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心理学

  • 创伤是一个“邀请”(希雅)2024.11.04

    多年前,我所在的教会发生了一起自杀未遂事件。

    阅读全文…

  • 在荣辱文化的挣扎中,塑造亚裔青年的身份(宁政)2024.09.18

    羞耻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环境、身边人、传统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和表现自己,甚至假装成另一种人,以符合社会的标准,避免受到评判和批评。

    阅读全文…

  • 牧者的“心理”,如何健康?(郭鸿杰、刘心仪)2024.07.13

    他们所承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内心深处,因误解、羞辱、背叛、不被理解,且缺乏他人的支持所感受到的孤寂。

    阅读全文…

  • 心理学与圣经:矛盾究竟在哪? (徐理强)2024.04.03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4.03 徐理强  最近,讨论基督教与心理学的文章与书籍,似乎不少。在谷歌里搜索“心理学与基督教”,立马跳出一篇《基督徒应该拒绝心理学的五个理由》(下简称《基》)。虽然此文没有注明作者,但估计该文章中提出的5个论点,应该得到很多华人基督徒的认同,并有很多基督徒认为,应该拒绝佛洛德对力比多(Libido)、 “恋母情结”的观点,或认为基督徒得抑郁症后,不应该接受世俗的心理治疗。  与此同时,或许在华人教会中,还有许多人困惑于面对质疑,到底该如何看圣经与心理学间的冲突?有什么是我们忽略或误解的?圣经/基督信仰是否绝无可能与心理学共处?本文就心理学的领域、心理学与圣经不同的层面、心理学的观点、对《基》文质疑的回应,以及佛洛伊德与心理分析的起落,来做梳理与讨论:  ​ 目录 心理学的领域  心理学主要是研讨心理与行为机制(Mechanism)的问题,包括:记忆,知觉,思想,洞察力,学习,情绪,兴趣,动力,欲望,感觉,选择、病态心理行为等等。研讨的方法,一般采用自然科学的假设、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等的手段。  心理学涵盖的领域,包括:临床心理学/辅导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法医心理学……等等。  可惜,不少基督徒好像误认为,心理学就只等于临床或辅导心理学。上述《基》文即犯了这个错误。著名的美国基督教出版社IVP出版的两本有关基督教与心理学的专著(注1),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其实临床或辅导心理学只占整个心理学领域的一小部分而已。  另外一个误解,是以为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就等于心理学。其实心理分析虽然在上世纪50-70年代非常流行,但现在已经落伍。目前,在美国很少人用心理分析的手段,来进行辅导。然而目前心理分析在中国,仍很流行。  心理学与圣经的层面  基本上,心理学与圣经是对宇宙、世界、人生、人性、社会、文化、历史两个不同层面的解读和理解。简单来说:心理学是从机制(过程、方法)的层面来讨论这些问题,圣经则从上帝的特殊启示来了解这些问题的终极意义。  上面所提IVP出版的《心理学与基督教:5种观点》中,只有第一个观点:多层次解释关,指出圣经与心理学讨论的层面不同。该篇文章的作者大卫•迈尔斯,是心理学教授(注2)。该书其他4个观点的作者,都是心理辅导师,可能因此引起误会。  同样一个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因此得到不同的答案,但这两个答案并不一定是彼此矛盾的。  例一:死亡从意义(圣经)的层面,是人与上帝隔离的后果;从机制(生命科学)的层面,死亡是末端体Telomere磨损,造成染色体Chromosome组织破坏、细胞死亡的结果。  例二:新生命的诞生,从圣经的观点,生育下一代是上帝的恩赐,是上帝创造天地的美意之一;从机制的层面,则生育是精子与卵子结合的结果。  对不同层面的理解,其实都是出于上帝的智慧:意义的层面,来自上帝透过圣经的特殊启示;机制的层面,来自上帝在大自然创造中的启示。若我们能接受,一个问题是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并都是基于上帝的启示,那么就比较容易化解心理学与圣经间所谓的“矛盾”了。  