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何西
-
这节经文讲的是耶稣以街市上无理取闹的孩童,来比喻当时的时代。那时代与街市上玩闹的孩童有何相似之处?耶稣使用此比喻的目的是什么呢?
-
本文刊于举目官网牧者恩言专栏,原刊于2021.01.06 何西 经文:“你们腰里要束上带,灯也要点着,自己好像仆人等候主人从婚姻的筵席上回来。”(《路》12:35-36) 关于等候主,犹太人如此唱道,“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诗》130:6)耶稣也清楚地教导门徒如何等候主,“你们腰里要束上带,灯也要点着,自己好像仆人等候主人从婚姻的筵席上回来。”(《路》12:35-36)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两个功课。 第一要紧的是,我们要知道耶稣是主,而我们是仆。倘若我们自以为自己是主,那么等候主也就不具任何现实意义了。然而耶稣真是主——祂是创造主、救赎主与审判主,凡被造的都要向祂作出回应,尤其是祂的门徒。 门徒等候耶稣,要像仆人等候主人从婚筵上回来一样。古时婚筵通常持续数日至一周,宾客也会待上一段时间。尽管仆人不能确定主人回来的具体时间,可是他们知道,主人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今天也不知道主耶稣再来的具体时间表,但是祂一定会再来的,且祂来的日子近了。因此,我们要以仆人的身份不懈怠地等候主耶稣,随时准备迎接祂的到来。 第二个是点灯的比喻。上帝藉摩西吩咐以色列在建造会幕时灯必须燃著:“你要吩咐以色列人,把那为点灯捣成的清橄榄油拿来给你,使灯常常点着。”(《出》27:20)为了使灯燃著,仆人得常备着油,并随时添加。基督徒的生活见证绝非一时之兴或是人前的表演,因为主随时都有可能到来。倘若主来的时候,看到我们懈怠不忠,我们就有祸了。因此,我们要常常与主相连,随时随地活出有见证的生命。 主来的脚步声近了,亲爱的弟兄姐妹,让我们明白自己仆人的身份,并时刻做好准备,迎接主的到来。 祷告:亲爱的耶稣,你是主,我是仆。愿我所思所行,都有你仆人的样式,并束上腰带、备上灯油,警醒等候,迎接你的到来,阿们!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
-
尽管耶稣的喜乐这一主题在圣经中出现的次数甚少,但对我们准确认识耶稣至关重要。那么,耶稣在此为何如此喜乐呢?
-
其实,耶稣也有一份“隐藏菜单”,是专门给忠心跟随祂的门徒的,那些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则无福享受。
-
敬畏上帝是一切义与真智慧的开端,与上帝建立健康的关系,人才能脱离世俗小学的缠累
-
本文刊于举目官网牧者恩言专栏,原刊于2020.10.23 何西 经文:“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18:36) 作为基督徒,我们知道耶稣基督才是真正的王。这是我们真正的盼望。 耶稣清楚明白地向罗马巡抚彼拉多宣告: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为了强调这一点,祂一连说了三遍。耶稣说祂不属于世界,因为祂来自上面,而世人却属于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来自下面(参《约》8:21-23)。无论是犹太领袖,还是罗马政府,他们所关注的,不过是这世上的国及其权势,因为他们来自世上。 耶稣的国既然不属世界,那么也就不照世界的方式运作。祂的国若属这世界,祂的臣仆就会使用世界的方式,来为祂争战。如此,耶稣就不会被交给犹太人,更不会被解押给罗马人。 其实,当犹太人领着兵丁抓捕耶稣时,耶稣的一句话“我就是”,足以让所有人退后扑倒(参《约》18:6)。而且,当彼得拔刀用武时,耶稣却告诫他收刀入鞘(参《约》18:11)。显然,耶稣不仅用祂的话,而且也用祂的行动来提醒我们,祂的国不属世界,祂也不会使用世界的方式,比如政治或武力来得到、维护祂的国。 如果耶稣的国不属这世界,那么如何理解祂作为王的身份呢?彼拉多显然很不理解耶稣的话,就问祂:“这样,你是王吗?”面对这位罗马政治人物的质疑,耶稣不仅没有否认自己王的身份,而且说明自己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界。 耶稣以王的身份来到世界,不过不是世界之王的模式,而是宇宙君王的样式;不是以残暴的武力,也不是靠肮脏的政治,而是以谦卑、牺牲来宣扬并成就神国的福音,从而建立祂的国。耶稣宣告说,“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约》18:37) 耶稣的话对基督徒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我们作为公民,参与投票,履行个人的政治权利和义务自然无可厚非。不过,我们不要忘记,耶稣才是我们真正的王,而且,祂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既然祂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这些属祂的人,也不必使用世界的方式来为祂争战。 亲爱的弟兄姐妹,在这越来越两极化的政治体系中,在事实与意见不分的媒体讯息中,愿我们靠着祷告、借着上帝所赐的分辨的能力,为上帝作美好的见证。 祷告:亲爱的主耶稣,你是大君王。你在世上以慈爱,而非以武力来建立你的国。求你帮助你的百姓寻求真理,并为真理作见证,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让我们效法你的柔和谦卑,在其中为你作美好的见证。阿们!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
-
那这一术语的原创者——耶稣基督关于“多者愈多、少者愈少”,讲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呢?
