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陈恩加

  • “历史的垃圾时间”与“萝卜快跑”(陈恩加)2024.09.16

    大多数人都已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命运、个体的命运息息相关。

    阅读全文…

  • 一次轻生带来的教训(陈恩加)2024.06.17

    每个人都会有负面的回忆,其影响可大可小,所以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阅读全文…

  • 从权力关系与生命素养,看权威扁平时代的教会治理(陈恩加)2024.04.24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4.24 陈恩加 当心“静音模式” 2023年4月的一天,我和同教会的一位弟兄,聊到基督徒领袖在信仰进路光谱上的位置。他提到于宏洁牧师的讲道,用词比较很宏大,刘志雄长老的叙事,则相对更生活化,但他们都有比较资深的牧养经历;而有的牧者学术专精,却不太牧会。 我回应说,很喜欢像The Pastor as Scholar and the Scholar as Pastor这本书的两位主人公卡森(D.A. Carson) 和派博(John Piper):一样是“集学术型和牧养型于一身”的基督教领袖,他们既有深厚的神学素养,同时又具备温暖的牧者心肠。 朋友则打趣说:“那你来做牧者型学者,我做学者型牧者”。我则笑着回复:“现在我们教会的牧者当的好好的,也没到退休的年纪,你这话要是被他听到,会不会觉得我们有‘造反’的感觉?”。 他只简明扼要地总结:“你我他都是‘平的’”。 当他说到“平的”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认为:一个基督徒想要成为牧者,是一件高风险的事。倒不是因为这中间要经过漫长的神学训练,出来服事后薪酬不高还要干各种脏活累活等,而是因为教会中来自人际关系的各类张力。 我从小成长在一间非常重视“权柄”的基要派教会中。长老、职事等领袖“高位“,存在着家族传承现象。同时,不少信徒因为对带领者的决策有所质疑,就被打上了“不顺服权柄”的标签,加强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与不容置疑。 Remy Diederich在其关于属灵虐待的著作《信任崩塌》(Broken Trust)中形容,这种权力的压迫,会导致属灵领袖的核心人际圈,进入“静音模式”。其他人为了防止被孤立,也会学乖,不去戳破“皇帝的新衣”(注1)。 这种金字塔式的教会治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年轻人的出挑与会众的活力。不仅不符合管理学上的扁平化逻辑,更不符合圣经中对领袖品格的要求。 目前,我在一间较为包容、扁平的教会中服事,深刻觉察到对权力、权威这类敏感议题的讨论,与合乎中道的应用,是当代教会无法回避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会从权力、关系与生命素养3个维度,来谈一谈权威扁平化后,教会的牧养。 权力与责任的扁平化 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First Vatican Council)上,罗马天主教会确立并发表了两个宪章,其中之一便提到了“教皇无误”(papal infallibility)。 身为历史学家同时又是天主教徒的阿克顿勋爵(Lord Acton),则严词抨击了这一声明。那句名言“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使人腐败”便出自他写给伦敦主教Mandell Creighton,反对该决定的信中。 这句话不仅适合于国家治理,也适用于在教会:教会扁平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权力的扁平化。 不过,权力扁平化并不意味着领导者完全丧失权力,只是不再被高度集中。因此被下放和分散的权力,能够促成更为民主的决策制定,和更为合理的治理模式。 换句话说,一间教会不应为了扁平而扁平,而是为了会众能更好地配搭服事,在生命上互帮互助。 以我目前所在的教会为例,牧者会在每个月第2周的主日下午,会安排同工会议。每项重大决策,均是由同工们(一般有十几二十个人)共同商议的结果。大家一起献谋献策,提出各自意见,牧者最后拍板。此外,各部门部长、各小组长会把所在组织的当前状况、困难(包括整体和个体)、未来计画,都放在会上进行交流,尽可能把教会真实现状进行曝光。 另外,教会每年也会举行一次退休会,来回顾一年来教会牧养的得与失,同时展望未来要坚守或改正的地方。相比我小时候所在权力不容置疑、决策于“小黑屋”中产生的教会,这样的决策制定过程,更为公正与透明。而这自然也离不开合理的治理架构——小组、团契与事工部门。 对于小组,我个人认可“大小组,小教会”的理念。如果说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是基督的身体,那么小组就是身体的腰板,只有腰板硬全身才能发出最大力气。 在国内,城市教会能容纳的人数,受到空间和环境因素等的限制(往往在写字楼里),因此除了主日大家聚在一起敬拜之外,小组聚会成为了信徒平日里的信仰加油站,小组长便成为了“微型牧者”,拥有组织聚集的权力和联络肢体的责任。 对于团契,想必已有不少教会开展青年团契、夫妻团契、职场团契等,让有能力、有生命和异象者成为其中的带领人,这也是扁平化的一种体现。至于事工部门,可以成立如敬拜部、关怀部、福音部、行政部等各司其职,各部长不仅分担了牧者的部分权力,也承接了相应的义务,彼此配搭让事工有条不紊地开展。 关系的扁平化 九标志团队编辑Jonathan Leeman在《认识教会纪律》(Church Discipline)中曾提到,如果一间教会的领袖“对成员厚此薄彼,党同伐异,脾气很大,爱孤立人、很难将权力分给他人,任人唯亲、喜欢掌控”,那么加入这间教会就要小心了(注2)。在这种剑拔弩张的畸形人际关系中,同工自然无法放开来与领袖一起服事。 相比教会建制层面的权力扁平化,关系扁平化则更加侧重领袖个人品格是否真的具备圣灵所结的果子,考验其能否在保持领袖威信的同时,与同工、会众、甚至慕道友“打成一片”,而不是营造出 “静音模式”。 换句话说,关系扁平化的实质,就是领袖们虽然身居要职,但也承认自己会犯错、有弱项,乐于接受他人合理的批评与适时的帮助,从而让牧养过程增添更多的诚实与谦卑(注3)。 我曾经所处的教会,讲台上的资讯往往是不容置疑的。但私下与个别弟兄姊妹的交流中得知,他们对某些观点是有疑问的,但却不敢发声。因为,讲员(通常是几位核心同工)会以“不服权柄”为理由,搪塞过去。或有人针对教会事工的一些盲区,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时常会被领袖们以“没有负担”为理由回避。 其实,不采纳建议并不是什么问题。关键在于当事人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处理他人的意见——如果领袖无法谦卑下来,与提出意见的一方平等、和气地进行交流,那么就会永远处于一种夜郎自大的状态。与之相反,如果领袖与会众处于一种畅所欲言的关系中,即使会出现争执,甚至导致有人因此离去,但诚实、平等的人际关系,会成为这件教会的底色,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 生命素养的扁平化 一间教会无论使用何种治理模式,其目的最终都是为了会众的灵命得到成长,更好地建造基督的身体。 换句话说,权力、关系等因素扁平化,最终目的正是为了生命素养的扁平化。而生命素养的扁平化,不是指所有人的灵命变得“又扁又平”,而是指“全民皆祭司”——尽可能让所有的肢体,都能参与教会的服事;每个人的生命素养,都能得到提升。 教会中不应该出现属灵上的马太效应——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而应该在恩赐上挖掘、培养更多人,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各项事工中。对此,我有两个特别深的感触: 其一,教会中有位肢体曾问牧者,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才干,不知道该参与哪项服事。经过一番开导后,TA发现自己诗歌唱得还不错。…

