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征稿启事
-
理解历史,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辨识我们脚下的道路。 美国是否以基督教立国?当我们谈论“美国是基督教国家”,我们究竟在说什么? “福音派”到底是一个神学群体,还是一个政治标签?我们的讲台上,是在传福音,还是在重演别人的意识形态剧本? 当福音派成为政治代名词,黑人教会高唱自由之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信仰在历史中的面貌? 这是一门前所未有的课程,首次以系统华语视角揭示“美国基督教史”的精神地图。 由《荣耀与重负:美国基督教简述》原书作者柏雨成、任小鹏连袂讲解,带你穿越清教徒的苦旅、内战的神学撕裂、现代性的信仰挣扎与文化战争的前线。 上课时间 2025 年 08月 16 日第一堂课(之后的每周六) 周六 21:00(北京时间) 周六 09:00(美东时间) 授课老师 柏雨成|杜克大学博士,杜克神学院神学硕士,历史和思想史学者任小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加尔文神学院神学研究硕士,历史和思想史学者 学费(共12堂课) 海外:$199 美元 / 人 三人同行享优惠价$480 中国:¥499 元 / 人 三人同行享优惠价¥1350元 教学形式 zoom线上授课(讲授+互动) 每堂课60–75分钟 缺课者可于规定时间内申请观看回放 课程大纲:1、清教徒社会与清教徒精神:山上之城的理想与崩塌2、建国与信仰:宪政精神与神学传统的复杂关系3、十九世纪的塑造:大觉醒与教会扩张4、南北战争与神学分裂:内战中的属灵裂谷5、基要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守护与回应6、美国福音派的形成:寻找自我定位7、黑人教会传统:被压迫者的神学与自由先知8、美国天主教的独特路径:被忽略的多数派9、六十年代文化动荡:性解放、种族正义、宗教保守主义10、福音派右翼的政治参与:道德多数派与属灵顾问11、福音派左翼与后自由主义:候活士与教会新议题12、我们该如何回应?信仰与公共历史的深度旅程 点击报名 扫码下面二维码或点击链接可跳转到报名网页 https://forms.cloud.microsoft/r/VxbFqi4qVG 12讲课程,聚焦教会如何与政治、文化、社会相互塑造。讲授与互动并重,适合所有关心信仰公共性、文化回应与属灵传统的基督徒。这是一次深度的灵性装备之旅,也是一场思想的重塑。让我们一起驶向历史深处,为今日信仰重新定位。
-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又称作反智论、反智识主义或知识无用论,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论。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份子的怀疑和鄙视(维基百科定义)。 同样在教会中,或许你对以下这些现象颇为熟悉:一些人往往以“信仰高于理性”或“知识使人自高自大”为借口,拒绝神学,拒绝思考和学习,拒绝阅读经典著作,其认为基督徒只能读《圣经》,其他文化都是“世上的小学”,并认为“无知是信仰的起点”。 他们只接受“有用”的知识,忽视真理的客观性;以个人感受为判断标准,否定理性共识;部分教会只重视“属灵经历”而非神学深度;将神学反思视为威胁,将科学探索贴上“属世”的标签;对批判性思维的回避,或是对神学、历史、科学等严肃讨论的沉默;无法平衡“理性”与“情感”,常陷入极端化的灵恩派或基要主义。 反智主义可能还导致信徒拒绝接受科学共识(如气候变化;如新冠疫情期间,部分基督教群体散布“只要祈祷就可治愈病毒”的谣言,拒绝佩戴口罩或接种疫苗),甚至加剧社会分裂,让人们对公共议题缺乏共同认知基础,导致价值观冲突,在网络时代,使之对话更为艰难…… 基督教教会与“反智主义”的纠葛,早已不只是神学课堂的理论话题,而是深深嵌入了当代教会的肌理。 我们无意指责,而是希望探讨,本次征稿聚焦(包括但不限于): 一、历史视角:教会中的反智主义如何形成与演变? 我们今天所见的反智文化,其实早有历史根源。从古教会的护教士,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再到现代基要主义与福音派的文化战争,反智主义往往与时代背景、宗派身份及群体焦虑交织在一起。这一方向邀请你追溯教会历史中的反智现象,或重新诠释那些被误认为“反理性”的神学立场。 二、神学视角:信仰是否真与理性为敌? 不少教会中流传着“神学会让人冷淡”、“问太多是信心不够”的声音。这真的符合圣经与历代神学传统吗?其实从奥古斯丁到加尔文、从保罗到耶稣,信仰与理性原本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这一方向鼓励你从神学角度探讨:理性与圣灵、信心与思辨,是对立还是合作? 三、教育与牧养:教会是如何复制反智文化的? 反智主义不是一个抽象名词,而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氛围与牧养实践。例如牧者压制提问、小组不欢迎不同声音、课程只重属灵感动、不重装备与思辨……这些现象是否正在我们身边发生? 四、数位文化与青年信仰:碎片时代的神学焦虑 Z世代的信仰是在短影音、碎片资讯与多元声音中长大的。教会是否准备好帮助他们分辨、整合、建构深度信仰?这一方向邀请青年、牧者或数位事工者,讨论当代媒体文化如何影响青年信仰的深度与方向。 可能写作主题: – 神学只剩15秒?短影音如何塑造我们对信仰的理解 – 在网络学神学:真假资讯如何辨别 – 青年为何对真理焦虑?属灵误导与网络迷因的威胁 – 混合信仰人生:教会如何进入青年线上世界 五、见证与故事:我与教会中的反智主义相遇 反智主义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具体的信仰经历。你是否曾因为提问被压抑?是否在灵恩环境中不敢说出怀疑?是否也在这些经历中找到思辨与信仰的新结合?这一方向诚挚邀请你的故事、挣扎与转化。 让我们共同直面这沉默的张力,在真理与恩典的交汇处,寻找信仰更辽阔的疆域。 欢迎您透过基督信仰来回应,体裁不限,可以是评论、访谈,也可以是随笔性的见证、诗歌、漫画等。 字数:2000–3500字左右 截稿:2025年8月10日
