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网络事工
-
本文原刊于《举目》63期 崔衍 中国有四大微博网站,其用户年龄分布各不相同。其中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的用户,多集中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搜狐微博、网易微博的用户,则更多集中于30岁以上的人士。 这是EnfoDesk易观智库,最新研究揭示的一个现象。 调查显示,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的用户,多集中于20-29岁,均占据各自用户年龄构成的60%左右。而腾讯用户中,24岁以下的人群占据其整体的40%。 可以说,市场占有量最大的新浪、腾讯微博,集中了互联网的年轻族群。 “我们一起去咖啡馆,然后各自拿出手机刷微博。”这几乎成为年轻人约会的常态。他们随时随地更新微博,却几乎没有意识到这是上网。 他们在微博上干什么? 年轻人生活行为的新趋势,起源于他们的根本欲求,即“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效应,来伸张自身”的欲求。不断实施自我表现行为的人的比例,在90后中,占到了63%,而70后则只有36%。 对于微博,他们的行为主要是“寻找”、“表现”与“传递”。 62%的90后认为“即便没有购买需求,也会广泛寻找相关资讯”。事实上,他们随时随地在寻找感兴趣的东西,不需要有目的。 在自我展示上,90后倾向于“用加工的方式表现”,例如52%的90后,会使用图片编辑软件加工照片,然后张贴在微博上,人数比例是70后的3倍多。90后爱“晒”,这种“晒”,除了自我形象,还有日常生活。他们渴望展示全部自我,并非只着重于特殊经验。 90后的微博行为 通过研究90后的微博行为,不难发现有三方面特征:休闲相关、以年龄群体为中心,以及注重风格。 他们通过娱乐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导致戏谑与反讽的文化产品的更受关注,如,大V的言论和戏剧性事件。(编注)对于这类文化产品,他们进行选择性的挪用与团体使用;透过特殊的消费仪式和风格(如解构),传达禁忌的意义(即,违抗权威)。 文化消费 在此基础上聚合的群体,是一种流动性的“后现代部落”:偶尔聚合,然后解散。而文化消费,正是后现代部落之归属仪式,以表明身份、划分疆界。有趣的是,“正能量”的话语和真诚的生命,同样被视为他们所接纳的风格之一,却并非是唯一。 微博的消费活动不再局限于以往知性、感性、体能为主的活动,起而代之的,是个性化、随性、自我表现。比起“向着理想和憧憬的未来生活蓝图迈进”,当下的年轻人则更享受“通过交流各自的兴趣和价值观来相互影响、丰富彼此的生活内涵,从而不断发现更多的新生活”。 因此基督徒青少年事工者,不妨这样考虑:在分享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及价值观的同时,要触发他们提升自我存在价值之力,以及感染和凝聚他人之力,将福音传递出去。 本文数据除注明外,均来自“博报堂生活综研”之调查报告《生活者“动”察2013》。 编注: 新浪微博为推广,邀请明星和名人加入,在实名认证后,于用户名后加上一个橙色 “V”,以示与普通用户、微博达人的区别。之后,又邀请了媒体工作者,并有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亦开通了官方微博,认证后在用户名后,加上蓝色 “V”。 “大V”是泛指那些粉丝众多,在微博上拥有话语权者。 作者来自南京,资深编辑,现正进修神学。
-
本文原刊于《举目》63期 喜善口述,彭金凤整理 身处网络时代,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微博已悄然渗入我们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服事。很多基督徒也玩微博,除了个人消遣,或是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外,微博更可以是传福音的“一片园地”。 基督徒应当怎样经营微博?怎样把“俗世的场所”,变为“神圣的所在”?怎样将生活与之平衡?让我们来听听“神爱喜善”,这位草根的基督徒“微博达人”的故事(编注,在2013年7月,已有6万余人关注神爱喜善的微博): 始于网络聊天室和论坛 我于1999年底信主的。 信主后,我跟许多人一样,对真理十分渴慕,也有很多疑问,但常常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那时网络开始盛行,于是我很快加入了网上的基督教论坛和语音室。语音室是一种网络团契,因着对真理的渴慕,聚集在一起读经、赞美、祷告、交通,建立起一种真诚、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网络团契给我提供了另一个培灵的空间。 我也常去赞美、旷野、雅歌等基督教的论坛。一开始,是我自己需要得到帮助、解惑,后来也开始解答一些简单的信仰疑问,还参与一些话题的讨论。 从2000年至2008年,这段在论坛和语音室的经历,令我的生命渐渐更新和成熟。 眼见,心感,力行 参与基督教论坛久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信徒经常会为某个话题争论不休。这样的辩论本在所难免,可有些辩论的最终结果,是纷争、恼怒……论坛的网站,因而经常被关闭。我对此深感无奈。 有位朋友提醒我:不如去开自己的博客吧!于是,我在2009年2月开了博客。博客简单多了,避开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论,也避免了被关闭的麻烦,可以专心发博文、传福音。 2010年2月,又有位姐妹建议我开微博。刚开始我不很在意,一是觉得自己的精力没那么充足,二是不太了解怎样“经营”微博。不过转念一想,上帝给我多少力量,我就做多少事情吧!所以,开了微博,偶尔发几条,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博客上。 