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事奉篇
-
羞耻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环境、身边人、传统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和表现自己,甚至假装成另一种人,以符合社会的标准,避免受到评判和批评。
-
近几年,洪都拉斯的监狱事工,在“新希望”与当地教会的合作下,迎来一波高潮。
-
2016年圣诞节,我在马里兰的教会受洗归主,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
-
职场事奉是呼召,不是“谋碗饭吃”。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8.28 李汝刚 1985年,我大学毕业;1988年,硕士毕业; 1997年,获博士学位,专业是植物病理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和植物遗传工程。次年(1998)3月,我来美国作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此后即在美国农业部、加拿大农业部、生物技术公司等单位,进行植物病害等方面的研究。 经过32年的科学研究后,2020年,我回应上帝的呼召,辞去研究开发工作,全时间服事上帝的教会。 上帝的预工 1992年9月,我第一次来美国,在康乃尔大学作18个月的访问学者。在美国教会认识的朋友,送了我英文圣经。 1995年5月,我第二次来美国,在密苏里州立大学参加国际遗传学会议。朋友带我去了福音营。离美国之前,一位美国老牧师带着我的朋友,从巴尔的摩冒雨开车到华盛顿特区,为我送行,并赠送我福音小册子,使我深受感动。这些都是上帝在我身上的预工。 信主受洗 1997年7月,我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完成博士学位。1998年3月,我到美国佐治亚大学农业研究实验站(Tifton, GA)短期访问。那年感恩节期间,Tifton第一浸信会的朋友,带我去参加冯秉诚牧师的布道会。在布道会最后一天,回应讲员的呼召,我缓缓举起了手,迈出了我一生最大的一步。 1998年底,上帝带领我去阿肯色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并于1999年2月,在阿肯色Fayetteville第一浸信会受洗。我亦参加了校园国际学生团契(ISCA: International Student Christian Association)。 服事初期 2000年底,我们全家4口,移民到加拿大萨省的萨斯卡通市(Saskatoon)。在接下来的4年中,我的服事和生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从带人去买菜、带人去教会开始服事小组,后来被弟兄姊妹选作执事、长老。 2004年5月,上帝带领我们一家到了加拿大的首府渥太华。在渥太华华人宣道会,我从带小组开始,作组长、国语堂执事会的执事、主日学老师、教育委员会委员、教牧关系委员会委员。 蒙主呼召 2007年冬季的一个周六上午,大儿子在老师家学钢琴,我在车里读圣经。当读到《路加福音》5章10节:“耶稣对西门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不知怎的,这句经文深深地撞击我的心,上帝用一句话呼召我,使我终生难忘。 当时我正在服事国语堂的团契,在正道神学院正道培育中心学习,也有一年之久。 信心提升 几年后,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所在的公司,在2010年7月关闭。我和太太都在这家公司上班,我们都失去了工作。 我们想,不如就在渥太华地区找个工作,不用再搬家。我和太太每天为此呼求上帝,希望上帝成就我们的祷告。然而几个月下来,毫无音讯,上帝没有应允我们。我们清楚地知道,上帝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上帝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上帝有祂自己的安排,我们要学习耐心等候。 