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王申得
-
人类捕鼠,捕鸟或捕鱼,魔鬼却捕捉人类的灵魂。
-
人们常说,机会可遇不可求,其实,许多人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抓住机会。
-
基督徒为什么会以福音为耻呢?世道的堕落可能是原因之一。
-
牧师的话是对的,但我们也要记得,上帝的确纪念一个人的善言和义行。
-
的确,保罗的话不是给一般人讲的,而是给“基督耶稣的精兵”讲的。
-
作为全能全知的上帝,祂当然早就知道所问的人在什么地方,并不需要从亚当,夏娃,该隐或亚伯拉罕那里了解情况。但上帝却问了他们,这是为什么?
-
上帝把敬老和敬神放在一起谈,足见老人在上帝心目中多么重要!
-
本文刊于举目官网牧者恩言专栏,原刊于2019.10.11 王申得 经文:有人用褥子擡著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来。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那人就起来,回家去了。(《太》9:2、7) 1839年,宾州的乔治•威尔逊和他的同伙多次抢劫邮车,构成重大犯罪,被法庭判处绞刑。乔治的家人和朋友到处找人替他求情,希望救他一命。在他们的努力下,当时的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签署了一份特赦令。 不料,当总统令递到乔治•威尔逊手上时,却被他拒绝了!这给当地司法部门带来了一个空前的难题,即到底如何处置这个犯人,是强行释放他呢?还是维持原判,处以极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乔治•威尔逊拒赦案”。 此案惊动了美国最高法院,法院认为,“法庭不能给予囚犯被赦的利益,除非他自愿接受。总统令具有赦罪的权柄,赦免乃为一项恩惠的行为,但被赦者可以选择拒绝,法庭无权强迫执行赦免。”审理结果一出,举国哗然。 乔治•威尔逊这个人物使笔者联想到圣经中一个无名的瘫子,他们二人的经历颇为相似,结局却不相同。 首先,他们都犯了罪,且罪有应得。乔治和他的同伙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8次作案,对公共安全威胁极大,法庭必欲除之而后快。《马太福音》第9章中的瘫子,虽然未说明犯了什么罪,但从主耶稣的话中不难看出,原文中的“罪”一词是复数。 并非所有的疾病都与犯罪有关,但犯罪确实可能导致疾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次,乔治的家人和朋友对他不离不弃,四处奔相走告,为要拯救他的性命。瘫子也是这样,原文中的“人”乃是复数,表明许多人在他失意潦倒的时候,挺身而出,伸手相助。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在一个正确的时刻,把瘫子擡到正确的人面前。一个人身边若有几位这样的朋友,算为有福。 乔治和瘫子最后一个相似之处是均获得了赦免。乔治收到了总统的特赦令,瘫子也听到了主耶稣的话,“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 但两人最大的不同在于:瘫子相信主的话,接受赦罪的恩典,再次站立起来,迎接生活的挑战;而乔治却一意孤行,把总统赦令拒之于门外,断送了重新做人的天赐良机。 人间的特赦可遇不可求,但耶和华神乃为“特赦之神”,是“叫人擡起头来”的上帝,给人悔改机会,勇敢面对明天。圣经明言,上帝“有赦罪之恩”(参《诗》130:3-4),又宣告“上帝必广行赦免”(参《赛》55:7)。 今日有没有“乔治•威尔逊”般的人,拒不理会“万王之王”的赦免,自囚在内疚和失败的阴影下,不得自由? 祷告:主啊!我愿感谢地接受你的赦罪之恩!祷告奉主名求,阿们!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
-
本文刊于举目官网牧者恩言专栏,原刊于2019.10.22 王申得 经文:“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弗》4:29) 波士顿青年交响乐团的本杰明•赞德先生 (Benjamin Zander) ,是著名的指挥家,也是一位备受尊重的音乐教育家。他举办的大师班,不仅传授精湛的音乐技巧,也常常分享他的人生阅历,使人受益匪浅。 有一次,他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纳粹德国蹂躏欧洲时,一户犹太人家庭被强行送进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上。姐姐看见最小的弟弟鞋带没有系好,就像平时一样训斥了他几句,全家人随后在一片混乱中彼此失去了联系。 战争结束后,姐姐成了全家唯一的幸存者,再也没有见到小弟弟,因为他遇害了。从知道弟弟被害的那一天起,她发誓再不对任何人讲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因为那可能是被听见的最后一句话! 这位姐姐其实并没有说错什么,但她一生不肯自我原谅。