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性格局限
-
明白了自己的天然个性、固有价值观,及其和圣经真理之间的差距后,我们豁然开朗了。从前的争论不休、彼此批评,改变为彼此看重,因为对方恰好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
陆加 本文原刊于《举目》52期 我生来就对“人”很敏感、也很看重人际,所谓关系型(people-oriented)的人。因此,非常在意周围人的一举一动。周围人的喜怒哀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的判断和决定。那些有话不直说的人,我还会猜他们的身体语言、弦外之音。如果一个很强势的或权威性的人物出现在我身边,他的意见会左右我…… 然而,同大部分人一样,我意识不到自身的弱点。 到底是谁“不开窍”? 我在教会负责某件事的时候,最头痛有人和我意见不同。因为我觉得对别人说“不”,就等于破坏关系。 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习惯性把事情拖一拖,做不成就算了。我宁可不做,也不想伤害了“关系”。或者说,我只想维系关系,不在意事情做得怎么样(虽然这样做,也不一定能保住关系)。可以想见,很多事在我手里不了了之,或虎头蛇尾。 为此,我太太很受不了。在她看来,这明明是对神的事不尽职,不够“忠心”!该做的事,怎么能这么不明不白的撂下?应该尽力而为! 她的确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她是对“事”很看重的做事型(task-oriented)的人,而且是个完美主义者。如果让她负责做什么事,她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睡觉、不吃饭,非做好不可。 至于其他参与者高兴不高兴,她不是很在乎。更准确地说,她根本不知道别人高兴不高兴。特别是那些有话不直说的人,总是搞得她一头雾水,只好不管了。所以,她事情虽然做得很漂亮,但不知不觉就可能得罪谁了。 哈哈,一到这时候,我就看不过去了——这明明是对弟兄姐妹没有爱心、不够“良善”嘛!不是吗?把人都得罪光了,光事情做成有什么用?不做不是更好? 因为做事方式的尖锐对立,我们都很受不了对方。我们都觉得自己很正确,是对方不开窍。而且,不论在圣经中,在教会传统上,或在教会领袖层里,我们各自都可以找到强力的支持。 作为夫妻,我们没办法井水不犯河水,也做不到东风压倒西风。于是冲突常常发生。最常有的情况,就是她指责我:“你怎么什么都不做?”而我则是:“你怎么能这么做!?” 动机有天壤之别 神借着这样的冲突,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不得不带着撕裂之痛,面对赤露敞开的自己—— 我为何特别在乎别人高兴不高兴?因为我依赖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肯定自我、增加安全感。而我太太,则觉得只有事情做好了,才能赢得别人的接纳、承认,所以她的安全感是同做事挂钩的。 正是这样的价值观混杂在我们事奉的动机里面,所以表面上看似我们做事的方式不同,实际上是加入了价值观的冲突。 其实,我不是糊里糊涂走进教会的人。我信主后,价值观有了很明确的翻转。我也愿意凡事用圣经的价值观重新审核、分辨。然而,这不能避免我的生命中仍有许多隐而未现的问题。就如这件事,我认为我所坚持的,与圣经的教导十分吻合!上帝不是很看中“关系”吗?圣经不是强调爱、聆听吗?这与我看重的,不是很一致吗? 我没有察觉的,在这种表面相似的背后,其实动机有天壤之别。圣经看重的关系,能给人带来真正的益处,是利他的;而我的看重关系,则掺杂了个人需要,是为了给自己价值感和安全感。 说实话,要不是因为与妻子的冲突,我不会这样反思自己的。圣灵借着这一切,使我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曝光了。 我太太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只不过,她反省的,是为什么她受不了做事不“完美”。 改变固有价值观,使我和太太都感到有点儿失落感和脆弱。转变是痛苦的,然而当我们愿意改变的时候,神就亲自教导我们,怎样成为真正讨神喜悦的“又忠心、又良 善的仆人”。具体到我们两个身上,就是“既要忠心做事,又要良善待人”——我在顾及人的时候,也要把事做好;她做事的时候,不能忽略人的需要。看耶稣所行 的事,不能不说,祂就是这样的,既看重事,又关爱人。 明白了自己的天然个性、固有价值观,及其和圣经真理之间的差距后,我们豁然开朗了。从前的争论不休、彼此批评,改变为彼此看重,因为对方恰好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于是,她做事时会来问我,如此处理,会不会手法太硬,使人不舒服?我会给出建议,例如,如何预先沟通,避免误解。而当我又因为不同意见而迟疑不定的时候,她会鼓励我不要放弃,要主动去寻求共识,整合差异异,把事情做成。 我们开始变得彼此离不开了。无论做什么,如果可能,我们都希望对方在场,以得到最好的反馈、提醒、补足。我们不仅做事和做人的技巧提高了,还因彼此之间的理解,变得更理解别人。 我发现,从前我怕失去关系,却不见得可以维系关系。反而,当我不再怕因不同意见而得罪人的时候,我反而多了可以共事的好弟兄,且有了真正的安全感。我太太也发现,她从前着急做事的时候,总觉得别人碍手碍脚。而今她顾及他人的需要,愿意调整做事的步伐时,反而多了许多帮手。 反思我们天然的性格,改变不正确的价值关联,承认自己的局限,主动请求他人补足……这大概也算是一种“舍己”的操练吧?或者,用前辈的话讲,算是在性格上“经历十字架的对付”吧? 作者出生于北京,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细胞分子医学专业。现在华生制药(Watson Pharmaceuticals)公司从事新药的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