这年的圣诞前,上帝在美国南卡州的查尔斯顿市(Charleston),为我预备了一份合适的工作。我实在不愿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渥太华,就埋怨上帝:为什么不在加拿大给我一份工作?在加拿大不同样服事教会吗? 2011年5月7日,那天是正道福音神学院的毕业典礼。我完成了正道培育中心的学习,本应去校本部参加差遣礼。然而就在那天,我开车去美国查市就职。路上,上帝大大地感动我,使我热泪盈眶,达30分钟之久,几乎开不了车——上帝差遣我回美国东南部、当初信主的地区,服事祂的教会! 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生命不再属于自己。我向上帝祷告:主啊,如果你想使用孩子,就请你亲自为孩子开路! 查市华人基督教会没有牧师,弟兄姊妹自己服事。我刚去几个月,就承担起主日学和讲道的重担。上帝感动我传福音,点燃传福音的火焰,并参与建立校园小组。教会的执事对我说:你来之前,我们不知道如何在小组里领人信主。 时候还不到 2014年夏天,教会有两位执事因工作调动,离开教会。2014年11月,执事会一致同意,希望我在次年4月研究工作结束后,留下来做全职同工。 这是上帝对我呼召的延续吗?在祷告求问上帝的过程中,上帝没有向我讲话。 教会的需要,我自己的热心,弟兄姊妹的劝说,和神学院老师的鼓励……促使我答应留下来。然而次日下午,我就收到了一份工作录取通知。因为我刚答应全职服事,我和太太都认为这是来自世界的诱惑。于是,我谢绝了这份工作。 谢绝这份工作不到两个小时,我又收到一份工作面试邀请,竟然是来自印第安纳州的一家公司。这是我一年前申请的一份工作,一直没有音讯,现在公司要我马上去面试。 联想到我答应全职服事后,上帝似乎借着一些事情对我说话,再加上我和太太觉得,这份工作不像是世界的诱惑。有可能,这反而是出于上帝的干预:第一个工作没有拦住我,接着又来了第二个工作。 我和太太经过几个月的挣扎,准备全心全人献给上帝。然而,上帝却赐下工作提醒我,神学装备尚未完成,全职服事的时候还不到。 转换跑道 2015年5月,我搬家到印州上班,并在南湾华人教会服事校园团契和主日学,也讲道。这里离正道福音神学院芝加哥校区,只有两个半小时的车程。为了尽快完成神学装备,我常在周末去芝加哥上密集的神学课,使我的生活非常繁忙。 主带领我平衡好工作、服事、学习的时间。我把大部分假期都用在了上课和写作业上,几乎没有时间外出度假。我太太承担了所有家务,全力支持我的神学学习。2020年5月,我从正道福音神学院毕业,获得道学硕士学位。 2019年春天,印城华人教会邀请正道福音神学院,来教会举办“把握时机”培训班。正道培育中心的陈善纯传道,邀请我担任助教,负责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教会把我安排在主领牧师张志刚牧师家里住宿,使我和张牧师、师母有近距离的接触。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上帝的带领,为我到印城服事铺路。 2019年底,张牧师告诉我,教会计划聘请一位助理牧师,问我是否愿意来印城华人教会服事。起初我没有答应,觉得印城华人教会是印州最大的华人教会,我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在张牧师几次和我在电话中祷告、寻求上帝的带领后,我想这也许是上帝为我全职服事开的一扇门。 这时,新冠疫情已经全面爆发,各个教会都把崇拜转移到线上。印城华人教会对我进行了7次线上面试,包括教会寻牧委员会、执事会、国语堂、英文堂、西北堂、粤语堂、南堂。后经会员大会投票批准,教会聘请我作助理牧师。2020年感恩节,我辞退了我在公司的研究职位,结束了我32年的科研生涯,转换跑道,开始全职服事主的教会。 新的挑战 我受聘作国语堂的助理牧师。当时南堂有需要,教会安排我代理南堂的牧者。南堂是2020年2月,从校园团契转型为社区教会。新冠疫情爆发后,大量华人学生回国。又因中美关系急速冷冻,来美的华人留学生锐减。以服事校园为主的南堂,陷入艰难的困境。 这年春节过后,上帝打开我的眼睛,让我看到跨文化宣教的需要。 我们开始与校园的福音机构连接,向他们学习如何服事国际学生。借着接机服务、迎新活动、节日聚会等,我们邀请国际学生加入南堂。在过去的3年多,大约有300多位学生参加过南堂的迎新聚会、崇拜聚会和团契查经。