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弥赛亚
-
本文刊于举目官网牧者恩言专栏,原刊于2020.04.02 主鉴 经文:“‘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祂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这一切的事成就,就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祂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太》1:21-23) 我们的上帝,是一位拯救祂百姓的上帝。祂曾经借着十灾,借着云柱和火柱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的奴役;祂也曾经借着士师们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四境的敌人……上帝终极的拯救计划,就是借着祂独一爱子的道成肉身,把自己的百姓从罪恶之中拯救出来。这最终的营救方案,就是“以马内利”。 “以马内利”表明的则是上帝的拯救方案。和我们熟悉的宗教神明、或者政治领袖的拯救方案相比,“以马内利”似乎是一种略显单薄和柔弱的表达。上帝与我们同在,上帝只是与我们同在吗?——听起来,似乎并不是很厉害。这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能保证我们会“站”起来吗? 在圣经中,“以马内利”营救计划的展开,我们先看到了一个成年人的挣扎——约瑟的挣扎,他决定暗暗地休了马利亚。 天使在梦中向约瑟显现,叫他“不要怕”,“只管娶过你的妻子马利亚来”。娶过马利亚来,意味着约瑟要接纳这个孩子,要领养这个孩子为自己的孩子;意味着他要面对很多的误解、风险、麻烦。意味着他要在自己的心里面,在自己的家里面,为这个孩子预备一个地方。 上帝是在问约瑟:“你愿意和我同在吗?你愿意欢迎这位婴儿弥赛亚吗?” 感谢上帝,约瑟顺服了。看起来是约瑟冒了极大的风险接待了这位弥赛亚。但实际上,约瑟、马利亚不是唯一冒了风险的人。上帝冒了更大的风险。 我们知道,上帝在历史中多次试着“与人同在”:在伊甸园里、在云柱和火柱中、在会幕中、在圣殿里。当三位一体的上帝在永恒中讨论如何来搭救祂所爱的人时,我们听见其中有一个声音说,“我去与他们同在”。 这一次,当上帝的儿子以一个婴孩的样子降生到希律王的国中时,“以马内利”的计划依然面临许多的危险:希律王和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不安,进而弥赛亚被追杀,“以马内利”计划面临被扑灭;东方的博士们按照自己的知识来追寻祂,却误入希律的王宫, “以马内利”计划面临被忽略;文士们和祭司长知道弥赛亚生在何处,却不去敬拜,“以马内利”计划面临被拒绝。 我们看到,对以马内利这个营救计划,大多数人的态度或是扑灭,或是拒绝,或是忽略,因为他们心里已经有太多同在的东西,以致于没有上帝的位置。但是耶稣基督,天父的儿子,依然道成肉身,愿意来“与我们同在”,并借着与我们同在来拯救我们。因为祂知道,会有一些人欢迎祂。他们或许就像马利亚和约瑟,生命中既没有物质上的安全感,也没有政治上的安全感,但他们会打开自己的心,打开自己的家,欢迎祂。祂应许这些接待祂的人,祂将“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28:20 ) 祷告:乐意来与我们同在的主,感谢你排除万难来找寻我们,并且与我们永远同在;今天求你除去我们心里的慌乱、恐惧,让我们再一次从心灵的深处,发出对你同在的邀请。主啊,让我们因为有你的同在,可以安稳地面对一切外在的环境。谢谢主,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
-
施洗约翰一个人,形单影只,孤军奋战,独自面对希律王的挑战……说好的救赎呢?说好的以公义治理万邦呢?
-
12位士师,不是道德英雄,而是政治、军事领袖。耶和华呼召他们,去拯救落被外邦奴役的上帝的百姓。
-
耶稣基督是以马内利,是神与我们同在最大的保证。祂的降生,证明祂是一位说话算话的神、是拯救的主,是一位谦卑舍己的人子。
-
主耶稣是神为万民(包括你我)预备的拯救者,但要与这位弥赛亚相遇,得着祂所赐救恩,你我必须如这些博士,饥渴慕义地找寻,并预备在敬拜中,尊祂为王。
-
弥赛亚来到已经两千年,然而基督的福音——神的国近了,依旧适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
跟随耶稣的信徒在耶路撒冷,当时的犹太人是拒绝称他们为基督徒的。因为,若是称这批人为基督徒,那就是承认他们所信靠的是基督,是弥赛亚。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文/王星然。《弥赛亚》神剧不是为圣诞节创作的;这一部作品企图表达对启蒙运动“自然神论”的反动;作词家Charles Jennens对韩德尔的音乐创作很失望;英王乔治二世很有可能并未出席《弥赛亚》的伦敦首演,更遑论在“哈利路亚大合唱”中起立致敬;当时不少教会人士认为《弥赛亚》是一部亵渎之作;著名的英国清教徒牧师John Newton曾根据《弥赛亚》选录的经文,讲了50篇道。
-
研经材料—-《约》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