-
在这个数字浪潮奔涌的时代,您是否注意到孩子们眼中的星光正在被萤幕的蓝光取代?当稚嫩的手指在萤幕上熟练滑动时,那些本该用来拥抱自然、探索真理的时间,正在被碎片化的资讯悄然吞噬。孩子们正站在萤幕构筑的迷雾中,他们的眼睛被闪烁的光影牵引,心灵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界处徘徊。 我们深知,这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叩问——如何让每个孩子在数字洪流中,依然能听见上帝的呼召,如何让孩子们合理、智慧、节制地使用电子设备?作为守望者,我们蒙召要为这世代孩童筑起灵性家园。 为何需要您的声音? 在上帝的创造中,孩童是“生命的礼物”(参《诗》127:3)。然而,过度沉迷萤幕正悄然侵蚀他们的专注力、创造力与人际关系,甚至模糊了对上帝的敬畏之心。圣经提醒我们:“你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当像智慧人。”(《弗》5:15)我们相信,唯有以信仰为根基,用爱与智慧搭建桥梁,才能引导孩子在数字时代重拾生命的丰盛。 我们诚挚邀请您执起信心之笔,分享您在这条守护之路上的感动与亮光。或许是一篇关于家庭祭坛的实践见证,或许是一则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爱心故事,亦或是对儿童灵性牧养的深刻思考。您的文字将成为照亮幽暗的橄榄灯,让更多家庭看见在基督里复原关系的盼望。 欢迎您透过基督信仰来回应,体裁不限,可以是评论、访谈,也可以是随笔性的见证、诗歌、漫画等。 字数:2000–3500字左右 截稿:2025年6月1日
-
苏意晶博士 课程简介 这门课程是透过 Neurographic Art绘画的技巧,来进行的灵命塑造。目标是透过教学的内容和绘画的过程,得着医治和释放,以及经历个人属灵生命的成长!学员无需具备绘画基础,欢迎渴望灵命成长的基督徒报名。 课程主题 阶段一:1. 自我察觉 2. 根基建立 3. 焦点转向 4. 家族树 共四堂课,学员在每堂课程的结束后,都会创作出一幅作品。 师资介绍 苏意晶(Olivia Su):教牧学博士|美国正道福音神学院 探索领域:视觉文化与灵命塑造 道学硕士 | 台湾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 澳洲墨尔本大学 | 维多利亚艺术学院VCA | Drawing 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系 | 主修国画 人数:25人以下 报名链接:https://forms.office.com/r/XhfXVzLRhD 【建议奉献】: 每人美金$200.00 USD(北美将根据奉献资料寄回奉献收据) 网上转账: Paypal: https://www.paypal.com/donate/?Hosted_button_id=HZ39RLHP32KD4 Stripe(信用卡与银行卡): https://buy.stripe.com/6oEeYxebX7FjhoYdQz 支票邮寄地址:1753 Cabrillo Ave., Torrance, CA 90275, USA. 请注明:《举目》讲座
-
“临终关怀”(palliative care)也翻译成“姑息治疗”或“安宁照顾”,它主要是为末期病患者,以及家人预防和减轻痛苦,提高他们在临终前的生活质量的一种服务,包括了对病痛、心理、社会和精神追求方面的评估和干预。(定义来自《知乎》) 不论人们是否愿意谈论“死亡”,却终究要诚实地面对它。对此,圣经从不曾刻意回避或虚矫美化,它的立场既现实,又富于盼望。 基督徒如何面对死亡以及相关的诸多话题?自杀、安乐死,在某个处境中,是救,还是不救? 我们该如何进行临终关怀,安慰、陪伴那些在死亡边缘的人?如何跨越肉体生命的极限,欣慰、坚定于信仰所带来的盼望? 欢迎您用感动人心的文字,透过基督信仰来回应,体裁不限,可以是评论、访谈,也可以是随笔性的见证、诗歌、漫画等。 字数:2000-3500字左右 截稿:2024年9月1日 投稿请用word档发至 editorial@oc.org ,注明:1. 投稿《举目》;2. 投稿主题;3. 作者中文大名。 《举目》2024年全年主题(点击图片可跳转至相关页面):
-
单身可以是从未结婚者,也可以是丧偶或离异者。当单身的人数比例在教会与社会中逐渐增加时…… 创世记中人类第一个关系是婚姻,那么,怎么解释我的大龄单身?以“家庭”为本的教会,需要什么调整?单身者是否也可有自己的“家”?教会应该如何牧养或教导单身者?有什么建议或具体经验可分享? 单身真的是一种“恩赐”吗?圣经真的如此说吗?如何来定义或自我评估?教会男女比例、背景、兴趣等都不均,如何解释或应用“信与不信不可同负一轭”的普遍认知或标准?单身者应该如何自我祝福,实际享受在基督里的日子,以及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欢迎您用感动人心的文字,透过基督信仰来回应,体裁不限,可以是评论、访谈,也可以是随笔性的见证、诗歌、漫画等。 字数:2000–3500字左右 截稿:2024年7月1日 《举目》2024年全年主题(点击图片可跳转至相关页面):
-
不同的时代,基督徒所面对的逼迫的形式、方式、程度有何不同?我们该如何靠主站立得稳,成为这时代的见证人?在21世纪,正受逼迫的信徒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我们能做什么?