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辅导事工
-
常听牧师说:“你要原谅那些加害你的人,像耶稣赦免钉死祂的人。”“上帝免了你的债,所以你也要免了别人的债。”“不原谅别人,就是不原谅自己——加害你的人,已经忘了、死了。你还在怀恨、埋怨、伤痛,岂不就在伤害自己吗?”
-
林国亮 本文原刊于《举目》56期 前言 过去20多年,笔者在教 会、福音机构和神学院的实务工作中,相对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心理治疗的资讯,和心理疾病有关的服事。鉴于与癌症和爱滋病同列为世纪3大疾病的忧郁症(注 1),在华人教会间日益严重,笔者谨从一般教牧辅导原理和一个有婚姻与家庭辅导训练的牧者的角度,先探讨忧郁症的客观成因与治疗,进而思考教会及其牧者对 忧郁症会友的因应之道。 忧郁症的现象 美国精神医学界看忧郁症包括下列的现象(注2): 1.对日常的事物提不起兴趣和喜悦感; 2.情绪低落、沮丧、没有盼望; 3.失眠或嗜睡; 4.精力消退,感觉疲累无力; 5.食欲不振或过量饮食而导致体重明显减少或增加; 6.自觉无用、没价值、愧对家人、有罪恶感; 7.注意力无法集中(如看报或看电视),难以下决定; 8.行动或说话速度比平时显著迟缓,或烦躁不安、比平时更加活跃、好动; 9.反复有死亡或自杀的意念。若在过去2星期内,当事人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至少有上述5项以上的症状,且包括前两项之一,即算是有重度的忧郁症。 圣经里面最明显有忧郁现象的大概就是以利亚了(《王上》18-19) ── 孤单、疲乏、绝望、恐惧、甚至寻死。其他诸如约伯(《伯》3:1)、约拿(《拿》4)、耶利米(《耶》20:14)、摩西(《民》11:15)、大卫 (《诗》22、42)等人也都有过生不如死的感受。我们或许没有足够的资料证明这些圣经人物得了忧郁症,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曾经相当忧郁过。《诗篇》 88篇号称为所有《诗篇》的哀歌中最灰暗的一首(the blackest of all the laments in the Psalter)(注3)。华人精神医学教授伍绮玲从该诗中看到下列6个符合忧郁症的症状(注4): 1.他 “日夜呼求上帝”(v.1),表示他忧郁; 2.也暗示读者他可能遭受失眠的痛苦; 3.他的“性命临近阴间”(v.3, 参v. 5,6,7,11),表示他的思考专注在死亡上; 4.“如同无力之人”(v.4),正是身心俱疲的表征; …
-
到底我们的社会在哪方面出了问题?我们应当将我们的社会及家庭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基督教所传扬那充满盼望的信息,对社会中许多对人生不再抱有希望的人来说,到底起了什么积极的作用?
-
读了《举目》第五期上,刘志远弟兄因为一个弟兄的自杀,而探讨教会关怀体系的〈妙手不回春〉,以及嗣后苏文隆牧师回应的文章,心里有许多感触。让我由心理健康辅导人员的角度,来参与这方面的探讨。
-
那是一个下著微雨的星期天,早上崇拜后,我与妻子赶到墓园去,参加一个墓旁的丧礼。我们教会里的一位弟兄,在六天前自杀死了。
-
这些年来,常听到许多人告诉我不堪回首的往事。无论是早年来自台湾、香港,或 近十年来自大陆的中国人,每个人的生平故事似乎都可以细细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在叙述这些伤痛往事时,有人恨意难抑,有人含怨忧郁;因为,他们改变不了痛苦 的“过去”,也掌握不住难测的“未来”。这两种心灵中最真实的困扰,若不脱困而出,永远不得安息。
-
环顾你我过去,可也曾是颓丧罪人,犯规累累?只因基督宽恕,才有今天的平安无咎。我们并非比人高尚,比人成熟,才可宽恕人。而是因为基督大爱的感召,予我们动力,能将这份厚爱,与他人分享。动力源自基督爱源,而非自我修身功力。
-
恐怖事件发生之后,更能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在失去亲人时,除了怀念之外,最难面对的,是想到一些该做未做的事情,因而深感遗憾与内疚。笔者认为, 无憾无悔的态度,有助于我们面对自己或他人的死亡。除了我们预备好面对神之外,我们与人和好、勇于认错、不可含怒到日落、让别人知道我们对他们的珍惜或鼓 励等。采取每天都是我活在世上的最后一天的态度,尽力而为,会帮助我们在面对他人或自身死亡时,少受内疚感的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