我们也抓住机会,向他们表达爱(送家俱、带他们去购物、提供衣物、免费提供饭食等),并介绍福音。有许多国际学生说,我们南堂的弟兄姊妹很有爱心。 除了牧养南堂的弟兄姊妹、带领跨文化宣教,我亦努力做好母堂助理牧师的职责:服事讲台、主日学、祷告会、老人团契查经等。 2022年,印城华人教会主办美国中西部华人基督徒(MCCA)夏令会,教会推荐我作大会主席,组织、领导疫情之后第一次实体夏令会。2023年,我参加了《超越》举办的宣教培训、尼泊尔短宣,以及对印度的网宣。到11月,在印城华人教会成立50周年之际,我已独立牧会3年,被教会按立为牧师。 愿余生被使用 回顾过去60年的人生轨迹,一路有上帝带领。上帝带领我来到美国,认识上帝、加入教会,并进入神学院学习。 从2007年到2020年,我在正道福音神学院学习了13年,先完成证书课程,再完成道硕学位课程,边学边服事教会。我起初没有作牧师的打算,是上帝带领我走上了这条蒙福的道路。一路走来,觉得上帝的恩典满满。愿余生被上帝使用,作上帝忠心的仆人! 作者为分子生物学家、生物技术专家。2020年从正道福音神学院毕业后,加入印城华人教会服事。
-
去看精神科只代表了一件事情:牧师也是人。
-
在社交媒体上,“班味儿很重”、“如何去掉班味儿”,成了年轻人们集体吐槽、自嘲与互助攻略为一体的热议话题。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8.10 佳明 掐头去尾的视频 2024年5月,有一个视频疯传网络,成为热点新闻——在哈尔滨的地铁上,一位阿姨,向另一位阿姨传福音。边上一个年轻人听到了,喋喋不休地怼她。车厢里,众人连声附和,纷纷拍手称快。 这段掐头去尾、剪接过的视频,将那位粗鲁怼人的大学生,渲染成一位挺身而出、以理智和勇气捍卫了文化自信的大英雄。央视网等各大官媒平台纷纷转载,并配以大标题——《阿姨在地铁上鼓吹外国信仰,大学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进行反驳》,似乎是要抓住机会,狠狠羞辱信基督教的人。 病态网络狂欢 这个事件,在基督徒群体里,自然也引起回响。无论是网上的,还是我周围的基督徒,看完视频后,都黯然神伤,感受到对基督信仰和道德的践踏。大家心里仿佛有烧着的火,含忍不住,又如鲠在喉,有无数反驳的话,想一吐为快…… 可以说,那位地铁“自信男”,成功地激起了基督徒的愤怒,包括我在内。直至今日,我的心情依旧不能平复! 有人称此次事件是“文化自信”之争。但我认为,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网络暴力。大学生的行为,并没有国人所以为的那么高尚。那被别有用心之人剪辑出来的视频,不过是用来刺激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自卑”,挑动人心中狂热的爱国主义情绪,从而博取关注、赚取流量。 视频下方的评论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太多不明事情原委的爱国线民,迫不及待地加入“啦啦队”,为“自信男”欢呼喝彩。他们留下7万多条留言,几乎是一边倒地夸他有文化、有知识,少年强则国强等。而与此同时,那位不知名的阿姨,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大家竭尽所能地讥讽阿姨没文化、没知识,被外国文化洗脑。 这是一场属于国人的病态网络狂欢。一群盲目排外、一味沉浸在狂热的爱国主义里的人,以打击一位阿姨的信仰为乐,并以此来彰显自己可怜的自信心。他们内心对人没有丝毫尊重,无脑地加入这场病态的狂欢中。 犹记新冠疫情期间,美国总统夫妇确诊新冠的消息传出,立即引发了国内网络的狂欢。短短几个小时内,央视新闻的微博下,数十万人为此消息点赞。被赞最多的回复是“希望人出事”、“国庆献礼”、“恭喜夺冠”、“众望所归”、“新冠找到真爱”等。每一条几乎都有数万的点赞。人们总算在令人心生恐惧的灾难里,找到了乐子。他们笑得很开心。只是这种笑,令人毛骨悚然! 我心中伤感。我既愤慨于自己的同胞竟如此冷血、愚昧、无知、自私,但我又为他们担忧,因为他们并不认识上帝。每当想到最终的结局,我总是为他们捏一把冷汗。 基督徒的两种反应 再说回那位哈尔滨地铁的“自信男”吧。实话实说,我真的很难按照圣经的教导去爱他。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觉得他面目可憎! 