    阅读全文…

  • 如此“狗屁工作”30年(陈恩加)2024.03.18

    底层打工者往往需要经历许多辛酸,并非是“中国特色”,也并非是某个历史时期中的昙花一现,更不会因为工作种类的演变而消失。上帝所说的“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全人类现象。

    阅读全文…

  • 二舅与约伯——谁能治好当代人的精神内耗(陈恩加)2023.02.11

    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们人人都是二舅,世界和社会在我们身上“打错了针”,注入了扭曲的价值观及围绕其所构建的现实,使我们终生都要面对生命里不断涌现的困难和挑战。

    阅读全文…

  • 芦苇乾花和麦穗——我在自己婚礼上的致词(陈恩加)2022.12.24

    婚姻中磨合的过程,就是两个具备如此生命底色的人相碰撞的过程。这个过程,让人感到痛苦,甚至是绝望。好在我们这些芦苇的身旁,有一棵麦穗——圣经说,耶稣基督就是那麦穗上的麦子,一粒落在地里死了,就结出许多的子粒来……

    阅读全文…

  • 住公司真甚于自己的新家?——一位常住公司者的小思索(陈恩加)2022.12.12

    我发现随着住的时间越久,在我心里家和公司的分界线,也开始变得模糊。我已经习惯了以公司为中心的生活起居,满足于它带给我的便利与高效。我的工作与生活在这被平稳地展开与执行,它可以承载我目前生活状态的所有需要。

    阅读全文…

  • 海外校园与我 | 原来文字也能“导电”(陈恩加)2022.12.03

    相比起作者这一身份,我更享受在这个平台上读到,或优美隽永的诗歌,或力透纸背的评论,或刻骨铭心的挣扎,或娓娓道来的故事。许多的感动让我感叹原来文字也能“导电”。

    阅读全文…

  • 亦师,亦友,亦主——当黑暗不再是我最亲密朋友(陈恩加)2022.08.20

    凯勒牧师在那篇讲道里,也抛给听众一个问题:人怎么可能和上帝有密友一样的关系?

    阅读全文…

  • 但你向着宝座跌撞前去……(陈恩加)2022.03.26

    作为基督徒,如果你对“不至缺乏”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些“一般的礼物”上,那就太浅薄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