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孤單

  •  本文原刊於《舉目》50期 我們需要進入別人的感情世界,進入他們的焦慮和孤單裡去,與哀哭的人同哭。 在每一個非基督徒(以及許多基督徒)的心靈深處都有一些隱藏的痛苦,就算是最開朗外向的人也不例外。只有當我們願意進入他們的痛苦裡,我們才能觸摸他們的生命。 進入別人的感情世界,也包括進入他們的社會現實中,因為我們不可能在一個社會真空中與別人分享福音。 我們不可能將人抽離他們的環境,而同時又盼望向他們傳講 福音;我們不可能漠視別人的痛苦,而同時又堅持要告訴他們福音的好處。 ——宣教的模式。摘自約翰‧斯托德著,《當代基督門徒》(台北:校園,1994),466頁。 上帝給我們種種恩賜,以便我們能用它們來服務鄰舍。我們沒有如此用它們,相反地,我們誤用上帝為了使我們高於別人,而給我們多於別人的每一種恩賜。 “理性不能 避免這麼做。理性一旦發現自己比別人的理性得到了較多的恩典,便不把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放在眼裡。”(路德,WA 10 III,238) 按照愛的律法,我們應該關心鄰舍的需要。然而,人們通常反而對別人的困難感到高興…… 對邪惡的這種高興已經是謀殺,是對第五條誡命的一種違犯…… 如耶穌所解釋的那樣,上帝的誡命應該被理解為,不是對我們這種人道德的呼求,也不是對我們的自由意志的呼求;相反地,它們顯示我們是完全無能的。它們要求的是完全的新人,是重生。 ——罪是對上帝的掠奪。摘自保羅‧阿爾托依茲,《馬丁路德神學》(新竹,台灣:中華信義神學院,1999),206-207。 耶穌願意那個人先知道——祂對那個人的愛,是目標,不是手段。祂不是要用這個人或是這個神蹟來達成目標,做廣告或是尋求成就感,都不是,就是因為愛,愛本身就是目的。…… 祂希望祂每個孩子都活著有滿足的喜樂,這是祂無條件的禮物,是祂沒有目的的禮物。祂就是要你先知道這點以後,當然祂會用你一生,你可以跟別人分享這個禮物,這個祝福,而成為別人的祝福。……不是因為祂的要求,乃是在你裡面有很深的意願和喜樂。 ——妙手重撫—醫治與關懷。摘自傅立德,《恩上加恩》(台北:道聲,2000.6),289。 教會需要激發愛心,勉勵行善,成為好撒瑪利亞人,向憂慮的人分享生活需用的。教會在態度上和金錢上分擔憂慮的人的難處是必要的(《約》 13:34,15:12;《加》6:2;《傳》4:9-10),這做法不是叫他們偷懶,而是在行動上表達基督的愛心。 在金融風暴時,香港失業情況惡化,基 督教內各宗派首次攜手合作,成立一個一千萬元的“創造職位基金”,為全港失業人士(包括非基督徒和基督徒)創造1000個就業機會。(註:《明報》 2002年1月26日A18版) 基督教會這次行動十分正確,這行動表達教會願意與憂慮的人分享。 ——與憂慮的人分享。摘自方鎮明,《克服憂慮》,香港:浸信會,2010.12),148。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