我想,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他冒犯了我的信仰,踩踏了我红线。然而痛定思痛,我要追问:按照圣经的教导,基督徒究竟该如何对待他? 我留意到,基督徒对地铁阿姨的声援,可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提枪上阵、急不可耐地卷入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中,对“自信男”的论点,一一反驳,令很多基督徒看完后直呼痛快! 另一种则不同。他们一方面同情阿姨的遭遇,纷纷出言安慰。另一方面,他们效法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对大学生心生怜悯。 怒从心头起 对于这两种回应方式,不知道读者您支持哪一种?究竟是该温和,还是应激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哪一种方式更可取,其实涉及护教这一议题。 20世纪,一些护教者被视为圣战烈士——手拿真理的宝剑,凭著如山的铁证,为自己的信仰做出辩护。他们言辞激烈、态度强硬。许多人进入近乎癫狂的状态,情词迫切向对方传讲福音;却在情绪上头后,一心只想驳倒对方,早已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不经意间,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面红耳赤,面目狰狞! 其实,这种视对方为自己敌人的护教思维,只会把护教的方向,推向一成不变的宗教辩论,甚至是演变成敌我双方的战争。可以料想,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不欢而散,双方都没有得到益处。 以温柔、敬畏的心 近些年,有人开始对这种护教方式有所反思。有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温柔护教学:温柔护教的人有福了!》。 “温柔”与“护教”,原本是两股不易糅合的绳子,却被作者魏乐德拧在一起,使力量加倍,为21世纪的基督徒打开了新的护教视野。 可以用一节经文,来总结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正如作者所说,如今护教学所缺失的,是用温和、亲切的态度,来面对甚至是欢迎那些怀疑性的问题(注1)。 作者很有洞察力。他敏感于时代的变化与需求,留意到今日护教学所面临的困境,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对现今的基督徒,是大有帮助的!因此,有评语说此书“是21世纪基督徒应该人手一本的护教手册”,并不是谬赞。 作者强调,要用活出来的生命护教。这让人眼前一亮!作者指出,借着一个人的生命,活出上帝国度的样式,将是终极的护教方式。拥有一套很棒的抽象思想和论点,可能非常重要,然而,我们更需要通过自己的祷告和话语,成为能够实现天国各样事物的人(注2)。 一个人声称自己拥有真理,别人就会听他的吗?不一定! 许多时候,基督徒可以在道理上驳倒对方,却无法让对方内心信服。正如作者所说,护教绝对不是用理智来占上风,不是贬低他人,更不是以为可以在没有上帝的恩典下,就能拯救别人。我们要以温柔和敬畏的心,与圣灵同工。我们要把理性的能力献给圣灵,相信上帝会善用我们的能力和言语,在圣灵的教导下,帮助心中有难处的人,移去他怀疑的重担(注3)。 不可以暴制暴 究竟是用温和还是激烈的方式护教,我试着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两个词虽然看起来是彼此对立、冲突的,但实际上,它们是互补的关系。温柔是出于爱,是用一种柔和、谦卑的态度,软化人心,为福音事工预先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然而,离开真理的爱是不合宜的。为真理竭力争辩,是在信仰底线上决不妥协的态度。如果温柔的背后是牺牲部分真理,那么,这种温柔引人误入歧途,是福音的敌人!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以上两种回应:一方面,因受限于国情,基督徒和这个时代争辩,是很难吵赢的。