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刷存在感——當humblebrag 成為顯學(王星然)2017.06.12

王星然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17.06.12

 

Humblebrag

現代英文裡有個挺有意思的字humblebrag,由humble(謙卑)和 brag(吹牛)兩個字組成。我把它譯成“低調吹噓”,顧名思義,它是指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幽默自嘲或自我貶抑,但骨子裡卻是個實實在在的炫耀吹噓。它是一種假謙卑,因為真正的意圖是想提高自我身價,讓人羡慕崇拜。

“低調吹噓”是一門深奧的藝術,如何吹得恰如其份,如何吹得不露斧痕,需要各憑本事。

 

“最近真是忙死寶寶了!"

根據哈佛(Harvard),哥倫比亞(Columbia)和喬治城大學( Georgetown Univ.) 有關社群媒體的最新研究(註1),“低調吹噓”是社交媒體時代的顯學,年輕專業人士駕輕就熟,且樂此不疲!

“最近真是忙死寶寶了!”在社交媒體上,白領菁英喜歡自嘲生活忙碌,貼出馬不停蹄的趕場照片,展示看起來嚇人的滿檔行程(例如:上午出席股東大會,下午去和書商簽約,晚上與某重要人士會面),用假抱怨文來暗示自己過度工作,沒時間休假……

這不只是刷存在感,而是企圖讓自己看起來很重要,以期提昇在媒體社交圈的地位。其實大家都心照不宣,只是“人艱勿拆”(註2)。

傳統文化裡,大喇喇地炫耀自己有錢有閒時常渡假(諸如在社媒上貼出一波又一波的旅遊照片,五星級餐廳美食,名牌包或服飾),也許可以展示自己的社經地位,但新一代文化卻非如此。

忙碌成為一種身份象徵

研究發現,“低調吹噓自己很忙” 這個趨勢,來自於一種形象文化上的轉變。

近年來好萊塢電視電影展示的重要人士形象,場景已經從過去的游泳池畔啜飲紅酒、在高爾夫球場愜意揮桿(現在都是黑道反派才有此待遇)……轉換成熱愛工作,在辦公室熬夜加班,有著超長工時的工作狂,如電影《TheIntern》裡永遠停不下來的年輕CEO,《小時代》裡忙著併購企業的男主宮洺,或是《穿著Prada的惡魔》深夜裡還要回覆老闆text的上進助理……

我們所處的時代,忙碌就是一種身份象徵!證明自己很重要!忙碌等於有意義的人生!而這樣的人沒空休假。

最近出版的一個消費者研究報告(刊登於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註3)發現:標榜 “節省時間” 的商品和服務,大有市場前景。當消費者購買一組藍牙電話耳機掛在頭上(不管到底有無需要),就能為自己“忙碌的重要人士”形象加分!

《華爾街日報》去年推出的廣告文案是:“People who don’t have time make time to read Wall Street Journal”(沒時間的人,硬是擠出時間來看《華爾街日報》)。這個案子找了不少重量級名流來代言,意指閱讀該報的都是忙碌的重要人士。

谷阿莫(AmoGood,本名仲惟鼎,台灣網紅)打著“x分鐘讓你看完80小時的某劇”的行銷口號,能吸引廣大點閱也就不足為奇了,忙碌的重要人士哪來閒工夫追劇?

還記得幾年前,我家人手一台iRobot機器人吸塵器,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在臉書上展示它的照片和功能!得意啊!忙碌的重要人士哪有時間吸塵呢?

類似這樣的商品,不只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它更有意無意地給人一種社經地位提昇的錯覺,而抬高消費者的身價,就是一種商品的附加價值。

 

人心是個製造偶像的工廠

我是學傳播的,很清楚當代廣告公關的媒體操作手法。因此Harvard,Columbia和 Georgetown Univ.的這個研究,引發了我的興趣和自省。其實在社媒圈裡,不乏深諳“低調吹噓”之道的教會人士(包括我自己)。

人心是個製造偶像的工廠。成為基督徒後,我們的舞台——從世界變成了教會!我們不甘平庸!不想做個nobody!因此追逐虛無的名聲和地位,很容易成為我們的陷阱和試探。

我想起耶穌那不信的兄弟曾對祂說的話:“你離開這裡上猶太去吧,叫你的門徒也看見你所行的事。人要顯揚名聲,沒有在暗處行事的;你如果行這些事,就當將自己顯明給世人看。”(《約》7:3-4)

在網絡信息時代裡,很快的我們都發現了,不必大費周章上“猶太”,今天的社群媒體就是一個將自己顯明給世人看,提昇自我形象的絕佳展演場所,而且成本很低!

傳道這一行,自我行銷的概念現在成了基本配備,能操作自媒體則是更上一層樓!然而若能掌握“低調吹噓”的藝術就無敵了!

在微信和臉書上,大吹大擂,大鳴大放,實在令人生厭,畢竟,謙卑不是基督徒該有的德行嗎?所以企圖提高身價的同時,還要想方設法“低調”點兒!

如果能抓住機會自貶自嘲一番,藉機展示事工的忙碌和多元,波(po)出風塵僕僕的事工行程照片,讓自己看起來像某個重要教會界人士,再搭配最近身體欠佳卻仍為主赴湯蹈火的深情文字,以摶取粉絲點讚;甚或打悲情牌暗示自己力量微小卻異象遠大,進一步吸取眾教會的資源。

這些操作手法,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

吹噓令人上癮

這種社交媒體上的吹噓,像毒品一樣是會上癮的。當一篇帖子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點讚,彷彿證明了我們活著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找到了人生的定位,救贖了自己。

但是過不久,高潮的興奮感就消逝無踪,我們又得重打一劑,再貼一篇。我們深深地害怕自己不再重要,被人遺忘,害怕成功的感覺遠離我們……而這一切背後的驅動力是出於恐懼,“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

喚起他人對某個異象的重視及代禱,是一回事;顯揚名聲,高抬自己,累積人氣,餵食永遠吃不飽的自我形象,則是另一回事,但更多時候是兩者攙雜混合,難以分辨!

我有許多愛主的傳道朋友在社群媒體上,其中不乏美好靈性和見證的榜樣,他們清楚自嘲和自義的界線何在。我不期望因著這篇文章,造成他們分享異象、事工成果和代禱的困擾。我寫這一篇主要是提醒自己和反思,願與讀者共勉之。

人心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我們何等需要聖靈的光照和提醒?!

 

註:

1.見哥大的研究報告https://www0.gsb.columbia.edu/mygsb/faculty/research/pubfiles/19293/Conspicuous%20Consumption%20of%20Time.pdf

2.“人艱勿拆”,網路流行語,是“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的縮寫版。

3.見牛津大學出版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的研究報告

https://academic.oup.com/jcr/article-abstract/44/1/118/2736404/Conspicuous-Consumption-of-Time-When-Busyness-and?redirectedFrom=fulltext

作者為教會長老,任職於密西根州政府IT部門,目前服事重心為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校園事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