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斯托留就任君士坦丁堡總主教(賀宗寧)2017.04.07

 

賀宗寧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教會歷史這一週2017.04.07

 

公元428年4月10日,聶斯托留就任君士坦丁堡總主教。

聶斯托留從公元428年4月10日到431年8月,擔任君士坦丁堡的總主教。羅馬皇帝提阿多修二世肯定以弗所公會在6月22日的決議,認定他是異端之後,他被革除職位,放逐到埃及南方的曠野。

聶斯托留的教導包括拒絕接受長期被教會使用的神母(希臘文:Theotokos)來稱呼馬利亞。這個稱呼在中文經常翻譯為“聖母”)。他認為馬利亞是有限的人,有限的人豈可稱為無限的神的母親?因此,他建議只能稱馬利亞為基督之母,Christotokos。他認為聖經有些地方是在講基督的人性,有些地方是在講祂的神性。若這兩性太過接近,神性必會壓過人性,耶穌就不可能是真正的人。

因此,他被許多當時教會的領袖認為不相信基督是完全的真神,從而與他們起了衝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亞歷山大的主教區利羅(Cyril)。他反對將救主分割為兩個位格,因而譴責這個說法。

公元431年召開以弗所公會。安提阿的主教約翰及代表團因故晚到兩個星期。區利羅在約翰缺席的情況下開始會議,拒絕聶斯托留為自己辯護。大會肯定基督兩性的結合不可分,決議譴責聶斯托留的教導,判為異端。約翰到達時,發現大會已經決議,於是召開另一個公會,判區利羅為異端。

提阿多修二世下令將區利羅與聶斯托留同時流放。區利羅大量賄賂皇帝的親信,因而得免流放。隨後,支持聶斯托留的17位主教相繼被免職。約翰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背棄聶斯托留,在433年,簽署承認聶斯托留為異端。公元435年,聶斯托留正式被判放逐於埃及南方的曠野(屬亞歷山大教區管辖)。451年過世。支持聶斯托留的17位主教與信徒拒絕接受以弗所公會的决議,東遷到亞述國(今敘利亞),後擴展到波斯,另立“東方亞述教會”。西方教會稱之為“聶斯托留派教會”。

東方亞述教會在第7世紀大量差派宣教士到印度、中亞、漠北,並到達中國。當時在中國是唐太宗貞觀年間。

東方亞述教會宣教圖

中國人稱東方亞述教會為景教,在中國唐朝流行了兩百餘年。

 

明熹宗天啟3年(1623年),在長安西郊發現一個高達279厘米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了東方亞述教會在唐朝的宣教歷史與其信仰重點。

大秦景教碑頭字樣

碑文中有以下一段記載:

於是我三一分身㬌尊弥施訶戢隱真威,同人出代。神天宣慶,室女誕聖於大秦。
設三一浄風無言之新教,陶良用於正信。

翻成白話文,這兩句的意思是:

因此,三一真神派遣光明榮耀的尊者(聖子救主)彌撒亞,隱藏了他的榮耀,降卑為人,來到人間。神差遣天使報佳音,宣告童女馬利亞懷孕生子於大秦。
祂建立三一真神之新教,聖靈默默指引﹔因信而稱義。

其中“弥施訶”就是今天基督教所講的“彌賽亞”,“淨風無言”就是指“聖靈默示”。(聖靈,原文的意思就是風)。“陶良用於正信”意思是因為相信而成為“良”,也就是今天基督教講的“因信稱義”。

不知道在唐朝景教流行的兩百年,有多少中國的老祖先信了基督?按照碑文的最後一段,中興唐室的中書令汾陽郡王郭子儀,應該是最有名的景教徒。

 

後記

現代的東方亞述教會仍然尊崇聶斯托留為聖徒。這個教會主要在伊拉克與敘利亞的北部。最近兩年伊斯蘭國屠殺的基督徒,很多都是這個教會的信徒。這兩年他們也在逃亡歐美的難民當中。在北美,離迪斯尼樂園不遠的地方就有一間東方亞述教會。

*美國加州安娜罕的東方亞述教會

赫拉克里德斯雜記(Bazaar of Heracleides

1895年,美國宣教士在波斯山區、聶派的藏書中,發現有關聶斯托留的書籍,稱為《赫拉克里德斯雜記》,大約是聶斯托留在451年左右所寫。書中承認基督為“两性同存於一體”(the same one is twofold),其立場與迦西敦的基督論信念十分相近。

 

結語

近代一些學者認為:聶斯托留當年被視為異端,不在信仰的分歧,而在“神學術語上的差別”。類似的情況在教會歷史中常常發生。

信徒之間如何避免誤解,如何在基督裡建立互信而明確地溝通,永遠是需要學習的功課。

“教會歷史這一週”已經制作成3-5分鐘的視頻(蘇文峰主講),在橄欖社區網站(http://ocochome.info/)播出,《教會歷史這一周》的頁面短鏈接:http://wp.me/P5KG8P-7dW

或點擊后面網址觀看本期視頻:http://pan.baidu.com/s/1c1U9AI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