到了2010年底,我发现关注我微博的人,竟比博客上的更多、更活跃,而且粉丝来自世界各地。这让我很惊讶。原来,微博的风景更好,禾场更大。我好像一个人在园子里撒种许久,却不经意间发现,已是满园馨香。又好像一个人旅行,起初路上景色平平,转了一个路口,眼前豁然是一大片金黄色的麦海,沉甸甸的,等待着收割……真令人鼓舞欢欣! 远牧师也在2009年8月开了博客,3年多的时间,关注他博客的人数是1万人左右。2011年3月他又开通了微博,仅2年多的时间,关注者有17万!可见,相对微博更受大家喜爱。 这时我想,上帝给我的感动是确实的,我要做的,就是花精力,专心来经营微博。 微博为谁而开? 关注我微博的人多了以后,有人就开始有所期待,经常希望我帮忙转发或分享。比如,有生病的,孩子、家人失踪的,要准备生产、动手术的,为了生计开网店的,难民营的,家庭破裂的,生活困难需要捐款的,找教会的,等等;求代祷、求安慰、求转发、求解释,也不计其数。如果做不到这些要求,就会有评论:“光讲爱,没有行为,什么基督徒啊?”…… 我心里很为难,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也希望大家能更多地转向上帝,跟上帝建立亲密的关系,凡事依靠上帝,凡事向上帝呼求,而不是依靠某个人。 有一次我跟范学德老师交谈,他说:“在网上服事,尽量不要去血气辩论,有理也不要去争,不要动怒。别人说的有道理,你就听一下,尽量不要去反驳。网络上这么多人,不可能意见统一。你也不可能使全部人都满意。就算在教会,大家的意见都不可能统一,更何况在网络上呢?” 我也逐渐地认清自己:平时一点小事情,就会使我跟人较真,使我纠结、动怒,所以上帝借着微博上那些指责来塑造我、扩充我,让我学习仁爱、忍耐、包容。上帝更借此检验我的动机:到底是为谁而开微博?如果我是为上帝而开,那这些指责就不算什么。 坚持起初的感动 关注的人多了,每天看的微博内容也多,精力很容易分散。 比如,有人会向我咨询感情、婚姻等方面的问题,可我知道自己不擅长作辅导,所以一般都建议他(她)们去找自己的牧者。还有一些肢体会问,礼拜天可否不去教会,只在网络上参加敬拜,或听网上牧师的讲道?这个我坚决反对的,因圣经说“不可停止聚会”(《来》10:25),去教会聚会,可帮助肢体间有更亲密的沟通、代祷、分享、互动,在不断的磨合中,生命得以建造、成长。 远牧师也说过,网络是教会的一种拓展,是教会生活的一个延伸,但是不能代替教会生活本身。教会是基督的身体,离开了身体,我们就没有力量。教会也是弟兄姊妹彼此相爱的地方,我们在教会里把信仰实践出来。如果只是沉溺在网上,拒绝教会生活,是危险的。时间久了,容易偏离信仰。 因此,为避免精力分散,我得了一个秘诀,即坚持起初的感动。上帝给我最大的感动,是关注慕道友。网络上实在有很多慕道友,需要引导。只要是慕道友的提问,比如:“我不是基督徒,我祷告,上帝能听见吗?”或 “我信基督教好呢,还是天主教好呢?”我都会很积极地回答、引导。 我们在网上所做的事虽很微小,甚至小到自己都没有注意,但是上帝却会使用。比如转发了一条微博,就可能在某个人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上帝就使这颗种子成长了。正是“……栽种的,算不得什么,浇灌的,也算不得什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上帝。”(《林前》3:7) 要做得超凡的好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坚持在微博里?我想最大的原因,在于圣灵的感动。我信主后,一直希望参与教会的服事,比如,外出探访、去乡下传福音,或在街头发福音单张等。但对于上班族的我,这些做起来总有局限。 在网络上就不一样了,这个平台很适合我,时间上也能自由把握。我可以从最小的事情起,默默无闻地去做。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微博里有很多“蚯蚓型”的基督徒,在私底下默默耕耘、不辞劳苦,根本没有人关注到他们,但他们还是很殷勤、很尽心地付出。这种从上帝而来的信望爱,我由衷地敬佩。我觉得,在世人面前见证基督,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 …
-
这个网站,就是“基督徒百科网”( www.jidutu-wiki.org),一个成立于2008年9月,却已经帮助了无数人的网站。这网站,是由美国加州湾区硅谷的教会“基督之家第六家”建立的。
-
网络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华人教会界网络事工也正在萌芽。 正在经历历史事件的人,常常无法为正在发生的事件下注脚,唯有在回顾时才能“盖棺定论”。我们对待网络也是如此。网络对人类到底有何影响?对教会传福音而言,到底有多大的助力,抑或反而是阻力?……
-
网络文明反照了我们自己,网络的普及所带来的挑战和机会,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它将显明我们的工程是建造在沙土上,还是在磐石上。我们应当塑造超越网络文明的人格,建立健全的价值观,让网络文明能够为人所用,而不是人被网络文明所控制。
-
万维网对商业的冲击给了我们一点启示,即传福音者反应要快,对变动的现实要有机动的回应,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而且正如对电脑使用者而言,电脑的简单易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传福音者也应当减少表达形式上的障碍,使我们的信息浅显易懂,容易认同。
-
网络福音和事工的迅速发展,也急需更多的基督徒参与,“网上基督徒”真的是“供不应求”。庄稼已熟,禾田甚广,收割的工人还是缺少,网络福音与事工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基督徒弟兄姐妹的祷告和支援,需要更多有使命感、有这方 面才能、愿意全身心投入的基督徒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