只是,越是黑暗的时代,越需要有属灵的战士为真理发声——虽然声音尖锐,却启发大众思考。 另一方面,若只是停留在气头上的口嗨阶段,这种缺乏爱心的护教讨论,往往变成争论,既不造就人,也不荣耀上帝。毕竟以暴制暴,只会制造更多的争端。然而从上帝而来的爱,却能软化人心、化解仇恨。 正如该书作者所期盼的:我们必须帮助更多人,以超越传统的方式来完成护教工作,不再把护教视为只是对预先假定的反对意见,给出回应和争辩。反之,要采取教学相长的姿态,带着沟通的意愿,一起进行研究,为要得到真正的知识(注4)。 毕竟,天父不是让基督徒来破坏关系,而是活出上帝的生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忍气吞声,只是我们可以换一种更温和的表达方式。 北风与太阳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北风与太阳》,对基督徒护教很有启发作用——北风与太阳打赌,看谁能脱下路人身上的大衣。北风使出浑身解数,呼号咆哮、吹向路人,试图吹掉他身上的大衣……可是路人把大衣抓得更紧了。轮到了太阳,它只是露出温暖的笑容,将柔和的日光照在路人身上。不一会儿,路人就主动地把外套脱下来了。 因此,我想提醒自己,也提醒因哈尔滨地铁“自信男”事件而愤怒的主内家人:请不要对那位大学生心生怨恨,更不要在愤怒中将他拒之福音门外。毕竟,谁没有年少轻狂的时候?谁没有无知犯错的时候?甚至使徒保罗,在归主前也严厉逼迫过基督徒。 要知道,那个年轻人并不是我们的敌人。他对信仰狭隘的认知,以及在上帝面前的狂傲,只是显示出他格外需要福音而已。 最后,我还想对那位阿姨说:请不要灰心丧胆!在主流媒体所谓的“政治正确”一边倒支持那位小伙子的时候,你看起来落单、弱势,但其实并不孤单,因为天父上帝会亲自安慰你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来自远方基督徒的暖心问候,给你加添前进的力量与勇气。 最重要的,你知道你所信的,是真实的! 注: 1. 魏乐德,《温柔护教学:温柔护教的⼈有福了!》,应仁祥译(新北:校园书房,2019),2。 2. 170。 3. 63。 4. 204。 作者来自中国,90后,在教会主要负责青少年事工,也在主日讲道。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8.07 基甸 值得关注的文章 2024年3月,在ChinaSource(《华源协作》)的The Global Chinese Diaspora(《全球散居华人》)网络季刊(注1)中,两位客座编辑用“不断演变中的挂毯拼图”(evolving tapestry),形容今日华人散居全球的图景。 这期季刊的文章中,无论是涌至英国的香港持BNO(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编注)移民,还是投入穆斯林宣教的加拿大华人基督徒;无论是急缺传道人的欧洲散居华人教会,还是澳大利亚的华人新移民,都确实反映出全球散居华人背景与文化的多元性,和与时俱进的多变性。 同时,这些文章也对散居华人宣教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有多角度的反思。(“ 散居华人 ” 指移民海外的全球各地华人。散居/diaspora,源于希腊文διασπορά,意思是分散。在旧约,指“流散”的犹太人。新约则指“分散”的基督徒。参《徒》8:4。编注)。 作为参与全球华人散居宣教的基督工人,我尤其欣赏这期季刊的一篇主打文章:Jeanne Wu讲述了来自中国的新经济移民和“走线”者等最新趋势,以及中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地缘政治等“新常态”,对华人散居宣教的影响。这篇文章很值得宣教工作者关注和思考。作者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散居宣教工作者思考宣教策略,有很大的助益。 我赞同该文作者所说:“近期中国国内及中国相关的政治发展,已经给全球华人散居宣教运动及其动态带来影响。一些宣教的门被关上,但另一些门则被打开。虽然对于未来,我们能感觉到不确定性及可能的恐慌,也有新的挑战,但我们同时也看到新的机遇。” 对海外华人教会来说,今日的散居宣教,也是挑战中蕴含着机遇、机遇中潜伏著挑战。 教会应该如何把握时机? 