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教会史话
-
柯喜乐牧师不懈地帮我寻找祖父100年前救助过的外国宣教士的后裔。1998年4月,我收到一封来自英国的信,里面有照片的拷贝件,有英文的信件,及其汉语翻译……
-
坡旅甲(POLYCARP,又译波 利卡普)是士每拿教会的监督,使徒约翰的门徒,也是安提阿教会监督伊格那丢的好朋友。
-
当然,像我这种来自极保守的教会背景的基督徒,对中世纪至今的一些天 主教教教义,及旁经、马利亚崇拜、向神父告解等等仍无法赞同,但我试着放下现代基督徒常有的批评论断架式,带着一颗谦卑受教的心,并夹着一丝神秘的感觉, 笔者走访了坐落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毗邻首府西雅图的莱西镇(Lacey)的圣马丁修道院(St. Martin Abbey)和诺斯(Roth N)院长。
-
早期教会的基督徒,承袭旧约圣徒的信念:“圣约子民 团体”在日常生活每一方面,都要活在神面前过敬虔生活。他们不认为“圣约生活”只侷限于正式聚会与敬拜礼仪而已。
-
论到早期教会的信仰生活,在当时罗马帝国人民眼中,是非常高尚的。凡是不抹黑诬陷基督徒的人们,都承认基督徒的言行举止令人钦佩。
-
罗马皇帝提尔多修二世,于主后431年的五旬节,在以 弗所召开《第三次大公会议》,目的是要解决“聂斯多留派之争”。由于康士坦丁堡主教聂氏对于主基督神人二性的看法,几乎到了“神人两位格”的地步,招致亚 历山大主教屈利罗的严厉反对。屈氏获得罗马主教克力斯丁的支持,然而聂氏有安提阿主教约翰的撑腰。皇帝看到东方教会陷于分裂之际,盼望借着“以弗所会议” 能平息争端。
-
奥古斯丁自413年至427年,奋力写作《上帝之城》。同时期,他也面对当时 教会中的 “伯拉纠派之争”(Pelagian Controversy)。北非主教们在412年的“迦太基会议”,已经定罪伯拉纠(Pelagius)门生柯里提(Celestius)的教训。在巴勒 斯坦的耶柔米,也极力抵挡伯拉纠的教训。罗马主教英诺森一世(Innocent I)也裁定:伯拉纠派若不认错悔改,则被开除教籍。奥古斯丁以为“伯拉纠派之争”终告结束。然而,伯拉纠派死灰复燃,又以新的形式出现。
-
主后325年的“尼西亚会议”,是教会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要处理“亚流派之争”,结果亚流派被定为异端,保守了基要福音真理。
-
教会在第三世纪中叶,遭到罗马皇帝德修(Decius,249-251)与继任的迦鲁(Gallus,251-253)的大肆逼迫。瓦勒良(Valerian,253-259)即位后,一反常态,暂时停止对教会的逼迫。然而下一波更严厉的迫害即将开始。
-
教会在第二世纪后半期,遭到罗马皇帝马可‧奥热流(Marcus Aurelius,161-180年在任)的血腥逼迫。其中最著名的是于177年在高卢的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