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志遊行中呼喊愛?(王敏俐)2016.02.01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16.02.01

文/王敏俐

8169-圖1-1024px-Taiwan_Pride_2005_before_setout

2015年10月底,全亞洲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同志大遊行在臺北落幕。除了台灣之外,亦有來自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泰國等亞洲國家的同志參與。主辦方表示,挑戰性別與年齡的藩籬,是今次的訴求。

身為基督徒,我並不贊同该運動的許多概念。不過很有意思的是,我發現許多參與遊行的人,其著眼點並非全是同志議題。

對“性”的解讀

點開遊行照片,各種性暗示的標語映入了眼簾。我並不想複述這些標語的內容,但這些標語的訴求之中,有幾個共同的價值觀,諸如:性不應該受年齡的限制,性不應該被限制在性別的框架中。

我心中不禁迷惘:當遊行者高舉性解放旗幟時,他們對“性”的定義是什麼?“性”指的是一時肉體的快感,還是人心深處對親密關係的渴望?

根據《巴恩哈特語源學辭典》(The Barnhart Dictionary of Etymology,1988)的解釋,“性(sex)”這個名詞,源自拉丁文sexus,是“分開”的意思,表明性別,即男人或是女人的性別狀態。

心理學家羅洛梅在他的著作《愛與意志》中進一步的闡釋,人受造而為雄性與雌性,有彼此渴慕的自然天性。男女二性渴求在結合中補全彼此的不足,進入豐富和圓滿。

在舊約聖經中,“認識” דָי(yada‛)與“同房”是同一個字,指的是親密的認識——指夫妻之間身體、心靈契合的親密認識。

渴於親密

對於愛與親密關係的渴望,本該帶給我們對幸福的追求。可是許多的時候,卻帶給我們無限的苦澀。

三藩市的卡斯特羅區,以同性戀聞名。天主教神父盧雲,曾在那裡服事愛滋病患,接觸到無數痛苦的心靈,渴望愛與接納。盧雲提到:

“那些被自己家庭驅逐的男孩被逼在街上混。”

“他們當中有數以百計的人,在浴室遇上(性)伴侶,從來不認識名字,卻從那些伴侶染上正在奪去他們生命的病毒。”

“那些年輕的男子正在死亡——名副其實地正在死亡——就因著他們對愛的饑渴。”

人對愛與接納的渴望該如何滿足?上帝按祂的形象與樣式造了人,又向人吹了一口氣,使人不僅僅是塵土,而是有靈的活人,使人不僅有肉身的需求,也渴望靈魂的飽滿。

儘管而今的人已經因為悖逆而離上帝很遠了,但那個受造時就有的原始渴求一直都存在著,催逼著人去尋找生命的滿足。

人想用身體的滿足來彌補心靈的空洞,然而身體的結合,與心靈上的親密關係並不能畫上等號。今日的流行文化中,高舉性享受,而非關係之間的親密與交流。

性享受可以讓人即刻享受肉體的歡愉,但是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維持,則需要付出更多,包括,花時間去陪伴對方經歷生命的低谷;在對方最狼狽不堪的時候,選擇接納而非拒絕;當對方傷害你時,選擇寬恕;當你的慾望與對方的需要相衝突時,選擇放下自身的享受,成就對方……

請來愛我

看著遊行中的種種訴求,以及男男女女的呼喊,我心中更深領會到盧雲的話:

“有時我看人類就像一個苦海,他們渴望著關懷、柔和、關切、愛顧、接納、寬恕和溫順。似乎所有人都在喊:‘請來愛我。’”

我們渴望的愛與親密,無法藉著性的解放而滿足。

當我們用自己的偏好與方式,而不是按著上帝的心意去愛的時候,總是傷痕累累,充滿眼淚!那真正能帶給我們滿足,且不摻雜任何恐懼的愛,是來自上帝的愛。

8169-圖3-healing 8x10. by 王利群.R40

我們不是因為聖潔才享受祂的愛,而是因為祂的愛,我們才有可能走向聖潔與真實的平安。

作者來自臺灣,留學德國,現居美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