30多年前,我留学美国南部的时候,在华人查经班信主,也受到当地国际学生事工的美国基督徒的关爱和引导。因此可以说,我是散居宣教结出的果子。 后来,我全职参与网络和文字宣教,并且到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地方布道、培训、短宣,实际上都是在服事全球各地的散居华人教会,同时也促进华人教会与非华人的机构合作,算是做“文化桥梁”的工作。 《全球散居华人》季刊的内容,促使我思考:散居华人教会应该如何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投入今日全球范围内的散居宣教? 以下我就从一名华人散居宣教工作者的角度,分享几点个人的感想。 ×第一,慢半拍,需推动 以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感觉海外华人教会对散居宣教的反应,似乎仍然慢半拍,或者说比较冷淡。究其缘由,可能不仅是因为华人教会普遍不够重视宣教,少有关注世界时局对宣教的影响,还跟华人教会对散居宣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有关。 华人教会中的宣教推动,比较强调跨文化宣教,即从西方发达国家到“未得之民”更多的偏远地区传福音。然而这样做的同时,却可能忽视、轻视本地的散居宣教。 很多华人教会较少关心自己的社区,或者感觉向本地的异文化散居群体传福音很难,不知从哪里做起。我个人认为,宣教机构和基督教媒体,仍然需要在海外华人教会中,更加努力地推广散居宣教,帮助华人教会明白上帝对散居宣教的心意(注2),更加“通达时务”,对全球各地散居宣教的需要,更敏感,也更愿意突破固有的局限,更多地投入散居宣教中。 ×第二,“平信徒”的机会 新时期的散居宣教,跟“传统”的跨文化宣教相比,更能为“平信徒”的参与,提供机会,也更能鼓励弟兄姐妹跨出非全职宣教的第一步。 本地跨文化宣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上帝把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例如来自中东、中亚的穆斯林难民,或者来自印度的印度教移民,带到我们华人基督徒的客居之地。我们不必像传统的跨文化宣教士那样,得花昂贵的旅费到远方、克服巨大的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甚至遭受逼迫等,就能向当地来自最大的“未得之民”地区(印度)、危险重重的“创启地区”(中东、中亚等)的散居群体传福音。 过去几十年,海外华人教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向中国宣教,也向来自中国的学生、学者传福音。随着中国对宣教的限制日益严峻,以及赴美中国留学生的减少、即使出国也越来越难以接触,教会既有的宣教资源,可能会“英雄无用武之地”。 而华人教会中,很多对宣教有负担的弟兄姐妹,有很好的英文能力,可以顺利地把宣教资源转而投入本地跨文化的(非华人)留学生和新移民事工上。这是何等宝贵的“天赐良机”! 华人教会的“平信徒”理当抓住时机,不要停留在“坐而论道”,更不要让教会中,只有牧长、宣教委员会等同工领袖关注宣教,而是要起而行之,积极投入,善用“王后的位分”,把握“现今的机会”(参《帖》4:14)。 ×第三,进行更多的合作 在散居宣教方面,华人教会应当跟本地非华人教会,及“西方”(国际)宣教机构,进行更多的合作。 《洛桑福音运动开普敦承诺》(注3)在论及散居宣教的时候呼吁:“我们恳请移民教会和本地教会,互相学习、彼此聆听,并启动合作事工”。 向海外散居华人宣教,对于华人教会来说,还算是向“同文化”的人传福音,但对于非华人的机构和教会来说,则是跨文化的宣教。如果彼此合作,华人基督徒可以成为跨文化的桥梁。同时,也可以在合作中彼此学习。 我感觉,海外华人教会和福音机构,跟本地非华人教会和本地宣教机构之间的合作,仍然太少。而且,即使有合作(例如美国华人教会的弟兄姐妹到欧洲、非洲短宣,帮助当地资源相对缺乏的华人教会),也常常遇到“山头主义”的问题。同文化的合作都如此,更不用说跟西方机构、教会的跨文化合作了。 海外华人教会和福音机构需要祷告,求主赐给更宽广的国度胸怀和更高瞻的属灵眼光,打破人为的高墙,放下成见和小信,为了大使命,愿意全力与非华人机构和教会携手合作。 