对心理学比较陌生的8个观点  所谓圣经与心理学之间的矛盾,假如从理论来入手梳理,恐怕不是写一篇文章就可能解决的。所以,我想提出对心理学这个专业,一般基督徒比较陌生的8个观点,来了解现代心理学。  1. 采纳科学方法  所谓科学方法,是指其步骤包括:把问题定义,初步收集资料,定出假设,设计实验(主要控制变量),重复求证,结论等等。心理现象有很多变量(Variables),所以心理学实验难度大,进展慢。  然而,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对心理机制的结论,与时俱进,不是不变的真理。就如上面所提:心理分析学50年前普遍被接受,现在却已经落伍。  2. 可能性,不是决定性  心理学的结论,是关于该机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举例来说,心理学经常做诱因研究,想要找出在哪些条件(诱因)之下,该情况比较可能发生。比如说,在缺乏关爱环境中长大的人,特别是在成长期失去母爱的人,比较容易得抑郁症。这结论却不代表在该环境下长大的人一定会得抑郁症。  同样,父母都有抑郁症的人,儿女也比较容易得抑郁症,却不是一定会得抑郁症。就比如接受过新冠疫苗的人,比较不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但不是一定不被感染。  3. 病态心理的诱因  心理学认为一个病态心理(比如自卑感很重),一般都有前因(所谓诱因)。找出病态心理的诱因,需要找出该情况形成的机制。一个在恶劣环境下长大的小孩,比较一个在优良环境下长大的小孩,病态心理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恶劣的环境是形成病态心理的诱因之一。  可是,恶劣环境的哪一个因素比较容易造成病态心理?是缺乏关爱呢?是模仿别人的坏行为?是学校条件太差?是营养不良影响大脑网络成长?是吸毒、酗酒的结果?临床心理学一般是用因子分析来处理诱因研究中得到的资料,找出个别诱因造成该问题可能性的份量。  一些基督徒认为,谈诱因就等于为自己的问题找借口,因此认为心理辅导是助长病人推卸责任。比如说:小时候缺乏父爱的女人,婚姻关系经常会出问题。因此假如来访者在辅导中,发现自己的婚外情可能是为了弥补小时候得不到的父爱,就会因此为自己推卸犯婚外情的责任。  其实有效处理诱因,需要病人在了解诱因后,负责任勇敢找出有效处理诱因的方法。用上面的例子,婚外情其实无补于解决小时候缺乏父爱的伤痛,来访者需要在辅导中,找到更有效处理缺乏父爱的对策。  4. 心态间的关联性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人在不同方面的心态与行为上,彼此具有关联性。  一个赌博上瘾的人,也经常酗酒、吸毒、犯法。反对堕胎的人,一般也反对男女同厕;同时,也倾向赞同死刑,反对放宽移民,不同意增强消除种族歧视或增加社会福利等的条例,也可能认为,民主制度不一定是最好的政治制度,而倾向接纳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  为什么人的心态有关联性?认知心理学并没有很好的答案。可是,人却认为自己有关联的心态是合情合理,甚至符合圣经真理的。换句话说,人用“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来解释自己在各类心态间的关联性。  5. 每个人的脆弱度不一样  对同样一个情况,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如,有些人在失业后非常沮丧,有些人则仍满有信心。神经心理学认为,遗传基因是影响脆弱度(Vulnerability)或敏感度(Susceptibility)的因素之一;其他还包括环境、性别、灵性、信心。  举例来说,在成长期中,女孩子12倍于男孩子,容易得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 ,而男孩子大约是女孩子的3倍容易得对立性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所谓“脆弱性”,不是用来推卸责任,而是用来找出有效对策。  举例来说,进食障碍者不是对自己说:  我是女孩子,所以应该可以得此症。而是需要找出影响自己脆弱度的诱因(比如说,太关注别人如何看自己的体型、过度在意别人对自己身材的批评),然后改变自己的认知。  不但如此,脆弱性跟灵性、信心不一 定有直接关系。世界各地研究数据都告诉我们:成长期的女孩子12倍于男孩子易得进食障碍,并不代表这些女孩子的灵性比男孩子差,或比男孩子更有罪。  6. 基因影响心理状况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