在建造會幕時燈必須燃著:“你要吩咐以色列人,把那為點燈搗成的清橄欖油拿來給你,使燈常常點著。”(《出》27:20)為了使燈燃著,僕人得常備著油,並隨時添加。基督徒的生活見證絕非一時之興或是人前的表演,因為主隨時都有可能到來。倘若主來的時候,看到我們懈怠不忠,我們就有禍了。因此,我們要常常與主相連,隨時隨地活出有見證的生命。 主來的腳步聲近了,親愛的弟兄姐妹,讓我們明白自己僕人的身份,並時刻做好準備,迎接主的到來。 禱告:親愛的耶穌,你是主,我是僕。願我所思所行,都有你僕人的樣式,並束上腰帶、備上燈油,警醒等候,迎接你的到來,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
儘管耶穌的喜樂這一主題在聖經中出現的次數甚少,但對我們準確認識耶穌至關重要。那麼,耶穌在此為何如此喜樂呢?
-
其實,耶穌也有一份“隱藏菜單”,是專門給忠心跟隨祂的門徒的,那些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則無福享受。
-
敬畏上帝是一切義與真智慧的開端,與上帝建立健康的關係,人才能脫離世俗小學的纏累
-
本文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原刊於2020.10.23 何西 經文:“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18:36) 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耶穌基督才是真正的王。這是我們真正的盼望。 耶穌清楚明白地向羅馬巡撫彼拉多宣告: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為了強調這一點,祂一連說了三遍。耶穌說祂不屬於世界,因為祂來自上面,而世人卻屬於這個世界,因為他們來自下面(參《約》8:21-23)。無論是猶太領袖,還是羅馬政府,他們所關注的,不過是這世上的國及其權勢,因為他們來自世上。 耶穌的國既然不屬世界,那麼也就不照世界的方式運作。祂的國若屬這世界,祂的臣僕就會使用世界的方式,來為祂爭戰。如此,耶穌就不會被交給猶太人,更不會被解押給羅馬人。 其實,當猶太人領著兵丁抓捕耶穌時,耶穌的一句話“我就是”,足以讓所有人退後撲倒(參《約》18:6)。而且,當彼得拔刀用武時,耶穌卻告誡他收刀入鞘(參《約》18:11)。顯然,耶穌不僅用祂的話,而且也用祂的行動來提醒我們,祂的國不屬世界,祂也不會使用世界的方式,比如政治或武力來得到、維護祂的國。 如果耶穌的國不屬這世界,那麼如何理解祂作為王的身份呢?彼拉多顯然很不理解耶穌的話,就問祂:“這樣,你是王嗎?”面對這位羅馬政治人物的質疑,耶穌不僅沒有否認自己王的身份,而且說明自己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界。 耶穌以王的身份來到世界,不過不是世界之王的模式,而是宇宙君王的樣式;不是以殘暴的武力,也不是靠骯髒的政治,而是以謙卑、犧牲來宣揚並成就神國的福音,從而建立祂的國。耶穌宣告說,“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約》18:37) 耶穌的話對基督徒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我們作為公民,參與投票,履行個人的政治權利和義務自然無可厚非。不過,我們不要忘記,耶穌才是我們真正的王,而且,祂的國不屬於這個世界。既然祂的國不屬於這個世界,那麼我們這些屬祂的人,也不必使用世界的方式來為祂爭戰。 親愛的弟兄姐妹,在這越來越兩極化的政治體系中,在事實與意見不分的媒體訊息中,願我們靠著禱告、藉著上帝所賜的分辨的能力,為上帝作美好的見證。 禱告:親愛的主耶穌,你是大君王。你在世上以慈愛,而非以武力來建立你的國。求你幫助你的百姓尋求真理,並為真理作見證,在參與政治的過程中,讓我們效法你的柔和謙卑,在其中為你作美好的見證。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
那這一術語的原創者——耶穌基督關於“多者愈多、少者愈少”,講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呢?
-
詩人大衛用寥寥數筆,傳神地勾勒出上帝的創造之美——祂以“指頭”造天,月亮星宿也為祂所“陳設”。
-
本文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原刊於2020.09.22 何西 經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出》21:24) 有人從聖經找到了“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經文,便宣稱基督教在宣揚報復。然而,這種認識與聖經的教導相差甚遠。那麼,這節經文的真正含義是什麼?藉著這節經文,上帝真正想要教導我們什麼呢?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出現於《出埃及記》第21章關於傷人的條例中。首先,我們需要從社會公義,而非私人恩怨的角度去理解這規條——當上帝的百姓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發生衝突時,這規條指出作為社會的司法體系當如何去處理。在這樣的語境下,我們就能避免將其誤解為處理私人恩怨的條例,或是上帝對報復的許可。 其次,此規條體現了司法公正與刑罰適度的原則。同時期的外邦社會在處理類似的事件時,通常會允許社會地位高的人使用錢或權勢,而很難做到司法公正。但這條例卻堅持肇事者必須接受相應的處罰,不能通過賄賂獲得豁免。 需要指出的是,這條例在現實中並不是完全照字面去執行,比如傷人眼睛者,必須接受被腕眼的處罰。在現實情境下,如一個人如果傷了其奴隸的眼睛,他就必須釋放奴隸、給他自由(參《出》21:26)。因此,這條例的原則是希望加害者(不論是主動還是無意加害)能感受到被加害者同樣的痛苦,從而達到懲前毖後的效果。 不僅如此,這條例還倡導刑罰適度。試問:如果別人傷了你一隻眼睛,你有機會報復,你會克制地只傷害對方一隻眼睛嗎?不會的,你可能想要對方的命。但上帝教導祂的百姓要刑罰適度。 總之,從條例反映出的公正與適度的原則,彰顯了上帝的公正、公義的屬性。 最後,這條例也被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引用。“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太》5:38-39)在這裡,耶穌不僅糾正了人們對這條例的誤解,重申了律法的精神,更是藉此闡明瞭天國的原則。祂要求門徒們不僅不以報復回應人所加的傷害,反要活出犧牲的精神,即樂意犧牲自己的金錢、時間和精力,為福音作見證。 主耶穌是最好的榜樣。祂雖是上帝的兒子,雖有上帝的形像,卻為了我們的緣故,道成肉身,來到世上;在面對羞辱、誣告、殺害時,祂口中沒有惡言,也不為自己辯護,甘心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 主耶穌走過的路,跟隨祂的門徒也要走。因為,我們所信的基督信仰,不僅不主張報復,反而主張以善勝惡,活出犧牲、活出愛的信仰。 禱告:親愛的主耶穌,謝謝你親自教導我們這律法的精義,求你賜下智慧與勇氣,讓我們在當下這個滿有張力的世界中,跟隨你,願意作出犧牲,凡事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你的榮耀彰顯,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
我們需要從耶穌所祝福的對象來看祂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