年幼的弟弟听见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竟是训斥,成了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若时光能够回转,她会紧紧地搂住小弟弟,对他说,“鞋带没系好,没关系,我爱你!” 人的一生,从牙牙学语到遗言,究竟讲过多少话,实在无法计算。有些人心里纵然有千言万语,到了嘴边只剩下两三句;而有些人说话好像打开闸门泄洪,滔滔不绝,没有人知道他一生到底讲了多少话。 难怪圣经里有太多关于人应该怎样说话的教训,因为说话是人每天必须进行的活动。对信主的人来说,首先应当牢记的是,上帝是天上永恒的听众。大卫明白这个道理,他说,“耶和华啊!我舌头上的话,你没有一句不知道的!”(《诗》139:4) 上帝不但听见人说出来的话,也听见人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诗篇》第10篇里那个恶人,两次只在心里说的话,上帝都听见了(参《诗》10:6,11);谦卑人内心的话,上帝也听见了(参《诗》10:17)。 令人惴惴不安的是,上帝竟将人所讲过的每一句话,都作为资料收藏起来,存盘备用。 主说,“我又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太》12:36-37)。又说,“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太》5:37)。 上帝按着祂丰盛的恩典,涂抹和赦免我们口中一切的过犯,但同时也告诫我们,除去信主以前的污言秽语,连一句也不可讲。 也许,我们应该像那位犹太姐姐一样,从生活中吸取教训,不再说无关紧要的话,也不再说后悔莫及的话,只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因为我永远不知道,我所讲的,是不是他人听见的最后一句话! 祷告:主啊!愿我的舌头被圣灵管理,叫说出来的话荣神益人。祷告奉耶稣的名求,阿们!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
-
本文刊于举目官网牧者恩言专栏,原刊于2019.09.27 王申得 经文:“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这样的人,你岂睁眼看他吗?又叫我来受审吗?”(《伯》14:1-3) 一般来说,人们在顺利平安时,容易浮躁,在困难或苦难中反而容易静下心来,去想一些事情。 圣经中的约伯曾经是一个成功的农场主,其家族经营著庞大的畜牧业帝国。然而,一连串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使他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跌到人生的最低谷。从那时起,约伯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甚至怀疑上帝。 约伯经历苦难,渐渐领悟到人生的真相。原来,人的一生有许多患难,无法摆脱。圣经学者推测,约伯是亚伯拉罕同时代的人,当约伯出生时,世界上长寿记录保持者玛土撒拉才刚刚去世350年左右。人类的寿命在玛土撒拉去世后,也就是在大洪水之后骤减,“人活七十古来稀”。但即使七八十年的生命,掐指算一算,其中的好日子也并不多。所以,约伯说,“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 人的一生也有许多遗憾。人们常把人比作花朵,年轻时含苞欲放,亭亭玉立,但时间一过就枯萎凋谢了,只带来无限惆怅。 美国有一个名叫茱莉亚•罗伯茨的电影明星,是出名的大美女,一双明眸顾盼生辉,楚楚动人。她退休后,一家杂志社前来采访,要把她的近照刊登在封面上。拍照时,茱莉亚·罗伯茨坚决不让摄影师给她化妆,因为她希望人们看到她带着皱纹的脸的真实模样。这种豁达的精神,实属罕见。 年纪越大的人越会发现,时间不是在跑,而是在飞!它像一个短跑冠军,你从后面怎么追也追不上,怎么抓也抓不住。人生就在飞跑中度过,令人唏嘘伤感。 笔者有一个习惯,买一本书回来,都会在扉页上写下买书的日子和地点,作为纪念。现在查阅一些书,真不敢相信十几年,几十年已经过去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书还没有怎么看,日子已经“翻篇”了。真的是“飞去如影,不能存留”啊! 现在,问题来了:这样一个充满了患难,遗憾和伤感的人生,值得劳驾上帝看一眼吗?就算看了一眼,还值得他花功夫过问,甚至审判吗?人们是否可以像一首流行歌所唱的那样,对上帝说“烦着呢,别理我”? 上帝若不存在,当然就不存在上帝的审判了。但如果圣经所记载的上帝真实地存在着,那么他对我们是什么态度呢?不闻,不问,不理,不睬?还是关心,爱护,引导,眷顾呢?如果是前一种情况,为什么有时人们巴不得上帝“介入”,“插手管一管”我们的人生?如果是后一种情况,为何还会有许多苦难?上帝到底在哪里呢? 我们是否像约伯一样,想过这些问题? 祷告:主啊!求你将智慧和启示的灵赐给我,使我真知道你。阿们! 欢迎您上网 behold.oc.org 阅读更多好文。《OC举目》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的您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