中国海归基督徒事工 散居宣教上的合作,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海归基督徒事工。 有很多非华人的教会、机构,在世界各地做华人的宣教事工,服事对象主要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访问学者、职青,及其前来探访的父母。除了少数人能够幸运地办到移民身份,其余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回中国。 在每年数以十万计的海归学生、学者中,即使保守估计,也有5%的人在海外信主(这方面的统计数据非常缺乏)。令人痛心的是,由于信主时间短、信仰根基浅,再加上现今国内的环境对基督教更加不友善,据估计有75%,甚至更高比例的海归基督徒,回国后不再读经、祷告、去教会,最终信仰生活完全流失(注4)。这成为散居宣教中显著的缺失和痛点。 因此,亟需带领海归基督徒信主的教会、机构,在他们回国前做一些培训和建立属灵导伴(mentoring),坚固他们的信心,加强他们回国后继续跟随耶稣的心志,和参加教会事奉的基本技能,好帮助他们带着大使命的呼召回国,成为中国福音的种子…… 这在海外学生、学者的宣教事工中,至关重要,迫在眉睫。然而,根据笔者个人的观感,虽然很多华人教会都意识到这一点,却缺乏动力和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海归门训工作。 其实,已经有一些非华人的宣教机构,在这方面投入了工人和资源,并且有切实可行、能大幅度降低海归基督徒“流失率“的“归前门训”方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事工却极少有华人教会愿意支持和参与。 华人教会通常与中国国内的教会有更多、更紧密的联系,在海归基督徒回国后,可以帮助引介给非华人的宣教机构。因此,华人教会跟非华人宣教机构合作,显然是海归事工一个必要和“双赢”的策略。 ChinaSource在2016年9月的网络季刊(注4)中,刊登海归事工专辑,呼吁世界各地教会和福音机构,结成伙伴,致力于中国海归事工,值得有心的同工参考。 过去几年,中国和海外的形势都有很多变化。笔者希望ChinaSource能在不远的将来,再出一期以海归事工为主题的网络季刊,帮助更多的海外华人教会和机构了解这方面的需要、参与这样的合作。 网络和新媒体宣教 华人和非华人教会、机构,可以而且应该合作的另一个事工,是网络和新媒体宣教。笔者曾多年在华人教会中,推动善用网络和新媒体传福音的宣教事工(注6),也看到华人教会在这方面取得一些进步。 经过几年的全球疫情,华人教会跟普世教会一样,已经更广泛、更积极地使用网络和新媒体开展事工,包括散居宣教相关的事工,特别是校园、职青和海归事工。在这方面也逐渐积累起一些内容、品质较高的中文网络资源。 同样,现今很多非华人福音机构和教会,也在网络和新媒体事工中继续发展。英文的宣教网络资源,也日益丰富。 笔者盼望,同在从事华人散居宣教网络资源事工的华人和非华人机构,可以在中文和英文的内容方面,有更多的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用资源。例如,只有中文内容的华人机构的网站,可以翻译使用英文网站上优秀的文章。只有英文的非华人机构的网站,也可以翻译中文网站上的文章。同一语言的内容,也可以互相转载、共用。 结语 《洛桑福音运动开普敦承诺》呼吁: “我们鼓励教会和宣教领袖,要认识到全球人口迁移和侨居群体所带来的宣教机会,并加以回应,制定策略性的计划,集中力量培训那些蒙召要在这些群体中服事的人,并且分配相应的资源……我们鼓励那些本来就属于侨居群体的基督徒,洞察上帝圣手所作的工,即使是在非他们所选择的环境中,在东道国的群体中寻求上帝给他们作见证的机会,并为东道国谋求福祉。”(注7) 根据2012年的一份皮尤调查报告,美国华人中有将近1/3的人口是基督徒(包括新教和天主教,注8)。以中文为第一语言的海外华人移民,也在继续快速增加中。因此,海外华人教会,势必继续增长。本身就是多元化散居群体的华人教会,在面临全球化和全球地缘政治新形势所带来的宣教机遇与挑战,确实不应该无动于衷,而应积极投入。…
-
因此,当我走山路觉得疲惫的时候,回首自己所走过的恩典之路,便能继续风雨兼程!因为我相信,在山的那一边,有一番别致的风景等待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