-
诗人大卫用寥寥数笔,传神地勾勒出上帝的创造之美——祂以“指头”造天,月亮星宿也为祂所“陈设”。
-
本文刊于举目官网牧者恩言专栏,原刊于2020.09.22 何西 经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出》21:24) 有人从圣经找到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经文,便宣称基督教在宣扬报复。然而,这种认识与圣经的教导相差甚远。那么,这节经文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借着这节经文,上帝真正想要教导我们什么呢?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现于《出埃及记》第21章关于伤人的条例中。首先,我们需要从社会公义,而非私人恩怨的角度去理解这规条——当上帝的百姓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发生冲突时,这规条指出作为社会的司法体系当如何去处理。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就能避免将其误解为处理私人恩怨的条例,或是上帝对报复的许可。 其次,此规条体现了司法公正与刑罚适度的原则。同时期的外邦社会在处理类似的事件时,通常会允许社会地位高的人使用钱或权势,而很难做到司法公正。但这条例却坚持肇事者必须接受相应的处罚,不能通过贿赂获得豁免。 需要指出的是,这条例在现实中并不是完全照字面去执行,比如伤人眼睛者,必须接受被腕眼的处罚。在现实情境下,如一个人如果伤了其奴隶的眼睛,他就必须释放奴隶、给他自由(参《出》21:26)。因此,这条例的原则是希望加害者(不论是主动还是无意加害)能感受到被加害者同样的痛苦,从而达到惩前毖后的效果。 不仅如此,这条例还倡导刑罚适度。试问:如果别人伤了你一只眼睛,你有机会报复,你会克制地只伤害对方一只眼睛吗?不会的,你可能想要对方的命。但上帝教导祂的百姓要刑罚适度。 总之,从条例反映出的公正与适度的原则,彰显了上帝的公正、公义的属性。 最后,这条例也被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引用。“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太》5:38-39)在这里,耶稣不仅纠正了人们对这条例的误解,重申了律法的精神,更是借此阐明了天国的原则。祂要求门徒们不仅不以报复回应人所加的伤害,反要活出牺牲的精神,即乐意牺牲自己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为福音作见证。 主耶稣是最好的榜样。祂虽是上帝的儿子,虽有上帝的形像,却为了我们的缘故,道成肉身,来到世上;在面对羞辱、诬告、杀害时,祂口中没有恶言,也不为自己辩护,甘心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 主耶稣走过的路,跟随祂的门徒也要走。因为,我们所信的基督信仰,不仅不主张报复,反而主张以善胜恶,活出牺牲、活出爱的信仰。 祷告:亲爱的主耶稣,谢谢你亲自教导我们这律法的精义,求你赐下智慧与勇气,让我们在当下这个满有张力的世界中,跟随你,愿意作出牺牲,凡事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你的荣耀彰显,阿们!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
-
我们需要从耶稣所祝福的对象来看祂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